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武汉》试刊号连载(2)汉口日租界边的大火— 解读两张辛亥革命阳夏保卫战老照片
2017年底,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网站上,出现了一批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期间,外国人在武汉拍摄的老照片。从照片的EXIF信息中可以查看到,照片是2017年初该网站用CANON相机翻拍上传的。虽然其中的很多照片,以前在互联网或不同的出版物上出现过,但像这样大批量的一同出现,而且更清晰、更完整,的确给关注武汉历史的人们带来很大的惊喜。浏览翻看这些照片,其中两张引起了我的注意。
图1 日租界人员在关注阳夏保卫战战况
这张照片很早就出现在互联网上,被大家熟知且经过大家考证。插着日本旗的建筑坐落在汉口原日租界内的胜利街333号,在今胜利街与山海关路路口西南角。门口的武汉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牌上介绍:建于1911年前,曾为汉口同仁会医院院长住宅。据专门研究汉口租界历史的章辉先生介绍,此建筑完工于1909年6月1日,1923年以后成为汉口同仁会医院院长公馆。这栋建筑很有特色,建筑的一角建有堡式塔楼,另一角是西式尖顶,屋顶中央是平台,四周铺盖坡瓦,为目前国内少见的辰野式建筑。在后来1944年底美军的轰炸中,该建筑遭到损毁,修复后除希腊式山墙门楼顶外,楼顶的其他建筑特色都消失了。
布里斯托大学网站为照片给定的标题为:People on a rooftopwatching fires, Hankow(人们在屋顶上观察大火,汉口)。显然,照片中的浓烟是阳夏保卫战初期,起义军与清军在此交战所引发的。日本人对发生在租界旁边的战斗,不能不倍加关心,爬上楼顶观察战况。然而,更引起我关注的是另一张老照片。
图2 战斗引发的大火在原三元里一带燃烧
相比图1,这张照片的视野更开阔,反映的信息似乎更多。近景处是规划整齐的房屋街道,大火浓烟在远处杂乱的民房间燃烧升腾,更远处是平野湖泊低洼地,给人第一感觉就是汉口铁路外的后湖一带。照片的标题为:Fires in Hankow (汉口大火)。此照片明确的拍摄地一直是个疑团,画面中始终没发现留存至今的建筑来作为地标参考。老照片的价值就在于是否有确定的地点和时间,若一经明确,照片所展现出的场景,是一般文字无法取代的,给人的印象也更直接和客观。一次在将其与图1的对比和分析中发现,画面右侧条状建筑物似乎出现在图1的左边,仔细比对窗户数量以及山墙脊特征,最后确定这是同一建筑。进而根据两张照片中浓烟显示的风向以及阳光留下的投影,我们有理由相信两张照片是相隔很近的时间,相隔很近的地点拍摄的。
图3 1944年底美军空军用燃烧弹空袭汉口日租界和原德租界区域,与本文有关的三处建筑都受到损毁。三元里也在抗战初期毁于战火,此时原址是一所日本人学校。
同时期的日租界地图显示,这栋条状建筑坐落在北小路(今沈阳路)北边,两头分别临两国街(今中山大道)和西小路(今长春街)。在1944年底美军轰炸后的航拍照片中(图3),还能看到它受损后模糊的影像,而今原址上靠长春街一侧是两栋紧挨着的三层红砖瓦公寓,中山大道一侧是几栋杂乱的民居,已经找不到百年老建筑的遗痕了。
为了直观展现两张老照片所显示的场景,我分别在老地图和现今谷歌地球照片上绘制了照片的摄位视角图(图4、图5)。
图4 1913年大比例地图中,与本文有关的三处建筑都有清晰的标示。
图5 沈阳路北边的条状建筑今不存,特标注以作参考物。色圈标注为浓烟区域,与同色视角线对应。
图4截自1913年英文《汉口各国租界图》日租界部分。拍摄地以照片中所选的多个参考点,根据其像位关系推测而出。图1的拍摄地摄位1在今胜利街258号-272号楼顶位置,据墙上所挂的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牌显示,该建筑曾作过日本军官宿舍。也有学者考证,最早的业主为日本三菱公司。该建筑也是一长条状建筑,沿胜利街坐落(图6)。我曾见过一张老明信片照片,它以前的二楼坡顶上有着连续的老虎窗,完全有理由推测,图1应是摄影师在266号门栋老虎窗处拍摄的。
我在266号门栋处隔街摄下街对面的胜利街333号照片(图7),显然,该建筑物呈现的方位与图1是一致的(除视角高度有异外)。图2的拍摄地摄位2在胜利街333号西边不远一栋房屋的楼顶。如果将两张老照片拼接起来看,照片的视角范围所及为:日租界的山海关路至郝梦龄路,华界的新兴路至卢沟桥路一带(图5)。
图6 与胜利街333号一街之隔的日租界军官宿舍
图7 今胜利街333号
据史料记载,阳夏保卫战1911年10月17日开始,最初,革命军顺利地夺取大智门车站后,沿铁路攻占了刘家庙车站,将张彪统领的清军赶出了谌家矶,迫使清军在滠口以府河为界与革命军对峙。之后,清廷调集大批装备精良的清军沿京汉铁路南下,援军抵达后遂即展开了反攻。清军在铁路线两侧凭借优势火力和先进战术稳步推进,革命军在之后的防守战斗中异常艰苦惨烈,与清军在刘家庙至日租界铁路边一带反复争夺,最后不敌清军败退汉口市区内。
中山大道与京汉铁路之间新兴街至卢沟桥路(旧名铁路孔)这片区域,以前是黄孝农民自然形成的聚集区,与日租界相邻、紧靠铁路,老照片中的浓烟就出自这里。辛亥革命之后,这里规划兴建了三元北里、三元南里(图8),也曾经是远离老汉口城区的一个热闹之地。抗日战争期间,这里再度被战火毁灭。今原址上是市第二中学和市七一中学。三元北里和三元南里虽然不存在了,但仍留在当地老人记忆中,他们至今还将这一带叫三元里。
这两张老照片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当时阳夏保卫战的战况,也展现了当时日租界的街况和建筑的风貌、华界乃至铁路外后湖地区的景象。只要我们愿意,从中可挖掘出的信息还会更多。西方摄影术的出现,改变了以前完全靠文字记录历史的传统,使其真实客观地重现,让我们如前人一样亲临现场,目睹曾经发生的事件,这不得不说是老照片重要的价值所在。
图8 1930年《武汉三镇市街实测详图》中,三元北里、三元南里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