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

曹丕(187年汉灵帝中平四年-226年6月29日魏文帝黄初七年五月十七日),字子桓,曹操的次子,魏文帝。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魏朝的创建者,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对建安文学的精神架构起到关键作用,由此形成的“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为中国文学批评之祖。曹丕少时好弓马,诵诗、论。及长,熟读《五经》、《四书》、《史记》、《汉书》;诸子百家之言,无不毕览。他生于战乱年代,青年时便随军作战。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被曹操立为嗣。曹操死后,丕袭魏王、丞相。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代汉称帝,为魏文帝,都洛阳。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建置。魏文帝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号文皇帝,葬于首阳陵。曹丕在文学上著作甚丰,成就卓著,是建安文学的积极创作者和热心倡导者,他开文学批评之风,其《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文学评论专著。他一生存有辞赋30篇,诗40余首,《黄览》100卷,《列异转》3卷。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

燕歌行(二首)

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其二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

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

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怀忧独不叹?

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仰看星月观云间。

飞鸧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

王若水点评:

这两首《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诗歌最高成就的作品。曹丕的一些为后人称道的作品都在担任五官中郎将至魏太子期间所作,他的诗歌细腻清越,缠绵悱恻。此诗即创作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11年)曹操北征三郡乌桓期间。采用乐府体裁,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开创性地以句句用韵的七言诗形式写作,是中国七言诗的滥觞。《燕歌行》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诗人从“思妇”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末年战乱流离的现状,表达出被迫分离的男女内心的怨愤和惆怅。全诗用词不加雕琢,音节婉约,情致流转,被王夫之盛赞“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曹丕首创《燕歌行》写出妇女秋思,燕是北方边地,征戍不绝,所以《燕歌行》多半写离别,由他以后的人多学此曲调做闺怨诗。

第一首前四句借景起兴,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 燕群辞归,鸿鹄(大雁)南飞,良人远游,妾思肠断。之后细腻描写思妇的心理活动。“慊慊”形容空虚之感;“淹留”即久留;“茕茕”形容孤独无依的样子;“清商”是乐名,其音节短促细微;“星汉西流”就是银河转向西,表示夜已很深了;“夜未央”是夜已深而未尽的时候;“尔”指牵牛、织女二星;“河梁”是河上的桥,传说牵牛和织女隔着天河,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乌鹊为他们搭桥。思妇想着:良人在外,空虚寂寞,思恋故土,期盼早归,却因何故,羁留他乡?妾心孤单,独守空房,日夜思念,终无忘怀,时时不觉,涕泪沾衣。抚琴轻吟,丝丝哀怨,短歌断续,诉尽离伤。明月皎洁,照我空床,夜深不寐,幽怨无限。牵牛织女,天河相望,鹊桥偶聚,其恨绵绵。

第二首中的“郁陶”是忧思聚集的意思;“耿耿”犹言炯炯,耿耿不寐的意思;“飞鸧”即鸧鹒,是常见的黑枕黄鹂。整首诗写分别之日太匆匆,再次相会却是如此艰难,山川阻隔,道路漫漫。深深思念郎君,不敢说出口,想托浮云寄思念,浮云却是有去无还。整日以泪洗面,容颜即将衰老,谁能做到心怀忧思而不独自感叹?吟唱乐府诗歌聊以自己安慰,无奈曲终哀伤复来更加折磨逼人。夜深不眠,披衣出屋,但见星月伴云。黎明时分,飞鸟鸣叫,一夜未睡的思妇依旧顾盼于远方的良人。

曹丕是描写游子思妇题材的个中能手。这两首诗语言通俗,富于情感,委婉细腻,情思悱恻,用女性口吻,艺术地抒写了女主人公的感情、将她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作品把写景抒情、写人叙事,以及女主人公的那种自言自语,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千回百转、凄凉哀怨的风格。曹丕是个政治家,但从他的作品中往往看不到其父曹操那种慷慨激扬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也找不到其弟曹植那种积极上进志欲报效国家的思想。在他那里总象是有一种诉说不完的凄苦哀怨之情,而且他的言事抒情又常常爱用妇女的口吻,因此明代钟惺说他的诗“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人气”(《古诗归》),清代陈祚明说他的诗“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眸动盻无非可怜之绪”(《采菽堂古诗选》)。《燕歌行》是最能代表曹丕这种思想和艺术风格特征的作品。

