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阅读障碍产生的原因
01.
阅读障碍
提起哲学,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高深莫测、不知所云。哲学家说的都不是人话,绕来绕去最后不知道到底表达了什么。
翻看哲学书,满纸的字都认识,就是不知道连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哲学从来就不是大众能轻易接近的学科。特别是在现在快餐消费的时代,人们做什么事都讲究一个“快”字,从交通方面的高铁、地铁、飞机的不断提速,还有高速公路的普及;再到通讯方面打破了时空局限,讯息的收集、传播,事件的发生到围观,几乎是同步的,再也没有了翘首以盼的等待和望眼欲穿的期望。青鸟探看、信使、邮差,这些曾经寄托了人们满满期待的词已逐渐落后于这个时代,用不了多久,就会变成了像“烽火狼烟”、“晨钟暮鼓”这些词一样,悄然作古以至退出历史舞台。在这样讲究高速、高效率的年代,静下来拿起哲学书来阅读的人确实是少之又少。以前“倚马可待”用来形容才华横溢的人,而今,几乎什么东西都可以做到“倚马可待”了。
应运而生反而是所谓的成功学、鸡汤文、教人快速发财致富的书籍大受欢迎。我当然不是贬低它们的价值,我始终认同“存在即合理”这个观念,一事物能够产生甚至大受欢迎,这肯定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我想说的是速食文学固然有其便捷性,然而在思想深度和完整性讲还是不够的,就像快餐虽然方便,但是吃多了还是会出问题的。
为什么我们翻看前人的著作会觉得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呢?
我们要始终记得这一点,文化是源于生活的,是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只不过有些问题的对象在如今已经失去了,或者成为了人的共识,比如,到底是太阳围着地球转还是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到底是圆的还是平的?等等这些问题,曾经为了争论这个问题的答案都出过人命,可如今却已变成常识,人们不会再去把它作为问题提出来。
还有一些问题逐渐丧失了当时的提问环境或者当时的处境,现在已经变得不可或者很难理解了,比如一些历史知识,翻看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由于我们普通读者对当时的历史环境、文化制度缺少理解,导致我们丧失了当时的问题环境,现在变得晦涩难懂,而这些在当时可能是人所共识的,就像我们现在把“地球是圆的”这个科学结论当成常识一样。
语言障碍也是一道屏障。文字是随着社会现实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不止是文字形式还有具体的文字内容。我们汉字更是如此,随着白话文改革,白话文虽然对我们的书写和交流带来便捷,但是却几乎导致我们年轻人与国学隔绝,拿起古人著作,满篇的之乎者也,我们一般人完全不知所云或者一知半解,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上,文言文阅读依然是一道为难了不少学生的题型。而翻译进来的外文著作,由于中外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言文字上也有差异,并且由于汉字的“一字多音多义”,导致翻译进来的著作要么词不能完全不达意,要么失去了原文语境下的神韵,就像我们的唐诗宋词,翻译成外文,估计要逊色不少。
喜马拉雅 原创哲学节目---《哲学让我更懂你》,谢谢阅读、聆听。
http://m.ximalaya.com/sound/130233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