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太极拳概说
太极圈源于地球、月亮、太阳公转和自转的自然规律,顺乎天地自然之法,根据天地、阴阳之道而形成。由无圈(无极)到有圈(太极)而生阴阳,太极圈中的太极圈是太极拳行功中九曲珠同时运动形成的大圈、小圈、平圈、立圈、斜角圈、顺转圈、逆行圈及九曲节珠滚动的无形圈的总称,它构成了和式太极拳的基础。故和式太极拳功法周身内外、各肢各节无不是圈形运动构成的。
人体中能屈叠、旋转的九大关节,就是拳理中的九曲珠,即:双肘、双肩、一腰、两胯、两膝。
第一节 气 圈
太极拳以圈为运动,以方为根基。据天圆、地方之形,结合人体分为头圆(阳)、足方(阴)之情形,把天、地、人融为一体,合头、手、足一气贯通。故要求拳架套路、各招各势以圈运动。圈即是环,环有合力而无形。练内家拳者必以内气为主,通过套路运动使内气充沛,气归丹田而行于梢,由梢节的两手形成阴阳,由阴阳多变的两手运用丹田之气发于梢节,形成气圈,气圈里的阴阳手法替代八卦中的阴阳方位转换,处处阴阳巧合,自然形成阴阳无偏之规。
《黄庭经》云:“万病之源乃气血不活。”从医学诊脉而言,人所得疾病多为“阳错阴差或阴错阳差”之故,不是水不济火就是火不济水。
在行功技击方面,依靠两手阴阳无时不变的气圈,背而转顺,顺而制敌,以柔克刚;将计就计,随屈就伸,弹劲发人。由于梢节的阴阳二气倒置,梢节动,中节跟,跟节催。中节活,下节随的周身气圈,犹如佛珠一气贯串,无不动而旋转。好似一棵大树挂上无数乱环,在大风的推动下随着风向和树的摆动,使观者眼花缭乱,画者也无法挥笔。而习太极拳者在太极宗旨指导下则如这无根之树,满树皆环,一动俱动。
总之,通过锻炼,人体接收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使阴阳二气在体内畅通,循环不息,把精、气、神收入体内,方得延年益寿与防身抗暴的功能。
第二节 圈的形成
圈在太极拳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是人所不能思议的。在太极拳功架、路线的指挥下,运用掤、捋、挤、按,在九曲珠同时转动的开合过程中,周身各节无不随动而转,带气成圈。
各种圈向表现不一:凡立圈乃为上下,即纵圈;平圈乃为横行圈;斜横圈均为四隅圈,而立圈(为南北)、平圈(为东西)均为四正圈。
1、手圈(关于金刚一式周身圈的表现,在以下行功路线中解):
前进步中,须先后撑,双掌在与双脚相合的上下阴阳中,在右脚向右摆90°领身轴转动而产生离心力时,双掌随身轴同时向右摆动,左掌掌心朝前(阴掌)停于裆前,右掌掌心朝内停于右胯侧,由下朝前而上,继而往右上方旋转往下旋落360°至起手原位合口,再由合口处直线向前从立圈中心线穿按而出,先完成乐双掌由掤、捋、挤、按的四股劲力的胸前双立形大圆圈(立圆圈);继而双掌变不阳不阴手,掌心相对,左掌由前高处后撤划180°小弧形下落停于小腹前,右掌同时向前由掌变拳,向怀内划360°小立圆下落小腹前与左掌心相对(此圈不谈掌形变化)。
2、肘圈:在手掌圈带引下,左右双肘以斜线跟随逐渐由左向上往右下旋而成斜立圈,直至肘动时的收口处完成360°。梢节动二节跟的左肘成斜立形中圈。圈不论大小均须360°为一圆圈。右肘圈的方向与左肘旋转方向稍有斜度,圈向是斜横立形圈。
3、肩圈:肩圈是根节圈,与手、肘二圈相比较,是较小圈。是视而不见、唯有手触可知的微妙小圈,是配合手、肘二节灵活运动,顺而不背和传递内气达到催力的作用。故和式太极拳有梢节领、二节随、三节催拳理之要求。两肩旋转的圈向是纯平横圈,顺行圈。
4、身圈:身圈是按照九曲珠上、中、下整体滚转活动的情况下协调的配合,可使任、督二脉接通后的阴阳二气顺利的畅通周身,起着内、外结合(内三合、外三合)及气转的作用。它的圈向随着架式中上肢与下肢而行动,不是做旋就是右转,是平衡、稳固、导气、发气行梢的平行圈,成“身活气转离心生,敌若进击处处空,化力带力瞬间际,借力打力技才真”。
5、腰圈:腰圈是臂与腿灵活运转的枢纽,是传递丹田气的纽带。故在拳架练功中要求腰如车轴,气似车轮。圈向与身圈相同,是指挥身圈的轴承,左旋右转随机而定,可使丹田弩弓劲反弹和发挥坐靠的作用。
6、胯圈:胯圈是腰轴上、下传递中,按照腰轴的圈向动而转之,可左、可右、可顺、可逆,灵活运用,此系平行圈也,可以发挥左右两胯的横击作用。
7、膝圈:膝圈是九曲珠中的最下节两膝圈,除配合上体的整体行动外,还可发挥膝靠的作用和化破对方膝靠的作用。膝的圈向是在腰胯圈的贯串下同向行动的平行圈。
习拳者何以运圈,首先要明拳理以心静,练功时清净灵通,气血周流,引归真路,掌运鸿蒙,动静分明,浑然无形,千变万化,随敌而应,脚轻手快,身轴旋转,粘而急拿,化之引牵,进者由掤而捋,退者火攻挤按,左右横劲制敌,随高而低,蹴屈直伸,心静气活,动察明敌,阴阳化身,炉火纯青,一着一太极(阴阳),万敌莫胜,含而不露。圈之意为圆,于外为阳,方于中者为阴,圆而动者为天,方而静者为地。天地、阴阳、方圆、动静均要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