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了,就能成龙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凡油条(ID:ffyoutiao),作者:冰糖葫芦,原文标题:《逼孩子太紧,孩子会辜负父母的努力吗?》,头图来自:《发条橙》
前阵子,各省市的高考成绩相继公布。相隔一个月,继人生中最难忘的两天高考经历后,查分的那一刻,也成为了又一个让年轻的学生们此生难忘的瞬间。
回想当时的自己,看到成绩的时候发现只和自己预估的分数相差1分,这种在预想当中的分数让我既没有特别兴奋,也没有特别失落,但查分时的应激情绪还是让我一个晚上没有睡着觉。相信在各位中间,当年应该也有很多激动到整宿没有睡着的朋友们。
查分之所以这样让人上头,说回来还是因为高考的分数。从开始义务教育到走上高考考场,读了十几年的书,最简单的愿望也不过就是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然后凭着成绩上一个理想中的大学。
已经为人父母的读者朋友们想必对于读书的重要性应该更是深有体会,“再穷不能穷教育”,只要是对孩子学习上有帮助的项目,必然会不计代价地为子女安排。从前的教育策略还只局限于学生的课外补习和辅导,到现在家长的观念大幅发展,孩子的学龄前时期也被规划,按照这个架势,加上课外辅导要被严管,可能未来连胎教的形式都会有大变革。
家长在孩子身上花的钱是越来越多。《2019国内家庭子女教育投入调查》数据显示,家庭子女教育年支出主要集中在12000~24000元和24000~36000元两个范围内,占比加起来超过了40%。
要知道,去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就43834元,好家伙,光教育孩子一年就花出去20000元。
38.8%的受访家庭用于子女校外教育和培养的投入占家庭年收入的2~3成;而在补课上,子女每周有2次接受课外补习的家庭占受访家庭总数的32.2%,全国中小学生学科类校外教育参与率也已超过四成。
另一方面,相对于日益增加的家庭教育支出,子女在教育上取得的成就却并不是像家长期望的那般顺利。每年全国高考稳定徘徊在四成上下的本科录取率的事实,也从侧面暗示着上大学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
这里还没有进一步对大学的等级做更细致的划分,但毕竟如果只把“最后上得了985和211学校”当成评判子女成龙成凤的标准的话,未免过于牵强,同时也并不公平。
对于孩子而言,自己也已经是尽人事,听天命了,如果对自己的分数有遗憾的话,倒也还可以重整旗鼓来年再战;但对于给孩子花了不少钱的父母,反倒是久久不能释怀。父母的教育投入越多,对孩子的教育期望也自然水涨船高,何况也没多少人真的能对沉没成本潇洒说再见。
只是最后能够考好的子女还是少数。难道说,家长越是对子女抱有期望,最后就越有可能收获失望吗?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到底能不能让子女真的“成龙”呢?
