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这首绝句,你会背未必懂,天才豪情与愤懑,读后内心悲凉

唐肃宗乾元二年,59岁的李白漫游湘中,与族叔李晔同游洞庭湖,李白写了三首绝句,题为“陪侍郎叔游洞庭最后三首”,其中第三首写道: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矗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如果能铲去夷平多好!这样湘江之水就能浩浩荡荡前流而无丝毫阻碍了。李白的“奇想”充满夸张与童真,更蕴含着豪气与不平。李白胸怀抱负,才华横溢,却得不到施展,在晚年更是经历了被流放夜郎的九死一生。他内心郁积了许多悲愤,看到君山阻挡浩荡江水,怎能不发出铲去高山的奇想。

正是这一年春天,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因大赦而被放还。虽然免遭“流落蛮荒”之苦,但是经过挫折,李白的现实空间更加逼仄狭窄,他在诗中写道“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因此,面对浩荡洞庭湖,他幻想能够铲去世间的不平,使得他的抱负与豪气,能够在天地间自在奔流。

但是,他铲不平君山,也逃不出天地罗网,只有借酒来麻醉自己。

李白想铲平君山,目的是让巴陵的美酒能够无畅通无阻地送到眼前。杜甫曾有诗说“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与李白相比,杜甫显得现实而写实了,而李白,却幻想湘水奔腾,流淌的应该都是美酒,这样他就能在洞庭湖饮酒终老,躲避世间的烦恼了。

请看李白诗中的用字。

李白用了“刬却,醉杀”。这些字都极富力量感,有些决绝,更有几分愤懑。在同一时期,李白曾有诗说“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李白心如寒灰,只有酒才能温暖他的灵魂,他想到了“死”,洞庭景色绚烂绝美,在此终老,也就没有遗憾了。

李白的诗充满着“野性的力量”,因为他胸中翻涌着冲破世俗的野性,他不安于本分,不墨守成规,在恣意张狂的想象中,宣泄他的力量和愤懑,获得片刻的“越轨”的快感。

他有诗说“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这种破坏的欲望,无理的冲动,不就是他醉后的狂态和力量的宣泄么?“刬却君山”也正是这种豪放和压抑的外露。

李白不仅好酒,而且对于就有奇特的想象。

这首诗,李白希望巴陵美酒能顺着湘江水流下,好让他在洞庭秋色中“醉杀”。将眼前的事物信手拈出,无须苦心思索,这种联想和夸张,更显示出他“泼辣”的想象力。

在《襄阳歌》中,李白写道“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蒲萄初酦醅”,汉水碧绿,在他眼中也变成了葡萄美酒,可让他尽情畅饮,若非好酒,若非狂醉,他焉能有如此丰富的想象?

李白有一颗自由的灵魂,但是现实中却屡遭挫折。

他曾经感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天才总是寂寞的,他像出笼的鸟,脱缰的野马,渴望突破规范生活的束缚,名利和地位,只会给人限制和伪装,李白诗说“帝乡三千里,杳在碧云间”。他借酒麻醉自己,俯视一切,飞扬跋扈,既狂且野,表现出不甘被压抑的豪情。

流放夜郎遇赦归还之后,李白希望能再次获得朝廷重用,但是在江夏他寻觅机会,却一无所获,数十年的愤懑积压心头,在游览洞庭湖时候才爆发出来,这也是为何他想要“醉杀洞庭秋”。

成仙的梦想、现实的争逐,最终都落空,他的孤单与寂寞,只有酒能安慰他内心的空虚。李白曾写道“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这才是他内心最大的无奈。

李白这首诗,既狂放洒脱又压抑愤懑,恣意的想象和夸张的笔力,都是因为他内心压抑太多的不平之气,因此才显得如此张扬和泼辣,这样的李白,狂放的外表下,何尝不充满压抑与痛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