管仲学派思想的两个基本范畴——天道与人情

管仲学派重视政治实践,其思想也主要为政治活动服务。但是在探讨政治思想的过程中,也需要探讨一些哲学范畴。虽然这些范畴是为其政治思想服务的,但也在一定程序上反映了管仲学派学者们的世界观。在这些范畴中,天道与人情的概念最为基本。
管仲学派的学者,将天视为自然之天,而不是有意志的上帝之天。这一点与儒家思想不同,却与道家的思想接近。所谓天道,就是指自然规律。自然现象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天道就是公理,我们只能顺应它,而不能改变它。
他们认为,“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夏秋冬不更其节,古今一也”。还说“春秋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然则阴阳正矣,虽不正,有余不可损,不足不可益也。天也莫之能损益也”。所以,所谓天道就是自然规律的总称。
由于天道即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所以我们的所有作为都必须要顺应它才有可能成功。“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如果人们做事不能效法天道,顺应自然规律,就没有成功的可能。所以,“行天道,出公理,则远者自亲;废天道,行私为,则子母相怨。”
人类的事业最大的就是政治,治理天下,君王为政出令也必须要依天道而行。“明主上不逆天,下不圹地,故天予之时,地生之财。乱主上逆天道,下绝地理,故天不予时,地不生财。故曰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
什么是天之道呢?“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人心之变,有余则骄,骄则缓怠。夫骄者,诸侯失于外,缓怠者,民乱于内。诸侯失于外,民乱于内,天道也,此危亡之时也。若夫地虽大,而不并兼,不攘夺;不虽众,不缓怠,不傲下;国虽富,不侈泰,不纵欲;兵虽强,不轻侮诸侯,动众用兵必为天下政治,此正天下之本,而霸王之主也。”
为政出令除了依天道之外,还要顺乎人情。人情是什么?人情就是普遍的人性。“神圣者王,仁智者君,武勇者长,此天之道,人之情也。天道人情,通者质,宠(穷)者从,此数之因。”“夫为国之本,得天之时为经,得人之心而为纪。”“立政出令用人道,施爵禄用地道,举大事用天道。”天道与人情是管仲学派政治思想的出发点。
普遍的人性究竟有哪些具体内容呢?“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有也。近之不能勿欲,远之不能勿忘,人情皆然。”“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追求物质利益的本能。依据人的天性施政,必然导致争取民心的政策。“夫民者亲信而死利,海内皆然。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现予之形,不现夺之理,故民爱可洽于上也。”
君王治民,“现予之形,不现夺之理”,也就是“予之为取”,《牧民》篇中说:“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为什么“予之为取”的策略是为政之宝呢?“天生四时,地生万财,以养万物,而无取焉。明主配天地者也,教民以时,劝之以耕织,以厚民养,而不伐其功,不私其利。故曰能予而无取者,天地之配也。”
天生地载,覆养万物,只是给予从未索取;明主治理天下,使百姓道德淳厚,衣食富足,却从不向百姓索取什么。所以,“予而无取”是天地的本性。我们效法天地,依从天理,就要以“予而无取”的原则去治理天下。可是天下的君主治理天下的同时对百姓是有所取的,他要向百姓收赋税,要百姓服兵役或各种徭役。要实现这样目标就要争取人心,而想要争取人心就要首先顺从人们亲信死利的本性,也就是将给予人民作为有取于民的手段。这就是“以予为取”的内涵。
天道和人情是管仲学派的理论出发点,宣称他们的政治构想和政策设计都是从天道与人性两个根本原则推演而来。天道与人性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原则,自然也是政治或政策的基本原则。天道与人性的观念是管仲学派思想的形上基础。
参考资料:《任继愈谈先秦诸子与哲学》 任继愈 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