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统一天下的大战略,竟于后世欧洲大放异彩

战国中期之后,随着天下一统趋势日渐明显,不甘灭亡的列国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各种战略智谋层出不穷。作为当时最强大的秦国,也在见招拆招,不断调整战略,最终在秦昭襄王时代确立统一天下的大战略,直至秦始皇灭亡六国时,还依然遵循这一战略。

鲜为人知的是,秦国一统天下的大战略,在1800年之后的欧洲三十年战争中,这一战略大放异彩,竟成为法国崛起的关键战略。使用这一战略的是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他是否受到这个秦国统一的战略启发无从得知,但两者的确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战国中期:两强并列,弱国合纵,强国连横

战国第一霸主是魏国,但在马陵之战中,孙膑与田忌一举消灭十万魏武卒,魏国沦为二流,齐国成为关东最强之国。与此同时,随着商鞅变法的进行,秦国变得更加强大。因此,战国中期是两强并列,楚国稍次,其他四国瑟瑟发抖。

由于魏国地处齐秦之间,在沦为二流之后,存在被齐、秦夹击瓜分的危险。魏国首先缓和了与齐国的关系,但西边秦国咄咄逼人,西河、上郡相继落入秦国之手,魏国无力依靠自己力量抗秦,于是“合众弱以攻一强”的合纵战略出现了。当时,公孙衍发动了“五国相王”之举,首倡合纵,企图联合三晋与燕、中山国,来抵御大国的进攻。

面对新形势,秦齐采取连横战略破局,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同时,齐秦彼此之间也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连横战略中,最成功的是张仪,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真正达到了通过连横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

随着齐国慢慢衰落,秦国逐渐一家独强,于是合纵逐渐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这一时期,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就是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不过,虽然连横战略让秦国收获巨大,但这个战略有些粗糙,最典型的是穰侯魏冉事件。魏冉担任秦昭襄王时相国时,先是组成秦、韩、赵、魏、燕五国联军破齐,夺取陶邑(今山东定陶西南),成为自己的封地,后来又准备联合韩、魏攻打齐国,想要夺取齐国刚、寿两城。问题在于,秦国无论将齐国打得有多惨,占领多少地盘,都面临一个难以管理的现实问题,因为秦齐中间还隔着其他国家,飞地对秦国有何益处?而且远征齐国,秦国出兵多国力受损,出兵少效果不明显。所以,秦国这一战略其实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更精细化的战略,或者说需要对连横战略升级。

战国后期:远交齐燕楚,近攻韩赵魏

魏冉准备再次攻打齐国时,秦昭襄王迎来一位叫范雎的客人,他讥讽魏冉联合韩魏攻齐战略,对秦国没有好处,反而让韩国、魏国、魏冉个人等占尽便宜,指出“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因此“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释此而远攻,不亦缪乎!”也就是说,大王您还不如和远方的国家结盟,而进攻近距离的国家,这样得到一寸的土地是大王您的,得到一尺也是大王您的一尺,现在舍弃近的而进攻远的,不是错误的么?

远交近攻四个字通俗易懂,但实际操作时并不简单,秦国与楚国、赵国、魏国、韩国接壤,不可能与这四国同时开战,也不可能不加选择的攻打某国。范雎的具体战略是首先搁置齐燕,其次楚国过于庞大,慢慢孤立、削弱,第三斗争重点瞄向韩赵魏三国,但魏国因与齐赵接壤,过于攻打魏国容易引起赵国与齐国激烈反应,因此对魏国是既亲近又削弱,第四楚国强大就亲近赵国,赵国强大就亲近楚国,由此孤立赵国或楚国,同时一旦楚国、赵国都亲附秦国,齐国必然恐惧,进而亲近秦国,然后秦国即可谋算韩魏。

秦国首先攻打魏国,先后夺取怀邑、邢丘等地。之后,秦国攻打韩国,前264年至前259年,秦国向韩国出兵,先后攻占了少曲、高平、陉城、南阳、缑氏、蔺、野王等大小城邑几十座,原本弱小的韩国更是雪上加霜,灭亡之前仅剩一郡之地。在攻打韩国时,还爆发了长平之战,秦国在外交上孤立了赵国,以至赵国孤立无援,最终赵国惨败沦为二流。

