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 青龙汤发之。(39)
这一条承上条讲大青龙汤的证治及与少阴证的鉴别。
伤寒,一定有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缓”,有的注家认为有错简,应当是脉浮紧;有的注家与前条联系,认为是伤寒见中风脉,而前条是中风见伤寒脉,这两条都是“风寒俱感”。我认为,既然是大青龙汤证,开头就点出伤寒,一定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烦躁,甚至气喘,但不会出现脉缓,这与临床不符,可能要与后文的少阴证鉴别,才互措使用,或者有错简,以及传抄之误。本条碰巧与上条脉证相反,这就为认识风寒俱感提供了依据,谁能把风与寒截然分别,又有哪位医者在临床上见过大青龙证是浮缓脉?不结合临床,纯推理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分析一下条文:上条言“太阳中风,脉浮紧”,这条说“伤寒脉浮缓”,更说明中风与伤寒是互词。这两条都是讲伤寒脉浮紧的,既然是伤寒,都有头痛、发热恶寒、不汗出,只是上条讲身疼痛,这条提出“身不痛, 但重,乍有轻时”,说明身疼痛不是大青龙汤必有之症,同时提出大青龙汤证有时会出现身体沉重,为了区别少阴证的“精神衰微,四肢沉重”,和阳明证的“一身尽重,难以转侧”。本条特提出“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让医者鉴别少阴与阳明的身沉重。但本条应有烦躁一症,因热邪郁表,可烦躁,但文中无烦躁是意在文外。尤在泾认为:“脉紧去而成缓,为寒欲变热之征。”其说看似有理,其实不能验之于临诊,也属呆板望文,千虑一失之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