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公望字画的这个常识资深藏友都知道,你知道吗?
据记载,黄公望三十一岁开始作画,由于际遇的坎坷,到五十岁左右,也就是出狱后才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由于他热爱自然,有较全面的文化修养,早期又在临摹众多的古代名家作品中练就了深厚的功力,胸中积累博大精深,使之一起步便显示了艺术上的高格调。他以北宋大画家董源的画法为基础,吸取其他名家的长处,融合在师法造化中获取的营养,逐渐创造了自己的艺术面貌。他的山水画大致有两种风格:一作浅绛色,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作水墨,皴纹较少,笔意简远逸迈,充分体现出“寄兴于画”的思想和“浑厚华滋”的笔墨效果。黄公望与同时代的王蒙、倪瓒、吴镇交往密切,诗画互赠,切磋探讨,常以合作山水画为乐。他们不但都创造了自己的独特绘画风格,并致力于意境章法及诗文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共同把中国文人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天地,因此获得 “元季四大家”的殊荣。而黄公望尤以卓 越的成就兀立顶峰,对后世画坛产生巨大影响,被推为“元四家之首”。
画家黄公望,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之法,得赵孟頫指授。画家黄公望的水墨山水画下笔有神,笔墨苍劲,简淡深厚,在水墨纸上略带一些浅浅的赭色,被称为“浅绛山水”。画家黄公望与画家吴镇、王蒙、倪瓒被称为“元四家”,画家黄公望位居之首。
黄公望作为元代四大家之一,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山水画的风格鲜明突出,对后世影响极大。元代是中国文人画的成熟和鼎盛的时代,而这时的文人画又以山水画最 具有代表性。这主要是因为在元代那个特定的政治氛围中,汉族的文人普遍存在着一种压抑和失落感,科举被废,入仕无望,许多文人于是产生厌世和逃避的心态。他们或隐于山林仙境,或寄情于琴诗书画,再加上他们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学修养和书法功力,致力于文人画的创作,追求笔墨情趣,从而使得文人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黄公望一辈子没当成官,最 后出家为道。无意中因为一卷《富春山居图》而名扬海内外。如今《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分隔海峡两岸。
黄公望(1269-1354或1358),元代画家。自称浙东平阳人。陶宗仪《辍耕录》称其“本姓陆”,出继温州平阳黄氏为义子,因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
《写山水诀》著作虽然简短,但却汇集了他毕生的绘画思想和创作实践的心得,后人对这篇作品评价非常之高。在《写山水诀》中,黄公望提出“三远”思想,即“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这一论断反映了黄公望对山峦绘画的整体布局及追求立体效果的见解。在文中他还对初学山水画者提出许多画山水画的具体画法,树木与山石是山水画的甚本构成,画树“要四面具有干与枝,盖取其圆润”“树要有身份,画家谓之纽子,要折搭得中,树身各要有发生”“大树小树一偃一仰,向背浓淡,各不相犯,繁处间疏处,须要得中”,黄公望强调画树要画出各种树的特征以及注意各种季节的变化,画石时要“石无十步真”,石看三面,用方多圆少。这反映出黄公望对于真山真水的切身感受,他在长期观察和艺术创作中总结出来的这些画山水的技巧对后世从事山水画创作的画家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黄公望前半生颠沛流离,饱受生活之苦,年近半百才开始习画,居然也能取得如此大成就,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在那个年代,那样的生活水平,那样的平均寿命才60以内,黄公望能活到80多岁,本身就是奇迹,何况还画出这样的传世佳作呢?他的经历,听起来怎能不叫人热血沸腾,要说励志,这就是最 大的大励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