学习,家长恨不得自己上
对于父母该不该对子女抱有期望,我们的答案是:应当抱有期望。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期望并不是单方面的期望。
在之前我们为大家介绍生育意愿的文章中,曾简单地提及过中产家长们在鸡娃的道路上用过的浑身解数。从家长们在孩子还没上学以前就已经设计好的各种素质教育和兴趣培养课上就能看出,一方面父母对于自家孩子可能会输在起跑线上这件事的焦虑和恐慌;另一方面,在努力推动自家的宝走向人生巅峰这方面上,天下父母的心都是一致的。
但有时候,问题就出现在于家长的这种坚定又不会有半丝后退的期望上,父母的期望和子女的态度背道而驰,也和中国家长们持有的子女教养观念离不开关系,协作式育儿,就十分切合地概括了多数家长的子女培养观念。
协作式育儿的父母通常持有的价值观念是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结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有义务也应该积极协助子女安排学习计划,帮助子女寻找合适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并帮助子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子女能够更好适应校园生活和社会中的激烈竞争。
这种家长主导型的教育观念,在这位妈妈的表达中可见一二:
“……学习方法,这两天他爸一直在给他说学习方法。这一段时间也在退步嘛,可能是那一段时间忙,没管他。上次一模考试退步了一点。我们就问他是啥原因。这个孩子吧,不可能说出个啥东西的。我们给他讲是不是原因没找对。他一直学习习惯挺好的,养成的。我们从小给他养成一个好习惯。没有说作业不写就玩啊。这个习惯是从小就给他养成的……”
在谈到自家孩子如何教育时,这个妈妈更加倾向于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成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自己和丈夫对孩子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的形式,以自己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
再比如,在面对孩子成绩不理想时,一位家长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解决方案:
“……他的成绩一直在下降,一直在下降。我整天心里可难受了……就是他舅也是老师,我看他物理化学不好,他舅那时候就是教物理化学,我整天想着你哪里不懂了你问。他老是嘴懒不问。你多问才能理解,你不懂装懂。他的物理化学学得太差劲了,我说让他舅给他补习补习。”
在这样的观念下,家长对于子女教育的认识,表现出来的更多是一种强烈又积极的干预态度。如果只是像督促学习的程度,可能还不会与子女发生冲突和矛盾;但假如父母从家长的责任立场出发,按自己的期望为子女规划好了一条预设的道路,届时参不透父母良苦用心的子女不仅无法接受,反而还会和父母的期待背道而驰,望子成龙就成了泡影。
操碎心的老父母此时可能又伤心又委屈,我又出钱又出力,怎么到头来孩子就是油盐不进呢?
也不能都怪孩子逆反,有时候父母的爱对于子女来说,可能确实过于沉重了。
向体面人努力
望子成龙需要家长和孩子劲往一处使。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跟子女个人对于自己的期望只有一致的情况下,望子成龙的期待才有可能实现。
作为父母,身处在家长的立场上,难免会受限于家长的立场和责任观念而对孩子干涉过多,对于孩子的期望也在自认为正确的情况下无限膨胀。
话又说回来,如果是因为负责任最后导致了对于孩子的期待过高,倒也还情有可原;但这种从原本只是希望孩子有个好未来的朴素愿望,又到底是因为什么最后变了味儿?
想要明白个中道理,本质上还是离不开“体面”两个字。
来自父母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惯习,潜移默化间被子女学习和内化,父母的阶层属性也在这一过程中被子女接纳并被再生产出来。
但也正如父母期待孩子有所成就一样,已经小有成就的中产家庭父母自然也不会甘心一直停留在中层的位置。他们需要什么来证明自己挤进了上层阶层,在资产水平尚且不足以支持个人直接实现阶层跨越的情况下,模仿就成了最便捷也是最为有效的方式。
举个例子,看到国内富裕家庭的孩子出国留学,很多中产家庭也想让孩子去海外名校。这些中产家庭的家长们会按照某些书上说的那样,让孩子刷够一些经历,或者模仿富裕家庭的办法,去让孩子学习诸如马术、帆船等在社会评价中被下意识地归类于高端活动的项目。
马术、帆船等项目在申请名校的时候还有些用,确实能拉高成功率。对于富人而言,这既是稀松平常的行为,同时也是对子女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然而,富裕家庭子女的录取,要的可不是拼概率,而是一锤定音。对于富裕家庭子女来说,能一锤定音的可不是这些简历上的经历,而是其他因素,比如写推荐信的叔叔给目标学校捐了栋楼。
哪怕是有钱但不得法的,比如我们之前在《二代留学冤大头》里提到的,山东步长制药董事长赵涛花650万美元助女儿上斯坦福大学,实际上也是走行贿的“偏门”,把他女儿包装成了一名帆船运动员,甚至给她伪造了证书。要不是行贿被大洋彼岸曝光了,我们还真会以为他女儿是因为擅长帆船而被斯坦福大学录取的。
设想这样一种情况:假如真的有中产阶级家长以为赵小姐是因为擅长帆船而被名校录取,看在眼里,馋在心里,就会试图通过模仿这一“成功”案例,花大价钱逼着自家孩子去学帆船,希望自身也多少向上层阶层靠近一些,向“成功”案例多学习,说不定自己家孩子也能被斯坦福大学录取了呢。
他们看不到背后那“一锤定音”,反倒让孩子迎合自己的期望。被父母安排学习这些高雅活动,是父母望子成龙的心,还是为了多挣点面子,可能只有学过的人才知道了。
儿孙自有儿孙福
其实说到这里,有心细的读者朋友应该已经发现了端倪:为什么这望子成龙里全是家长的影子,要变成龙的不是孩子吗?孩子的意见呢?
