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穴位解读
足三里,出自《灵枢·本输》:“胃出于厉兑……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为合。”主治胃肠疾病、下肢痿痹,神智病等病症,同时也是日常养生保健的常用穴。
关于足三里的定位,历来颇有争议。
《黄帝明堂经》记载:“在膝下三寸,胻外廉。”《太平圣惠芳·明堂》记载:“在膝下三寸,胻骨外,大筋内,筋骨之间陷者宛宛中。”《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在膝下三寸,胻外廉两筋间,当举足取之。”《素问·针解》曰:“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谓跗之者,举膝分易见也。”《十四经发挥》等书中:“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大筋内宛宛中,举足取之,极重按之则跗上动脉止矣”。针灸学教材记载:“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的连线上。”但上述记载均不够准确,因为足三里是一个变动的穴位,其会因体位的不同而对应不同的取穴方法,因此我们将足三里的定位总结为:在胫骨结节下缘一横中指,绷腿时位于胫骨前肌头部最高点处,低跗时位于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
我们常说足三里是一个万能穴,确实它太能干了。它能够治疗消化器官疾病、头痛、牙痛、神经痛、鼻部疾病、心脏病、呼吸器官疾病、胃下垂、食欲不振、便痢、腹部胀满、呕吐等一切胃肠、腹部不适,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足三里之所以万能,从中医角度上来讲,是因为它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合治内腑,以治疗六腑病症为重,而胃为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等六腑之首。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与主管人体消化功能的脏腑密切联系,而脾胃,中医认为是人后天生存的根本。
现代医学也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在神经系统方面,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在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方面,可以改善心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
络脉病候刺血
《黄帝明堂经》:善鼓颔,腰痛不可以顾,顾而有似拔者,善悲,上下取之,出血,见血立已。
ž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胻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灸法用于养生保健
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
《窦太师秘传》曰:治诸虚百劳病,劳嗽体倦,上虚下实,腹胀满,胃气不足,食气,水气蛊毒诸症。
天部针刺主治经脉病候
足阳明经筋: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病候: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刺法一:进针点在胫骨前肌,足阳明经筋。斜外刺十度,进针5分,针感向远端传导,引发胫骨前肌自发抽动。
刺法:斜内刺十度,进针2寸许,针感呈细长线状传至足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