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心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为什么赞美婴儿?

老子在经文第十章中,曾有一问: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通过这一问,我们可以了解,老子认为婴儿期的身心状态代表某个理想状态。经文第五十五章中给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经文中这样说: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beaufitul in Kuala Lumpur

蕴含深厚道德之人,可以比于襁褓中的婴儿。蜂蝎毒蛇不蛰咬他,恶鸟猛兽不捕抓他。骨弱筋柔但小拳头却攥得很紧,不知道男女之合而小生殖器却能时常勃起。这是精气充沛到极点的缘故;他终日号哭,但嗓子却不会变哑,这是真气和谐到极点的缘故。知道和谐的道理就是掌握了常道,谨守常道而作为,才是明智。使精气充沛,元气和谐,从而能延年益寿的就是吉祥。气力不是强于外,而是驱动于内(即心)的才是强大。事物壮极而老,盛极而衰,这是不能合同于道。不能合同于道,所以才会早衰早亡。

老子讲,婴儿“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这绝对是神话了。在经验上不能成立的事物不能用作论据,所以这段文字在说理上是没有力量的。“骨弱筋柔而握固”,倒是能被人们时常经验到。当婴儿用他的小手握住我们的手指时,我们时常会赞叹他的力量之大。这么小小的人,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气呢?

“终日号而不嗄”,婴儿就是爱哭,勿宁说哭是婴儿的语言,是表达情绪的方式。可是,他天天那么“嗷嗷”的号哭,也没见他的小嗓子哭哑。细想起来,还真感觉有些奇怪。对于一些司空见惯的事,常常不被我们记在心上。读到老子的这些描述,联想到这些事实,才感觉还真是那么回事。可以想见,老子观察事物之细腻,谁说哲学家只善于仰望星空呢?

道德经

老子通过这些现象,来论证婴儿身心状态的和谐,精气的充沛。老子认为婴儿状态最与道接近。但伴随着个体的成长与成熟,生命反而与道越来越偏离。婴儿无知无识,没有欲望,所以不会为外物所累,不会为追逐功名利禄而耗精损气。但伴随着人的成长,知识多了,欲望也会增加。有了欲望,就容易为外物所累,伤精耗气,导致早衰早亡的结果。

少私寡欲,但求奉献,不求索取,就是老子所讲道的最高品质。所谓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利万物而不利,功成又不居。婴儿,智慧未开,少私寡欲,所以精气内充自然会“骨弱筋柔而握固”,“终日号而不嗄”。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在功名利禄的诱惑下,精气外劳,不能充和于内,早衰早亡的结果就是必然的了。

如何才能避免不道早衰呢?致虚极,守静笃,欲人之所不欲,学人之所不学,我虽独异于人,但贵食母。所谓母即道。经文第二十章中,老子对于成年后的合道者作了充分的描写。经文中写道: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飕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

老子所讲物壮则老,不仅指的是生命个体的生壮老已,同时也是指朝代的盛衰更迭。从古至今,王朝更替,盛衰循环,无数政治家的努力,都没有能使天下实现长久太平清静的目标。这在老子看来,同样是不能合于道的缘故。老子论述理想的社会制度,赞美远古结绳记事时期,认为那个时期的纯朴最接近理想的社会状态。他将人类社会通过无为法则治理后所得到社会状态命名为“无名之朴”。

婴儿是生命的初始期,老子认为婴儿的身心状态最合于道。结绳记事时代是人类社会的婴儿期,那个时代少私寡欲,见素抱朴,最接近于最理想的社会状态。所以老子赞美婴儿,赞美原始社会的制度,并以“无名之朴”来概括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状态。什么是“无名之朴”呢?经文第八十章中给出了它的具体描绘: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参考文献】

《老子译注》 高亨

《老子》 李存山 注译

《老子思想初探》 李红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