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不怒,对错不辩,输赢不争!(深度好文)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讲:“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战胜别人的人只能说是有力量,而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强大。
人生之所以会感到痛苦,是因为心里装错了东西,心态安宁平和,痛苦自会远离。
遇事不怒,对错不辩,输赢不争,才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01
遇事不怒
古语有云:“愚妄人怒气全发,智慧人忍气含怒。”
愚昧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怒气,恼羞成怒,而通达的人能克制自己的怒火,隐辱藏羞。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无法控制,那他也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三国时期的张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关羽死后,张飞为了复仇,下令军中要在三日之内造十万白旗白甲,全军挂孝伐吴。
三天造十万白旗白甲,在三国时期这样生产力落后的年代,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张飞的部将范疆、张达劝谏道:“白旗白甲,一下子无法筹备完,需要宽限时日。”
张飞暴躁大喝:“我急着报仇,恨不得明日便到逆贼之境,你们怎敢违抗我的命令!”
于是,下令把范疆、张达绑在树上,各打五十鞭子,打得他俩口吐鲜血。
处罚完,张飞又说:“明天一定要全部筹备完!如果违了期限,就将你二人杀了示众!”
范疆、张达想:“我们受了如此重的惩罚,按期限肯定是无法筹备完白旗白甲,张飞的性情暴躁,我们的脑袋肯定得搬家。
与其等着他来杀我们,还不如我们杀了他。如果老天爷注定让我们死,他今晚不醉酒。如果老天爷不让我们死,那他就醉倒在床上。”
果然,当天晚上,张飞又醉倒在床上,范疆、张达就趁势把张飞杀死了,还割下了张飞的头颅,连夜逃往了东吴。
张飞之死,的确给脾气暴躁的人敲响了一记警钟。
脾气暴躁不仅难成大事,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若遇事易怒,脾气暴躁,不能自我克制,保持理智,极易招惹灾祸,使自己陷入不幸。
人生在世,遇事不怒,冷静思考,保持理智,学会隐忍,终能成就大事业。
02
对错不辩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善良、有能力的人从不屑于与别人争辨,那些爱与别人辩论的人大都不会有多大能力。
真正内外兼修的人,不会试图纠正认知低的人,即使受到莫须有的责备,也只会用行动来证明自己。
有一位修行很高的禅师叫白隐,在一寺庙中修行。
寺庙旁一对夫妇开了一个小店,店主有个漂亮的女儿。
一天,店主夫妇得知女儿身怀有孕后,羞怒焦急,追问孩子的父亲是谁?
夫妇俩一再逼问,情急之下,少女说:“是白隐禅师的孩子。”
店主夫妇怒不可遏,跑到寺庙,不问缘由,先把白隐禅师一顿胖揍,禅师不明所以。
等他们道明缘由,他没有还手,甚至没有辩解,只是反问道:“噢!就是这样吗?”
孩子出生后,就被送给白隐禅师,白隐接过了孩子说:“噢!是这样的吗?”
此时,禅师已经名誉扫地,众人议论纷纷,辱骂声不绝,但他并不在意,仍细心照顾孩子。
一年后,少女因思念孩子,在良心上也过意不去,便向父母吐露实情。
孩子真正的父亲是村里打鱼的一位青年,因为恐惧,才嫁祸白隐禅师。
女孩的双亲急忙来向禅师道歉:“当初不应该侮辱你殴打你,还把孩子让你养,真的非常抱歉!现在我们想把孩子带回去。”
听完事情的原委,白隐轻声说道:“噢!是这样的吗?”就把孩子还给他们。
事情澄清后,信众对白隐禅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事事不必非得辩出对错,不懂你的人,解释再多,也换不来理解,辩解再多,也求不来认同。
面对他人的误解和指责,与其争辩,不如沉默,忍辱不辩方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03
输赢不争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讲:“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争的越多,失去的就越多,生活也会更加痛苦。
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每个到桐城的人都要一游,因为流传着一个为人称道的故事。
康熙年间的大学士张英家和邻居家的院落之间,有条巷子,平日供出入使用。
张英的儿子有一天想要重建房子,请来地政官丈量土地。
这才发现隔壁吴府占了自家的地,对此两家人争执不休,互不相让。
在争不过的情况下,张英的儿子写信给当时任职于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父亲帮忙。
张英收到信后,便回了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深感愧疚,于是主动让出三尺地。
吴家人对于张家人没有仗势欺人,甚是感动,也让出三尺地。
从此,便有了享誉桐城的“六尺巷”,留下了千古的佳话。
只有那些被欲望蒙蔽双眼的人心中,才一定要争出个输赢,不争,是人生至境。
人这一生,要懂得让步,学会不争输赢,调整自己的心态,去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老子曰:“善战者不怒,善柔者不辩,善胜者不争。”
不怒就是修养,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
人这一辈子来这世间走一遭,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要身正心正,就能坦然面对,一生无愧!
往后余生,愿你我遇事不怒,对错不辩,输赢不争,内心安然,一生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