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7T【殷墟】特种邮票
2016.07.13发行 全套3枚(连票) 发行量1359.94万套
(3-1)T 80分 甲骨文(1359.94万枚)
(3-2)T 1.20元 青铜器(1359.94万枚)
(3-3)T 1.50元 玉器 (1359.94万枚)
邮票规格:36×36毫米 齿孔度数:13.5×13度
整张规格:144×245毫米 版别:胶雕
整张枚数:18枚(3×6,三图连印,6套)
雕刻者:牛凯、白金 责任编辑:王静
防伪方式:防伪纸张、防伪油墨、异形齿孔、荧光喷码
资料提供: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设计者:王虎鸣 印制厂:河南省邮电印刷厂
殷墟是中国古代商王朝晚期的都城遗址,周灭殷后,曾封纣之子武庚于此,后因武庚叛乱被杀,殷民迁走,逐渐沦为废墟,故称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周围洹河两岸,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遗产地保护区核心面积414公顷,缓冲区面积为720公顷。殷墟总体布局严整,以小屯村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分布。现存遗迹主要包括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王陵遗址、洹北商城、后冈遗址以及聚落遗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手工作坊等,建造年代为公元前1319年—前1046年。对殷墟的科学发掘始于1928年,出土了大批的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玉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不仅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更是探讨当时宗教礼制、生活方式以及文明程度的重要依据。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殷墟的发现和发掘被评为20世纪中国“一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6年7月1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骨文是汉字的前身、世界三大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不仅证明古老的汉字是独立起源的,还体现了中国古代独立的文字造字法则,对三千年以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不仅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而且由于甲骨文内容丰富,涉及殷商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对全面复原殷商社会史具有重要意义,被称为中国古代乃至人类最早的“档案库”。对甲骨文的研究,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达到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青铜器中铸造技术工艺最为精美的是礼器。而殷墟出土的礼器,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形制呈现多样性。
殷墟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上承夏及商代早期玉器的优良传统,下启西周玉器的先河,创作了很多精美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殷墟玉器的色泽瑰丽多彩,晶莹光润。以妇好墓的玉器为例,以深浅不同的绿色最多,黄褐、棕褐次之,淡灰色、白色(包括乳白)、黄色的较少。多数杂有与主色相异的玉斑,纯色的较少。
2016年7月13日,为纪念殷墟申遗成功10周年和宣传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邮政发行了《殷墟》特种邮票,全套3枚。
(3-1)为“甲骨文”。画面为《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背景为甲骨文字。寓意一片甲骨惊天下,唤醒了沉睡的殷墟古都。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长32.2厘米、宽19.8厘米,这是一块牛胛骨版记事刻辞。骨版正面刻辞4条,背面2条,共160余字,字内填朱。正面第一条记载商王武丁宾祭仲丁;第二条记狩猎时子()堕车;第三条记子()死;第四条是子寅用羌人十,举行宜祭。背面记载天象情况,大意为:有云来自东,有虹自北饮于河。从文字书体特点看,此件祭祀狞猎刻辞属甲骨文断代第一期,即武丁时期。这片刻辞保存完整,对研究商代社会历史和天文气象价值甚高。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3-2)为“青铜器” 。画面为“后母戊鼎”,背景为鼎内铭文和外部纹饰。表现了安阳殷墟独特的符号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1939年3月在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发掘,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足高4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832.84千克。后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亦是已发现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后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
(3-3)为“玉器”。画面为“圆雕玉蟠龙”,背景为玉器上的纹饰。体现出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想象力。
“圆雕玉蟠龙”是1976年出土于殷墟商代晚期妇好墓的一件玉器,厚1.5厘米。方形头,张口露齿,双角后伏,质优纹美,作侧身回首形,尖喙圆眼,阳纹浅浮雕,工艺难度较大。现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本套套邮票选取了殷墟出土的代表性器物刻辞卜骨、后母戊鼎和玉蟠龙。采用三连票形式,在背景中刷了一笔水墨,一笔水墨贯穿殷墟文化三千年,静物写实与水墨写意互相辉映,有动有静,使画面更有内涵。采用“六胶三雕”胶雕套印工艺,通过雕刻线条的疏密深浅变化和三种不同颜色的凹印油墨的结合,将甲骨文字字入骨的质感与厚重、青铜器历经沧桑的雄浑与斑驳、玉器礼神通灵的温润与光泽刻画得淋漓尽致。并在版票边饰中以“后母戊”铭文、玉面罩、阴阳玉人、玉璜作为装饰,与三枚邮票上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交相辉映,完整展现殷墟的丰富内涵和神秘色彩。邮票两边齿孔中间一个为椭圆形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