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即将在首博开幕,文保专家系列讲座同步开讲

为了全面回顾我国馆藏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我国馆藏文物保护的工作成就,值此国际博物馆协会藏品保护委员会第19届大会召开和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举办之际,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首都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联合承办的“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将于5月18日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开幕,并持续至8月17日,展期3个月。

展览看点

展览内容

通过“万年”“慧眼”“巧手”“芳华”和“永宝”五个章节设置,在全国范围内选择科研成果与代表性展品,全面梳理中国馆藏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示馆藏文物科学认知、保护修复、工艺复原、预防性保护的最新成果。

展品

来自全国10个省(市)23家文博机构的50余件(套)展品将亮相首博。其中不乏秦始皇兵马俑、石甲胄等国之重器,也有成都商业街出土漆床、李倕墓出土冠饰、南澳一号出水瓷等近年来重要的考古发现,还包括老官山汉墓提花织机、马家塬战国墓地马车等通过科研复原的精美复原件。可以说本次展品的“颜值”很高。在此做个剧透,大家可以从本次展出文物中寻得展览名称的由来。

展示方式

本次展览力求强化科研学术资源、展示技术手段与艺术表达形式的深度融合,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方式,着力打造一个专家认可、公众叫好的展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引入了增强现实(AR)技术,利用华为河图App及AR眼镜等穿戴式设备,实现了展厅现场中虚拟与现实的交互展示,并通过在线虚拟展示,实现展览的跨越时空、永不落幕。

中国馆藏文物保护系列讲座

结合展览内容,将在展览期间举办11场由国内文保专家主讲的馆藏文物保护系列讲座,将精美文物背后的保护修复理念、技术、材料与科研成果完整的呈现在公众面前,突出“学术性”和“科普性”并重的策展理念。

此次系列讲座将贯穿整个展期,本期先为大家带来前四期的讲座预告,精彩纷呈,不容错过,赶快报名吧!

中国馆藏文物保护系列讲座|01

基于风险管理和多学科协同的中国馆藏文物保护实践与展望

中国是当今世界博物馆事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全国馆藏文物数量巨大,品类丰富,材质多样。历经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基于风险管理理论的中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借助多学科协同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手段更加系统全面。大批相关科技领域的专家与文物保护工作者一起致力于解决馆藏文物保护存在的诸多难题,学科的边界已初步打破。相关学科已全面介入馆藏文物的价值挖掘、保存现状评估、病害劣化机理分析、保护修复工艺和保护修复材料的筛选、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开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风险管理理论将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参与、人文和自然科学多学科协同的生机和活力将推动包括藏品保护在内的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本次讲座将更加深入地为您介绍我国馆藏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最新成果。

主讲人

王旭东

王旭东,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工学博士,研究馆员。主要从事石窟、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与预防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1991年开始从事文物保护工作以来,主持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维修工程60余项,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近20项,主持或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与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相关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机构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合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以第一作者出版《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古代壁画保护规范研究》等专著6部,获国家或省部级科技奖励10多项,获何梁何利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授权技术发明专利20余项,主持完成国家及行业技术标准5项,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宣传文化系统拔尖创新人才”“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文化部优秀专家”“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讲座报名

长按下方小程序码参与报名

中国馆藏文物保护系列讲座|02

锦程未央——我国纺织品文物保护概述

衣食住行,纺织为首,纺织品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是由于纺织品文物为有机材质,保护难度较大。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我国纺织品文物保护取得长足进展,以纤维和染料为核心的科学认知关键技术、保护修复关键技术、传统纺织工艺科学化及复原等诸多领域取得突破,逐渐形成了全链条、国际化的鲜明特色。本次讲座将更加深入地为您介绍我国纺织品文物保护的最新成果。

主讲人

赵丰

赵丰,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兼任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主席、国际博物馆协会道德委员会委员,研究员/教授。1982年毕业于浙江丝绸工学院获工学硕士,1997年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获工学博士。1996年晋升研究员。1997-1998年赴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客座研究,1999年赴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客座研究,2006年赴大英博物馆客座研究。长期从事纺织科技史、丝绸之路美术考古、纺织品文物保护等研究。著有《中国丝绸艺术史》《中国丝绸通史》《敦煌丝绸艺术全集》《中国丝绸设计(精选本)》等约20种,中英文论文百余篇。

讲座报名

长按下方小程序码参与报名

中国馆藏文物保护系列讲座|03

金属文物的科学保护及相关问题

中国古代的金属文物,种类繁多、造型独特、纹饰精美,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金属文物的修复自古有之,早在商周时代,晋侯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便有修补的痕迹。近年来,现代技术的介入为金属文物保护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与方法,为妥善保护修复我国金属文物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本讲座将围绕金属文物保护的基本概念,介绍最新文物保护理念与科学分析方法。并针对不同材质金属文物的保存条件,深入讨论现存研究和保护方案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主讲人

潘路

潘路,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国国家博物馆首席文保师、研究馆员。1982年8月毕业于武汉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参加后母戊大鼎、错金银犀牛尊、金缕玉衣、长信宫灯等多项国家珍贵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先后主持或协助主持完成国家科技部、国家文物局多项金属文物保护课题的研究,同时协助地方博物馆主持完成多个合作项目,制定行业标准“金属文物保护方案编写规范”、“金属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获国家发明专利“铁质文物抽真空脱盐方法”。主编“博物馆青铜文物保护技术手册”,发表多篇保护专业文章,现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馆藏脆弱铁质文物劣化机理和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项目负责人。

讲座报名

长按下方小程序码参与报名

中国馆藏文物保护系列讲座|04

出土竹木漆器保护与修复—以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为例

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典雅华丽的竹木漆器类文物以其精巧的造型,飘逸神秘的纹饰,绚丽多彩的色调,丰富深远的精神内涵,成为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由于中国南方地下水位较高,出土的竹木漆器基本呈现饱水状态,在保存过程中,如果任由其自然挥发干燥,会引起竹木漆器的严重变形甚至是损毁。此外,饱水竹木简牍还面临着出土后与空气接触氧化变色的问题。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饱水竹木漆器的病害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探索,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饱水竹木漆器脱色、脱水方法体系。

本讲座将结合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在出土竹木漆器保护工作方面的代表性案例,详细介绍出土竹木漆器的现场保护、清洗、脱色、脱水、干燥矫形、胎体修复、髹漆彩绘及竹木漆器复原等保护工作的最新进展。

主讲人

方北松

方北松,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研究员(技术二级)。1988年武汉大学分析化学专业毕业,理学学士。现为清华大学 “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部重点实验室特聘教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江汉考古》杂志编辑。长期从事有机质文物保护工作,近五年主持完成2000余件饱水竹木漆器、300余件出土纺织品、100余件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另主持完成3万余枚简牍脱色、2万余枚简牍的脱水工作,主持保护的饱水简牍占全国同期保护总量的90%以上。主持编写国家文物行业标准3个;主持11项课题(含国家支撑计划课题4项)研究;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20余篇(含SCI检索刊物文章3篇);主编出版书籍2部。被授予“荆州市第三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荆州市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讲座报名

长按下方小程序码参与报名

展览资料来源: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新闻发布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