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峰
冯雪峰(1903年6月2日-1976年1月31日),原名福春,笔名雪峰、画室、洛扬等。浙江省义乌市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和鲁迅研究家。1921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同年加入新文学团体晨光社,发表第一篇文学作品诗歌《到省议会旁听》,1922年与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成立湖畔诗社,合集出版诗集《湖畔》,《春的歌集》。1925年到北京大学旁听日语,1926年开始翻译日本、苏联的文学作品及文艺理论专著,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结识了鲁迅,与丁玲发展了一段感情,1930-1933年间在上海负责左翼文化战线工作,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党团书记,他将瞿秋白介绍给鲁迅,共同领导左翼文化运动,1933年底到瑞金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1934年参加长征,1936年春到上海,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兼管文艺工作,参加了“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与周扬结怨,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党中央委托冯雪峰主持治丧工作,担任鲁迅治丧委员会主任。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冯雪峰对国共合作理解偏崎,任性的请假回故乡义乌从事红军长征的小说创作,此后近二年间失去党的组织关系,1939年恢复组织关系。1941年被金华宪兵逮捕,关押于上饶集中营等处,在狱中继续创作新诗,1942年11月下旬被营救出狱。1943年到重庆,从事统战和文化工作,1946-1949年在上海写作寓言。1949年任新中国第一届政协委员,1950年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鲁迅著作编刊社社长兼总编,后调北京,先后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编辑《瞿秋白文集》并作序迄,1954年因《红楼梦》研究问题和“胡风事件”受批判,1956年主持编注新版《鲁迅全集》,1957年被划为右派,1958年被开除党籍,1966年被关进牛棚,1967年被打成叛徒,1976年患肺癌去世。1979年中共中央为他彻底平反并恢复党籍和政治名誉。冯雪峰除作诗外,写有杂文、论文、寓言等不少作品,他的主要著作有:诗集《湖畔》(与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合著),《春的歌集》(与潘漠华、应修人合著),《真实之歌》、《雪峰的诗》、《灵山歌》;杂文集《乡风与市风》、《有进无退》、《跨的日子》等;寓言集《今寓言》、《雪峰寓言三百篇(上卷)》,《雪峰寓言》,《雪峰寓言续编》;电影文学剧本《上饶集中营》;论文集《鲁迅论及其他》、《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论〈保卫延安〉》等;鲁迅研究著作《鲁迅和他少年时候的朋友》、《回忆鲁迅》、《鲁迅的文学道路》等。文集有《雪峰文集》、《论文集(第1卷)》,《论文集》3卷本,《雪峰文集》4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了《冯雪峰全集》。
《山里的小诗》
鸟儿出山去的时候,
我以一片花瓣放在它嘴里,
告诉那住在谷口的女郎,
说山里的花已开了。
李都蔚点评:
《山里的小诗》最早收录在湖畔诗社1923年版《春的歌集》之中。湖畔诗社1922年在浙江杭州西子湖畔成立,成员为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四人,稍后有魏金枝、谢澹如、楼适夷等人加入。他们主张纯真、质朴、清新、热情,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对幸福爱情的憧憬的文学,创造了真正的现代爱情诗。朱自清说:“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他们那时候差不多可以说生活在诗里。潘谟华氏最凄苦,不胜掩抑之致;冯雪峰氏明快多了,笑中可也有泪;汪静之氏一味天真的稚气;应修人氏却嫌味儿淡些”。
20世纪20年代“小诗”这种形式风行一时。由于1921年周作人翻译、介绍了日本的短歌和俳句,后来泰戈尔的《飞鸟集》又由郑振铎翻译过来,所以国内诗坛在新诗创作中出现了“小诗热”。这首《山里的小诗》就是典型的代表。这种诗歌用短小的形式,极其凝练含蓄的语言,传达出一个清新的境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诗意和复杂的情愫,是诗人对人生的刹那感觉之心,常包含丰富而深刻的哲理,极富于“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
这首小诗表现了山里的少年对那位“住在谷口的女郎”的恋情,但作者既不写恋之深、思之切,也不罗列与女郎的关系,只以几个简简单单的意象,清清爽爽地勾勒出一个春暖花开的境界,传达出一个山间少年羞涩而真挚的感情。短短四句,像是用白话写的绝句,情深意长,韵味无穷。鸟儿所带的不是情书,而只是一片花瓣,花瓣是春天的象征,温馨、芬芳,使人联想到爱情的甜蜜。山里,是空间;春天,是时间,这首诗把短暂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抽象了,是为了表达一种无限的、永恒的情思。花瓣居然由诗人放到鸟儿嘴里,其想象力从现实世界升华到神话世界,带上了一种浪漫主义的气息。诗歌写情而不犯一个情字,只写少年请鸟儿传递一个花开的信息,真正空灵已极。这种空灵却包藏着无穷的意蕴,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去填充。中国古代诗论,讲究有无相生,虚实互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妙在无处”,这首诗可谓深得其中奥妙。
《孤独》
哦,孤独,你嫉妒的烈性的女人!
