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7期A || 石崇道:新生派画家雒志俭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赏析

丽梅小语

土生土长的雒志俭,是家境贫寒的农村青年,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不仅改变了家庭境况,还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成为成功地登上艺术殿堂的骄骄者,他的人生轨迹,告诉世人“有志者事竟成”,虽然出身草根,但是不忘初心,只要去追逐梦想,就一定能够到达胜利的彼岸。

文:马权安

导语:张丽梅

出生于1954年的画家雒志俭,原为户县农民画展览馆馆长,他虽不是户县农民画元老,但却是户县农民画得以继承发展的新生派骨干力量之一。现为中国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陕西省美协副主席,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省农民画协会名誉副主席,户县农民画协会主席。

雒志俭自幼酷爱民间绘画,1975年至今,创作美术作品千余件。《两邻家》、《母子情》、《洗布》、《捕鱼》、《大路朝天》、《碾场》、《草人》、《浴女》、《得子》、《华夏儿女庆回归》等80余幅作品在全国和省级美展中获大奖,80余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化部、钓鱼台国宾馆、澳华历史博物馆及美国斯坦夫大学、鲍林格林洲立大学等单位收藏;上千余件作品被国际友人收藏;80件作品在日本、美国等报纸刊物上发表。《洗布》、《捕鱼》分别上了日本师范美术教材和中国中等师范美术教材。6幅作品在台湾出版为带邮资贺年卡、生日卡,《晒裤子》被中国邮政发行为特种邮票。18篇论文获全国及世界优秀论文奖。1985年,曾赴澳大利亚讲学,举办画展,创作绘制大型壁画。1993年,赴美国斯坦夫大学、鲍林格林洲大学、墨西根农业展览馆讲学、举办画展。2004年,应邀出访日本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亚洲地区民间艺术研讨会并进行演讲。同年,随陕西香港经贸合作周活动举办了户县农民画展。2005年应日本佐和日中友协邀请举办个人画展,并为日本培训美术教师62人;2010年应邀出访美国林肯大学讲学,举办个人画展。2012年,随陕西美协出访日本举办画展。近年来,雒志俭在香港、台湾、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画展14次,并出版了《雒志俭乡土系列画集》。名字被录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和《世界华人美术家名人录》等十几家书刊。中国中央电视台曾为他做过5次个人专题报道。国内外报道他的专题报道文章20多篇。1996年被省文化厅授予“民间美术师”称号;1999年被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准为“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人选;2004年被西安市政府授予“西安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画家”并被授予“陕西省十大杰出人物”、“三秦名人”称号;2006年被省文化厅授予“陕西省文化名人”称号;2008年被推举为北京奥运会西安地区火炬传递手;2009年8月中央电视台采访并播出了他的专访节目;2010年被评为西安市劳模、同年被农民画时代全国农民画展特邀为评委、中国美协提名10位画家作品展特邀画家;2014年被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评为第六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新农村才艺风采大赛”十佳农民画家奖。下面是他的几则轶事,分享给大家。

一匹马引起的故事

1960年农历7七月十三日,炎阳高照,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户县渭丰乡真南村的街道上人来车往,熙熙攘攘,穿着整洁的男人们和穿着花花绿绿的女人们,有的提着礼品疾步行走,有的站在商店门前闲聊,小孩们围在小贩们摊前嬉戏。时年六岁的雒志俭也一样,跟随来他家过会(陕西关中农村每年夏季一种走亲戚的风俗)的表哥在街道转着玩。说起他表哥,那可不是一般的青年,在小志俭的心目中表哥可神圣了,他是西安美院毕业的高才生,就职于西安某文化部门。在那个年代,能上大学的就是当地的状元、探花,在方圆十里八村名气可大着呢,打小表哥就是他心中的偶像。平常,表哥在城里工作难得一见,因此,每年的这一天小志俭早早地站在村口,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着早日能见到表哥,和他好好地玩一天。

