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原始爨灶讨论上古分工

由原始爨灶讨论上古分工

文/闻双全

上古灰坑是原始爨灶,原始爨灶是做饭的,是上古先民生活主要组成部分,当上古灰坑是原始爨灶的考证完成后,原始爨灶当时做饭的场景也就立体的展现出来了。

爨灶做饭需人较多,几乎是族群群体行为,需要多工种、工序的配合,这样,就必然发生当时的分工。现在试分析:

一、 必然工序:把泡过水的米和稷和枣或者瓜果干菜等装入缶中,用植物叶将缶包裹好,再用网套绑扎紧(掌握好中心),留一绳头,绳头系好陶环,将绑裹的缶分层放入夹砂陶陶罐中,用支石支稳,陶环搭在陶罐沿。

将成捆的柴放入灰坑点燃,大火烧过后将火灰刨平,然后将夹砂陶陶罐成排的放在刨平的火灰面,然后向火灰适当洒水形成蒸焪,掌握时间,认为缶内实物熟了,再用鹿角勾勾住陶环将缶吊出,然后开始食用。

二、 相关配套工序:挖建灰坑、打柴、畋猎、捕鱼、耕种、采摘、编绳、制陶。

这样,在必然工序中就有了必然工作,做饭工、司火、司陶。在相关工序中也有了相关工作,我们把挖建灰坑、打柴、畋猎、捕鱼、耕种、采摘确定为人人都可以干的普工,但是,编绳的编织工和制陶的陶工应该是技术工。

这样,上古族群中就有了做饭工、司火、司陶、普工、编织工、陶工等工作和工种。当然还有非常重要的石器磨制,不然怎么会有“新石器”一词?我们姑且将其定名为磨石工吧。

我们进一步推证这些工作和工种之上的组织管理和行政管理,还可以推证管理分为生产管理组织管理和文化管理。

生产管理不仅仅上述必然工序和相关工序还有必需的衣和住以及盐的生产等等。组织管理是,多少人,都应该干些应该干什么工作,老人和孩子怎么管理等等,文化管理则主要是祭祀、娱乐、结盟、结绳记事、口传记事。

现在,由于原始爨灶的破译,上古原始社会的结构形式便立体的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西安杨官寨遗址,890多座灰坑,由于不知道该灰坑是原始爨灶,所以对当时的社会形态的破译便出现迷茫。石峁遗址其实就是一个皮革制作中心,近300座灰坑,也由于没有破译该灰坑是原始爨灶,同样也出现迷茫,什么游牧部落、黄帝昆仑城,还有什么不周山等等离奇的推论便出现了。

关于石峁遗址在这里多说几句话,石峁遗址是新石器的晚期,已经使用了鬲,所以它的灰坑必然衍进了,就是规模小了,出现了上小下大的灰坑。其实这都是它由关中扩展来的证据。

最近考古业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火坑”,总感觉这个名词有点蹊跷,灰坑就是灰坑,怎么就成为了“火坑”?毋容讳疑,考古界专家、大佬如云,诸公衮衮,本人的灰坑是原始爨灶面世,必然知晓的学者、专业人员会更加详细观察灰坑,首先是灰坑有没有火烧过的痕迹。灰坑是原始爨灶,其使用火的痕迹是必须的。再其次就是是不是必然的有夹砂陶,当学者、专业人员发现灰坑火烧痕迹确实存在,确实夹砂陶残片必不可少,尴尬场面就出现了,何以解释世人?所以“火坑”一词就出现了,可谓智慧。至于“原始爨灶”吗,还得继续集体沉默。

其实先民费那么大的劳动力挖那么大的坑烧火或者填灰,是不是有点愚不可及?有必要吗?“火坑”里为什么会存在那么多夹砂陶残片?这些都是应该向社会解释清楚的。

承认灰坑是“火坑”,不承认灰坑是原始爨灶,上古原始社会的社会形态的破译,就又无限期的滞后了。中华民族10000年的有实物证明的文明历史,还得继续在云里雾里折腾。

讲述富平人的故事,

凝聚富平人的力量,

弘扬富平人的精神,

打造富平人的品牌!

富平人投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