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外经
黄帝内、外经,扁鹊内、外经,白氏内、外经以及旁篇,共称为“医经七家”
《黄帝外经》在西汉时已被史家称为“医经七家”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右医经七家。”亦即以黄帝内、外经,扁鹊内、外经,白氏内、外经以及旁篇,共称为“医经七家”;《黄帝外经》就是其中之一。《古代医籍考》也说:“黄帝内、外经犹《易》内外挂、《春秋》内外傅、《庄子》内外篇及《韩非》内外诸说”
《黄帝外经》的发现是在1950年代,在天津市卫生职工医院图书馆发现了陈士铎口述手抄本《外经微言》。1984年,中医古籍出版社特别影印了五千册,在《前言》中写明:“《外经》之名,始见于《汉书.艺文志》,其书早佚。《外经微言》原题“岐伯天师传”,陈士铎所述为后人托名之作,撰者无可考。”因此有人疑为“伪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一九九九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陈士铎医学全书》,其中的《校注说明》写道:“《外经微言》,今所存者仅一种清抄本,现藏天津市图书馆〈实为天津市卫生职工医院图书馆〉。全书九卷,卷首题“岐伯天师传”,山阴陈士铎述;……本次整理,即以此作为底本,并参照《黄帝内经》等以为校资。”
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又号莲公,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绍兴人。其生卒年月已不得详考,正史亦不载。据嘉庆八年《山阴县志》记载:“陈士铎,邑诸生,治病多奇中,医药不受人谢,年八十卒。”《辨证录?凡例》中自称:“铎年过六旬,精神衰迈,二师传铎之言,愧难强记,恐至遗忘,辨论之处,或多未备,尤望同人之教铎也。”二师传铎之时,据《自序》称是在康熙丁卯秋,即公元1687年。向上推60年,当明天启七年,即公元1627年。陈氏的生卒年代大约是在公元1627年-1707年。
《外经微言》即为《黄帝外经》,是一部以阐述中医理论为主的医学著作,类似《内经》之制,用岐伯与诸多臣子相互提问的方式,采用问答式文体而创作,共分九卷,每卷九篇。根据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1)第1-12篇,主要论述养生、男女生育;(2)第13-47篇,主要论述经络、脏腑、命门等;(3)48-56篇,主要论述运气学说;(4)第57-81篇,主要论述六淫致病的诊断与治疗。其中虽然有不少有关道教养生的东西,但大多数内容是以论述中医理论为主,涉及了几乎中医的所有领域。可以说是一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专着。其书曰《外经微言》,内外之相对,一是因为内经为岐伯与黄帝之问答,而外经为岐伯与诸多臣子,如伯高、容成、鸟师等等之问答,亦有雷公与岐伯之问答,另一方面从字义上而言,内为精论而外为阐微。
《黄帝外经》的养生理论集中反映在《阴阳颠倒篇》。它的中心思想是,形神兼养,重在养神,即“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养神的重点在于“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当代重视养生的人,要细心领会《阴阳颠倒篇》中的以下几段话。
帝问至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
帝:即轩辕黄帝。广成子:黄帝时期隐居崆峒山的有道高士。据《史记》载,黄帝在位十九年躬亲问道于广成子,受传至道。《庄子?在宥篇》亦有类似的记载。
广成子答黄帝问这段话,浓缩了古代养生理论的精华,堪称中华古老养生文化的“活化石”,被道家视为内丹修炼的理论源头。这段话的意思是,黄帝向广成子请教:什么是最好的养生之道?广成子回答说,“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客观规律,所以说它是“窈窈冥冥”、“昏昏默默”的。但是,必须把握住处于窈冥状态的这种客观规律,才能健康长寿。因为客观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无视无听”。无视无听,不是真的让你闭目、塞听,而是说不要妄视、妄听。对外界瞬息万变、五光十色、影响身心健康的事物,千万不能执着,看就像没有看见,听就像没有听到,一切按“道”——即客观规律而行,才能“抱神以静”。精神能够静下来,“形将自正”,形体自然就会健康。这和《内经》所说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一脉真传。为什么说“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呢?这是因为,你一切顺其自然,没有私欲,没有妄念,内心达到“必清必静”的程度,既不会无谓地劳损你的形体,也不会无端地摇动你的精神,更不会因患得患失而“思虑营营”。做到这些,自然就可以健康长寿。