你用你常穿的藏风的绿呢大衣
盖着我,
像一座森林
盖着一个独栖的豹。
但你的嘴唇滚烫,
你的胸膛灼热,
一碰着你,
我就嫉妒着世界,心如火炙。
王若水点评:
冯雪峰的新诗创作主要集中于两个时期,“湖畔”时期和“上饶集中营”时期。前者主要收录于1922年出版的《湖畔》与1923年出版的《春的歌集》这两部诗歌合集中。冯雪峰投身革命之后,基本上中止了诗歌写作。1941年被金华宪兵逮捕,于1941—1942年之间,关押于上饶集中营等处,在狱中,他重新拾起久已搁置的诗笔,开始诗歌创作,被关押在集中营的日子,生活艰苦卓绝,他自称为“最灰暗的日子”,出狱后他将这些诗收录于1943年出版的《真实之歌》(收诗三十九首)中,后来又对其进行了删减、精选,1946年以《灵山歌》为名出版,共收诗歌十七首,《灵山歌》是冯雪峰狱中吟唱的精选本,是诗人的“狱中明志”。这时的诗歌,已经与“湖畔”时期有了截然不同的思想意旨与艺术范式,可谓之诗歌的转变,“雪峰两个短暂的诗的时期的作品,一眼看来,色调的反差很大”(周良沛:《中国新诗库·冯雪峰卷》卷首)。
与当时流行的左翼诗歌相比,冯雪峰的诗歌观是独特的。在冯雪峰那里,诗是与生命同源的,他从来没有刻意地去经营诗歌。所以,诗歌在他那里,从来都是真正来自灵魂的需要,是他最隐蔽的心灵表达路径。在个人困境中,他会写出什么样的诗呢?在个人的不幸与国家的创痛中间,冯雪峰选择以何种姿态发言?很显然,这一时期的冯雪峰,其诗歌写作的内在心理机制是异常复杂的。“孤独”、“空虚”是其必须面对的,在这首颇具象征意蕴的《孤独》中,我们可以从一个小的入口窥见当时他的心态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是非常个人的,它异常强烈地传达了狱中生活的苦闷与压抑。这大概是冯雪峰诗歌中情感最为浓烈的一首诗,有着强烈的象征派的风格。感情之强烈,抒情主体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之紧张,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但这显然不是他上饶时期最典型的诗歌。与其说,冯雪峰的身体在上饶集中营经历了难以忍受的煎熬,毋宁说,他在这里经历了一场身体与灵魂的双重炼狱。在“孤独”中,不断孕育着新的自我。于是,书写这个自我的孕育与形成,展示新的自我所具有的革命志趣,就成为这一时期(乃至后来编选诗集《灵山歌》)最核心的诗学任务。“力”与“美”是其中的核心元素,他在诗歌中始终向往光明,充满着不屈的力量,美的引领使他得以超越血淋淋的监狱现实,将灵魂深处飞出的希望与理想寄托于彼岸,诗歌让我们看到了他充满激情的志向,看到了那炼狱之火中涅槃的新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