对于有些富裕家庭的孩子,一部分是很懂得自我驱动的,父母也会带他们见识过那背后的“一锤定音”,他们有信心成长为新一代规则制定者,知道该用什么手段达成自己的目标,这种人往往狼性起来比谁都可怕,是有出息的那类富二代——知道努力,也知道该怎么努力。
还有一些自我驱动力不强的,家长都不放心让他们子承父业,但毕竟家底太厚实了,这些人一辈子哪怕吃喝玩乐都败不完,只要不沾毒品,不做投资,往往都还活得不错。当然,肯定不如父辈那么成功就是了。
富裕家庭的子女,没有自我驱动力,尚且如此。中产家庭的家长,应当认识到,子女教育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事情。
家长们对孩子有期望是应当的,只有对于子女教育结果有一定程度的期待,家长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等方面对子女进行投入。然而,往往也是父母们用力过猛,一边是对子女的期待过高,另一边又在焦虑和矛盾中高强度地干涉子女的学习进程。子女也在父母意志的介入和自身对于自我期望的不明中反复横跳,结果自然是鸡飞蛋打。
人生本来就是个充满偶然性的过程,很多家长活了几十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怎么会到了辅导孩子的时候,就认为自己能安排一切,孩子按自己的安排做就能成功了呢?
也有的家长,是来孩子这里找自信的。在亲子监督过程中,有些家长并不掌握正确的教育办法,却自信满满自以为是,强行给孩子辅导功课,甚至在受到挫折后向孩子施加负面情绪,这对孩子的教育有害无利,也不利于家长的身心健康。
所以辅导功课还有气出病来的。
辅导功课劲这么大,家长干不成还会有所收敛。但是填报志愿没啥痛苦感觉,还可以随意给孩子“安排”,就成了很多家长跳出来大显身手的时候。
于是每到填志愿的时候,各路家长摇身一变成为“懂王”,能从国家大政方针到城市规划再到坊间传闻给孩子讲个几天几夜,还振振有词“这分可不能浪费了”,往往这样的家长最容易把孩子搞到天坑里。
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要先认识到自己的平凡,再认识到自己孩子的平凡。因为自己和孩子大概率都很平凡,孩子的想法也就未必比自己的要低级。
一直以来被忽视的孩子自己的想法,从现在起也要更加关心起来。少一些控制欲和虚荣心,多一些包容,把学习这件事还给真正需要学习的孩子。如果这都想不通,建议多看看曹雪芹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参考资料:
李佳丽,胡咏梅. “望子成龙”何以实现?——基于父母与子女教育期望异同的分析[J]. 社会学研究,2021,36(03):204-224 230.
朱晓文,韩红,成昱萱. 青少年教育期望的阶层差异——基于家庭资本投入的微观机制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04):102-113.
赵迪. 初中升高中教育分流的社会心理过程机制——以中部地区Z县为例[J]. 教育学术月刊,2020(03):72-81.
熊和妮. 底层式“望子成龙”——劳动阶层父母教育期望的内容与特点[J]. 民族教育研究,2017,28(05):105-112.
前程无忧发布《2019国内家庭子女教育投入调查》|家庭教育|教师_网易新闻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EG6Q9TI3000189DG.html (2021-6-2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凡油条(ID:ffyoutiao),作者:冰糖葫芦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