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1)--我和扬州昕跃爱心团队的点点滴滴
前言---感恩扬州,感恩昕跃团队,感恩夏春梅女士感恩扬州大学王元发,感恩杨集中学唐伟老师,感恩所有为会宁孩子资助付出和为爱心接力的好人。
值扬州昕跃爱心团队资助会宁孩子一周年之际,我写这篇文章表示纪念及对昕跃爱心团队一年来的付出和爱心人的感恩!
提起江南水乡美丽的城市扬州能和大西北黄土高原“苦甲天下”的甘肃会宁连接是因为爱心资助,是扬州昕跃爱心团队爱心把会宁77名孩子和家庭联系起来的,是扬州大学数学系就读的王元发牵线,是会宁新瑞爱心救助协会和杨集中学唐伟老师接力,是爱心企业家夏春梅女士默默爱心付出促成的一件大好事。
一年前的时候,我们还在天南地北不同的地方过着各自的生活,打工的,上班的,做企业的,干公务员的各忙于各的事。我那时候在江苏南通海门打工,夏春梅女士几十年前就开始在忙自己的国外和国内的企业,同时她一直在筹划者如何做点爱心帮助那些很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当初在不同的领域,茫茫人海没有交集,谁也不知道谁的在那里姓啥的。
最开始和夏春梅女士取得联系的是在扬州大学数学系就读的甘肃白银学子王元发同学。
王元发,男,甘肃白银人,在扬州大学就读期间,在校他一直忙于爱心公益路上,一次他帮夏春梅女士干活聊天中,告诉夏女士会宁需要资助孩子的情况,夏女士听后决定先资助5名会宁孩子。王元发把夏女士想资助会宁孩子的好消息很快告诉会宁新瑞爱心救助协会的会长冯军艳先生,冯会长积极组织新瑞协会的志愿者开始收集资助孩子的资料。这次我们协会研究决定把重点目标放在我和会长的母校杨集中学先找5名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孩子优先推荐。
大家都知道,西部甘肃会宁的杨集,地处会宁县东南乡,这里山大沟深,交通不方便,许多村社至今无路可走,经济落后,当地农民以种地为生,许多家庭生活还很困难,孩子上学艰难。
走访路上的泥泞
那是2016年的年底,我回家比较早,新瑞公益协会的冯军燕会长约我,要和我一起在杨集走访几个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中小学学生提供资料便于资助。平时的我,由于远离家乡在外打工,条件限制,我只能做些网络宣传和孩子资料编写衔接沟通等协助工作。
这次回家早能和冯军燕弟一起走访家乡需要资助的孩子,是缘分,我很高兴也乐意。
约好要走访的前几天,突降一场大雪,冬天山里的路不是积雪就是冰,那天冯军燕先生开车来接我,他的车只能开到杨集街道附近的响河桥头。
一大早,我匆匆忙忙从家里出发沿着三岔河步行1个多小时才到响河桥头找到军艳,我俩先去杨集小学结果教委主任不在,办公室的闫老师接待了我和军艳,我们没有找到需要资助孩子的希望后去中学,这次我们决定严把孩子的家庭和学习情况,主要亲自去要资助学生的就读学校,和班主任老师座谈孩子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校学习和品德等情况,了解家长的做人和素质等。
这次走访很荣幸遇到年轻帅气教学工作扎实负责的杨集中学唐伟老师,第一次得到资助的张丽霞等5位被资助学生的走访得到在杨集中学工作的唐老师和王老师及资助学生班主任的大力协助下才完成的走访,资料编辑整理
生活就是这样,幸福的家庭千千万万,不幸福的家庭万万千千。走访孩子家的路上心里总感觉很沉很沉,一位被资助孩子的家庭情况时刻历历在目:
记得第一批得到资助的孩子 张丽霞同学201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会宁二中,他的父亲张聚宝是我初中同学,这个家庭我比较熟悉
张丽霞的家在太平镇王川社,那时这位杨集中学九年级的学生,她品学兼优,多次获奖。曾多次主持学校的团队活动,班主任唐伟老师对她的学习和能力赞不绝口,但当谈到丽霞的家庭情况和她因为没有钱上食堂吃饭多时肯干馍馍的时候,她的家庭从目前来看很难支持她继续上学,唐老师的眼睛泛出淡淡的忧伤
邵媛媛这位家在姚坡村的她,就读杨集小学,她家是特殊家庭,一家6口人中爷爷一目失明,母亲有精神分裂症,二叔有智力,一家人似乎至今还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就读于杨集中学八年级的高乐女孩,她学习勤奋。她家在杨集刘咀,这里我最熟悉不过了,她的家庭本来贫寒,是一家多子女家庭,遭父亲突然不幸离去,失去父亲的孩子这一家人的生活压力太大了。
一年来,扬州昕跃爱心团队坚守大爱,资助孩子不断增多,已经有85名会宁山区孩子得到资助,每月约有接近3万多元的资助款源源不断的寄到会宁资助孩子家里。希望扬州大爱能激发老区的这些孩子更加发愤图强,勤奋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