在农村,过年过会是小孩们最高兴的时候,表哥的到来,小志俭那更是兴奋的不得了。他得意地跟着穿着时兴的表哥徜祥在熙攘的街道上,赢得了许多俊男靓女们的目光。他们走着说着笑着,忽然,小志俭发现拴在树上的一匹高大健壮的枣红马引起了表哥兴趣,只见表哥从衣兜里掏出一个本子,拿出上衣口袋插着的一支铅笔,对着枣红马左看看右瞧瞧,好像是选好了角度,蹲在地上用铅笔在纸上画起马来。小志俭站在表哥身旁,好奇的看着表哥手中的铅笔龙飞凤舞,不停地在白纸上勾画着,只见那笔画一会儿粗一会儿细一会儿平着抹,那神情专注极了。不大功夫,表哥手中的那张白纸上,一匹精神抖擞的马儿跃然纸上。这是小志俭长这么大第一次见到这么神奇的事,画面上的马和拴在树上的马简直一个神态,鬃是鬃,毛是毛,蹄是蹄,尾是尾,深邃的眼睛还透着亮光。他幼小的心灵为之一振,随口说:“表哥你太厉害了!你太伟大了!你太神奇了!”在一旁戏耍的其他小朋友也都闻声围了上来,争相传看,都觉得不可思议,痴痴地向志俭表哥投去敬佩的目光。小志俭喜欢表哥是因为他不仅人帅又还是当地文明的大学生,可他并不知道表哥还有这样的本事,更让他佩服敬仰的五体投地了。他为有这样的表哥感到荣耀和自豪,在小朋友中有一种炫耀感、一种神气十足感,就好像表哥这本事是他自己的一样。因为表哥的非凡才能,小朋友们也把小志俭众星捧月似的追随着,使小志俭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继而,在他那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能耐就是人缘,本事就是财富”。自那以后,因了表哥画的那匹马,竟然使他爱上了画画。后来,表哥给他送了铅笔和速写本,给他讲了一些画画的基础知识,鼓励他好好画,下次来要检查他的作业。小志俭牢牢记下了,坚持学画不止。

一年后的这一天,小志俭又一如既往地早早就站在村口,伸长脖子望着远方等着表哥的到来,好让他给自己修改一年来的作业。那作业一摞一摞的,都是小志俭起早贪黑画出来的,不是马就是牛,不是花就是草,时不时还有小人书上的人物,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虽然,他的作业幼嫩、稚拙,但为了这些作业,在他上学后没少挨老师的批评,没少挨父母的骂,可小志俭就是那么执著,就是那么痴心不改。以后的多年,他都是这样坚持下来的。因此,小志俭的画画水平一年一年在提高,一年一年在进步,表哥看了后高兴地表扬他说:“志俭,哥没想到你的悟性这么高,你只要坚持画下去,长大后也一定能成为画家的。”时过30年后的一天,表哥见到了已经在国内外知名、并已成为农民画家、户县农民画展览馆馆长的雒志俭时,无比感慨和羡慕地说:“志俭啊!你真行,你比哥强,好好干,哥祝贺你!

才华赢得伊人归

1970年,雒志俭长大了,到了该谈婚论娶的时候了(关中农村小孩都是十五六岁开始订婚)。可他家穷的啥啥没有,一家六口人(他有两个哥哥一个妹妹)住了一间半土坯房,遇到下雨,经常是外边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地里打的粮食一年接不上一年,他家男孩多,又没有像样的房子,加之,少年时的雒志俭,长得又黑又廋,貌不惊人,谁家愿意把姑娘嫁给他?但是作为父母,很是着急,他们张罗来张罗去,热心人也领来了不老少,可不是腿脚有残疾就是口歪眼斜,不但志俭不中意连父母也看不过眼。母亲难过地说:“儿呀,爸妈对不住你呀!你看咱因为穷,想给你找个象样的媳妇就着么难啊!”“妈,咱不急、不急。您放心,儿一定能给您找回一个好媳妇来!”雒志俭为了不让妈妈难过安慰母亲说。其实,他心里根本也没有底。婚事就这么搁下了。

1974年,雒志俭高中毕业了,他多么想象表哥一样也能上西安美术学院,走进那神圣的美术殿堂深造自己,可贫困的家庭条件限制了他美好理想的实现。他们姊妹四个都是上学花钱的年龄,家里没有钱,懂事的他心里很明白,就算家里有钱供得起上学的,也轮不到他的头上,他为此痛苦了好一段日子。家里的穷困,父母的无奈,使雒志俭彻底打消了上美院的念头,决心先帮助父母走出贫困,同时抽空自学画画。

