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秦古钱到清末银元 孔方之间看尽千年历史
东方网记者柏可林5月6日报道:
从先秦古钱到清末银元,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都浓缩在这一枚枚孔方之间。日前,一场“藏币心路”古钱币公益展在陕西北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艺享空间”举行,收藏家孙智伟的576枚古钱币像镜子般折射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活动的缩影。
孙智伟是一名铁路职工,担当机械保温列车的乘务员、机械长长达15年。他从小受父亲集邮影响,于1989年开始涉足古钱币收藏,三十多年来,收藏种类繁多,目不暇接。
一枚小小的贝壳见证了人类社会从物物交换过渡到货币交换的瞬间,进而导致了骨贝、玉贝、铜贝的产生。
先秦古钱专指春秋战国及以前各时代的金属货币,有布币、刀币、环钱、蚁鼻钱等多种形制。孙智伟手中的刀币为当时北方燕国的货币,收藏界称之为“明刀”,它是由狩猎工具铜刀演化而来。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同时也统一了货币。从此,以圆钱为样本,外圆内方的制钱一直影响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其历史跨度达2130多年。
图为汉魏四联小半两。西汉前期继承秦朝的币制,政府仍铸“半两”铜钱,同时允许诸侯王、大工商业主自行铸钱,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汉半两重量比秦半两减轻,俗称小半两。
古代通货膨胀时期,朝廷铸币偷斤减两。这枚钱币是所有展品中分量最轻的,放在称上甚至显示不出质量。
这枚崇宁通宝是北宋徽宗赵佶在崇宁年间(1102-1106年)始铸,钱文为宋徽宗亲书,所以又称为“御书钱”,书法清秀骨瘦,铁划银勾,是宋徽宗瘦金书体留存世间的真实显现,在青铜钱中具有收藏意义。
受戊戌变法影响,清光绪二十六年开始,各省铸币局先后发行机制铜圆。机制铜圆是机器一次性冲压生产的钱币,因质地坚固优于传统浇筑铜钱,可适量生产,取代了古钱币的地位。
这两枚是左宗棠镇守新疆时发的饷银。银元是机制币的一种,用银板冲压,面值较大。鸦片战争时期,银元成为西方列强控制中国政治经济、财政金融的重要工具。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中国银元的种类达600多种。
孙智伟收藏的古钱币种类繁多,从最早殷商的天然贝到民国早期的民国重宝,从秦末的榆荚半两到清朝的咸丰大钱,从王莽货泉的悬针篆到北宋崇宁通宝的瘦金体,从南汉的乾亨重宝铅钱到清末银元……
孙智伟认为收藏和研究古钱币对于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激发爱国情怀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
展览地点位于陕西北路456号,将一直持续到5月15日,对市民免费开放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