直至秦始皇一统中国时,战略还是远交近攻,灭亡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首先攻打临近弱国,再次攻打临近强国,最后攻打偏远的燕齐。

有人说,秦国这种各个击破的战略,六国难道无人看破吗?自然有人看破,关键在于秦国一家独大实力过于强大,而各国都有自己的小心思,都想让其他国家顶在前面,都想以其他国家的领土满足秦国的胃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尤其是齐燕两国总是心存侥幸,最终只能坐等被秦国各个击破。

法国崛起:三十年战争,黎塞留的远交近攻

在封建王朝时代,远交近攻战略在中国鲜有使用,但在1800年之后,欧洲三十年战争中,远交近攻战略大放异彩,成为法国近代崛起的关键因素。

17世纪之初,随着荷兰、瑞典、英国等开始强大,且新教与天主教矛盾激化,就组成新教联盟向旧有秩序发起挑战。面对新教联盟的挑战,欧洲最强的国家西班牙,与奥地利大公国、神圣罗马帝国、匈牙利王国等组成了天主教同盟。于是,欧洲各国为了争夺霸权、各自利益与宗教诉求,爆发了一场波及欧洲的战争,史称“三十年战争”,又称“宗教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将远交近攻战略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法国崛起的关键因素,也为日后法国的欧陆霸主地位奠定基础。

首先,法国信奉天主教,在宗教立场上与天主教联盟一致,按理应与西班牙等站在一条战线上,但如果天主教联盟获胜,法国只能继续被西班牙等国压制,很难崛起。于是,黎塞留偏偏与近在咫尺同样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同盟敌对,反而与信仰新教的国家结盟,包括英国、荷兰、德意志北部诸邦等。也就是说,“远”与“近”不再单纯是地理上的概念,法国亲近宗教层面的远方国家,敌对近在咫尺的宗教信仰相同的哈布斯堡同盟。

其次,法国与瑞典、丹麦—挪威联合王国、荷兰、英国、苏格兰等,在地理上距离法国较远的国家结成同盟,与接壤的西班牙等国敌对。法国同盟中,最强的是瑞典、荷兰、英国,其他国家实力一般,而瑞典远在北欧,荷兰注重海上利益,英国远离大陆,因此一旦新教联盟获胜,那么法国至少将会成为区域霸主。

1635年之前,法国没有实质上的加入新教联盟,也没有出兵,一直都是远交新教国家,先后策动丹麦、瑞典等国出兵参战,以削弱近在咫尺的天主教联盟的实力,尽管新教国家屡战屡败,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天主教联盟的实力。1635年之后,各国精疲力尽之后,法国出兵参战,最终在海陆两面都击败了西班牙,其中陆战中击溃西班牙主力,法国陆军由此取代西班牙成为欧洲第一陆军。

战后,德意志地区碎裂成上千个独立政治体,神圣罗马帝国的虚假框架就此瓦解,西班牙衰落,荷兰独立,瑞典兴起,法国开启称霸欧陆的时代,其主要竞争对手从哈布斯堡,转变成了英国,英法争霸由此开启。

值得一谈的是,英法争霸期间,法国“近攻”做得不错,不时攻打西班牙、意大利、德意志,尤其是对德意志,只要有机会就一定杀入德意志地区,削弱德意志的凝聚力,维持其分裂状态,但法国在“远交”方面却一塌糊涂,在没有成功遏制邻居英国之前,甚至去远征俄罗斯,结果拿破仑遭遇一场惨败,由此丢掉了与英国争霸的资本。19世纪,法国连“近攻”战略也实施得不好,随着德意志的统一,法国身边突然出现一个庞然大物之后,直到1945年法国战略的核心已经不再是与英国争霸,而是转变为遏制德国,打造包围德国的外交联盟。

近代以来,列国纷争不断,争霸战争频发,作为中国古老智慧的结晶之一的远交近攻战略,已经成为西方列强常用的战略,深度的改变了世界历史。时至今日,虽然和平成为主流,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果将“远”与“近”不再视为单纯地理上的概念,那么纵观如今国际风云,依然还能看到中国古老智慧的身影。

参考资料:《史记》、欧洲三十年战争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