岐伯曰:“乾坤之道,不外男女。男女之道,不外阴阳。阴阳之道,不外顺逆。顺则生,逆则死也。世人皆顺生,不知顺之有死;皆逆死,不知逆之有生。故未老而衰矣?选广成子之教,示帝行颠倒之术也。”
岐伯:黄帝时分管医药的大官,称天师。乾坤:《周易》的两个卦名,指阴阳两种对立的势力。阳性的势力称干,干之象为天;阴性的势力称坤,坤之象为地。引申为男女、日月等。颠倒之术:指观察一切事物要从正反、顺逆两个方面着眼。
这段话的意思是,干为阳,坤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乾坤、男女“不外阴阳”,即同属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之道,是讲顺逆、生死变化的。顺属阳,逆属阴;生属阳,死属阴。世人只知其一,顺生、逆死;不知其二,顺中有死,逆中有生。这就叫不知“颠倒之术”。广成子讲给黄帝养生的“至道”,就是这种“颠倒之术”。在养生中如何运用颠倒之术?人的身体有强壮的,有病弱的。强壮属阳,弱病属阴,一般来讲,强壮的处在“顺”境,生的机率就高;病弱的处在“逆”境,死的机率较大。但是,如果不懂得颠倒之术,只看到自己身强力壮,即“顺”的一面,心猿意马,妄听、妄视、妄为,身体就会逐步转化为弱、为病、为死,这就叫“顺之有死”。当身体病了弱了,出现了“逆”的一面时,不能只想到“逆”的后果,哀声叹气,悲观失望,那就真有可能出现“逆则死”的结局。相反,更要多想有利条件,即“顺”的一面,积极治疗,注意营养,加强锻炼,慢慢增加顺的因素,这样就会逐步转逆为顺,转弱为强,这就叫“逆之有生”。老子讲的“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儒家讲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兵家讲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和群众中讲的“久病成良医”,“破罐子熬过柏木梢”等等,都属于这种“颠倒之术”。
岐伯曰:“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乎?窈冥之中有神也,昏默之中有神也,视听之中有神也。探其原而守其神,精不摇矣;探其原而保其精,神不驰矣。精固神全,形安敝乎?……”帝曰:“俞哉!载之外经,示传臣工,使共闻至道,同游于无极之野也。”
神:在这里指“不神之神”,即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道”——客观规律。无极之野:《周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无极之野”指的是可以化生一切的最高境界。
这段话的意思是,怎样才能自觉地运用“颠倒之术”呢?关键要“探(明)阴阳之原”。什么是阴阳之“原”?即广成子在前面所讲的,处于窈冥、昏默状态的养生的“至道”,亦即养生的自然规律。神,在这里指的是“不神之神”,也是指的“道”,亦即“阴阳之原”。“窈冥之中有神也,昏默之中有神也,视听之中有神也。”即是说,“窈冥之中”、“昏默之中”均有“道”——自然规律在。在“视听之中”,你看什么、不看什么,听什么、不听什么,也必须遵循“道”——自然规律办。只有“探其原则守其神”,即探明养生的自然规律并按照它去实践,才能做到“精不摇”和“神不驰”。“精固神全,形安敝乎”?养生能做到“精固神全”,形体还会生病吗?黄帝听了这段话之后说,讲的太好了,要把它写在《外经》上,让全体臣工都知道这种最好的养生之道,使“形”(身体)和“神”(精神)都达到最好的境界。
“颠倒之术”说到底是哲学问题,“探阴阳之原”即探明阴阳变化的客观规律。事无巨细,物无大小,都存在于阴阳这种既统一又对立的变化之中。没有阴,也就没有阳;没有阳,也无所谓阴。《易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即阴阳变化是事物的普遍规律。可以说,没有阴阳、没有相对,便没有了世界。一切事物都同时存在着生死、顺逆、进退、升降、成败、祸福……这两种可能性,而不只是一种可能性。这种现象用“阴阳”的概念来表述,即一切事物都同时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而不只是阴或阳一个方面。但是,这种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即“阴极而阳,阳极而阴”。古人说:“成败之机,间不容发。”张紫阳在《悟真篇》中写道:“有人悟此生杀机,转眼之间灾变福。”如果你觉悟不到这种“生杀之机”、“成败之机”,不会运用“颠倒之术”,那么,有时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说,不但养生需要这种“颠倒之术”,做人、做事以至治国安邦都需要这种“颠倒之术”。这便是《外经》养生理论的深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