《燕歌行》二首在中国诗歌七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基本是四言体,偶有七言,为数甚少。《楚辞》的骚体,有七言句,但大多数带有“兮”字,与七言诗句子的格式韵味不同。汉代乐府中有一部分杂言体,如《战城南》、《东门行》等,其中有一些七言句,这对于七言诗的发展是有促进的,但七言句在这些作品中还不是主体。两汉四百年间,全篇由七言构成的作品今天被人们提到的有两首,第一首是汉武帝时的君臣联句,即所谓《柏梁台诗》。这首诗出于后代小说,漏洞甚多,原不可信,而且生编硬凑,堆砌敷衍,也完全没有什么诗味。第二首是张衡的《四愁诗》。诗味很浓,但张衡这四首诗每首的第一句还都带着一个“兮”字,还拖着一个骚体的尾巴。因此,真正摆脱了骚体的羁绊,使七言形式宣告独立的作品就是曹丕的这两首《燕歌行》了。《燕歌行》句句压韵,而且都是平声,格调清丽宛转,这是七言古诗发展的一个阶段。后来晋宋诗人模写七言,再经过南朝鲍照、萧绎、庾信等人的努力,到唐代卢照邻、骆宾王那种隔句用韵、平仄相押的鸿篇巨制出现,七言古诗就又进入了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

秋胡行

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

嘉肴不尝,旨酒停杯。

寄言飞鸟,告余不能。

俯折兰英,仰结桂枝。

佳人不在,结之何为?

从尔何所之?乃在大海隅。

灵若道言,贻尔明珠。

企予望之,步立踟蹰。

佳人不来,何得斯须。

李都蔚点评:

这首诗的大意是:清晨就与佳人约好相会,天已经傍晚,佳人还没有到来。美味佳肴无心品尝,玉液琼浆停杯不饮。飞鸟呀,请你捎个口信,说我心无着无落。俯身折下兰花,举头用桂枝结成花环。佳人未在身边,做这些干什么用呢?佳人呀,你在哪里?在那遥远的大海边。我要告诉你,送给你夜眀之珠。翘首企盼,徘徊不定。佳人不来,到底我该怎么办呢?

此诗首二句十字直入主旨,点明了整个事件的原委和结果:早晨即与佳人相期,但直至日夕,佳人却终没有来。其痛苦的语调,浓重的失落感笼罩全篇。至此,读者也许会产生两点疑问:其一,诗中的“佳人”是谁?其二,佳人为何失约未来?有趣的是:这些为读者关心的问题,作者只字未提。诗人只是在十六句中,反反复复,絮絮叨叨,极其主观而咏叹调般地倾诉着一个主题,这就是因佳人失约未来而引起的浓重的失落感。

首先是“嘉肴不尝,旨酒停杯”。为思佳人,茶饭无心。连美酒、连嘉肴都懒得动箸一碰,箸在半空,酒碰到唇边,忽然像电影来了一个停格。心中涌起的,是追求永远不能实现的深层的失落感。二是“俯折兰英,仰结桂枝”,尽管追求不能实现,但自己并不停止这种追求,故其行也高,其志也洁。三则是表示愿意跟佳人到天涯海角,并让海神把最宝贵的“明珠”送给她。四是跂足眺远,踌躇徘徊,渴念之情,几乎急不可耐。为此,诗人什么办法都想尽了,渴慕焦急之情片刻都难忍耐,但“佳人”始终没有来。此与首句照应,以种种努力,表明这是一个永恒的绝望。整首诗,如面对亲朋故友,娓娓不倦,反复倾诉自己彻夜难眠的衷肠;又如心中藏之,何日忘之?郁结无告,故作一热烈、主观而又偏执的个人内心独白,具有感人心魄的魅力。整首诗以舒缓的笔致,缠绵婉约的风格,咏叹调般的形式特点,抒发自己失落的惆怅与郁结不解的“情结”。这种发抒形式,比起他父亲曹操《短歌行》中求贤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一缠绵,一苍凉;一婉约,一慷慨,风格迥异。

曹丕留给世人的印象跟他父亲曹操一样,是一个生性多疑、冷血残暴的君王,也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君王之一。这可能跟历代很多文学作品的流传有关,但历史与文学向来是有差别的,西晋史学家陈寿对他的评价应该是中肯的:“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曹丕有文韬武略之才,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是曹操之后建安文学的主导者和推动者,也是建安文学的精神领袖,其诗歌委婉悱恻,多以爱情、伤感为题材。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他们聚集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建安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建安文学在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东汉以来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词并茂,具有骏爽刚健、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建安文学为推动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由此可知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