一天,他独自一人在集市上转悠,寻找商机。经过反复的观察调研,他发现木器家具卖得很火,就萌生了学做木工活的打算。回家后与父母说了自己的想法,父母同意了,于是,他从母亲那里要了10元钱,这是母亲刚卖鸡蛋的钱,他到商店买了一条“大雁塔”香烟,买了一瓶“太白酒”,拜师学艺去了。其中的辛苦自不必说了。半年后,雒志俭学成归来,父亲借钱给他买了木工工具和木料,他开始学着做起了小活。为了不失掉画画的技艺,雒志俭所做的活专拣梳妆台和化妆用的小木匣子一类的家具做,因为那上面需要画些鸟呀花呀鱼呀这类装饰,可以使两者能够兼顾起来。

经过3年的努力,凭着雒志俭的聪明和才智,做出来的活儿真是没的说,师傅和师兄弟们赞不绝口,他也有了成就感。可家具油漆又成了问题,刷不好油漆就上不了市上不了市就赚不来钱,请油漆店代劳那是杯水车薪不划算。于是他决心自己学油漆手艺。一天,雒志俭来到了集市上的油漆店,站在一旁偷看人家怎么打腻子、怎么调油漆、怎么样刷漆.....他来的次数多了待的时间长了就引起了店家的怀疑,被赶了出来。想偷学的幻想破灭了,做出来的家具把狭小的屋子摆满了,就是卖不出去。没有办法,雒志俭又学了3年油漆工技术。后来他发现,这一门技术对画画也是不可缺少的手艺。人常说,功夫不负有心人,雒志俭为了生计所付出的艰辛是有回报的,他所做的家具以色彩、式样、美观和大方赢得了顾客的青睐,压在家里的家具一售而空,而且订货的人络绎不绝,家里的困境也摆脱了。接着,雒志俭又从做木工活发展到画柜子、画箱子。因为他有良好的画画基础,加之,这更能有利于提高他的绘画爱好,后来,这竟成了他的主业,一到年节,农村结婚的人多,整车整车的箱子柜子送到他家,生意红火的不得了。从那以后,雒志俭家窘迫的生活现状改善了,画画的技艺也进一步提高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雒志俭的绘画水平已今非昔比,在农村小有名气了。1985年,他不仅被选进了农民画队伍,还被县文化馆选拔当上了农民画辅导员。从此,他渴望已久的的绘画事业由“游击队”转为“正规军”了。

30多年来,雒志俭发表了大量作品,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有一段诗是这样描述他的:他从田间走出,带着新鲜的泥土芳香。睿智的眼睛,深情地注视远方。朴素的衣装,难以掩饰他艺术迸发的魅力;他长久地望着思索着,如此深邃,如此透彻。人世间的每一处亮点,都在他五彩的颜料中闪耀。怀着对家乡父老神圣的爱,对艺术执著追求的毅力,无比激动地拿起笔来,带着绘就的农民画,走出了西安,走出了陕西,走出了国门。

离户县县城北约20华里有个坳河村,是个户县闻名的“文艺”村,此村因有锣鼓队、社火队、秧歌队而得此雅名。村里李家有个老三姑娘叫李蕊贤,受村上环境的熏陶,打小就能歌善舞,能写会画,人见人爱。时年刚好17岁,豆寇年华、风华正茂。姑娘那如花似玉的容貌,匀称修条的身段,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外加一对齐腰长的大辫子,那真是方圆百里挑一的美人坯子。正值谈婚论嫁的年龄,多少媒人几乎踢断了她家的门槛,介绍的男孩有城里的,也有农村的,有工人,也有职员,可李姑娘个个见了就是不中意。急得老妈整天唠叨个没完,总怕女儿错过了年龄,嫁不上好人家。可姑娘却总是不着急,她看过不少中外书籍,思想观念比老一辈人进步的多,在她的心底理,“郎才女貌”才是她选择如意朗君的标准。她劝妈妈不用担心,说缘分还没有到,缘分到了自然会有中意人的。

一年后,真南村的穷小子雒志俭进入了姑娘的视线,姑娘说他们高中时曾在一个学校上过学,算是校友,她影影忽忽见过面,人虽长的一般,但却很实诚,有些才气。于是,姑娘就向母亲袒露了胸怀。妈妈心领神会,也没有托媒人,自己以定做箱子的名义径直来到了雒志俭的家,看到雒志俭正在画箱子。那诚实、那沉稳、那精细、哪有礼有节的神态,就使姑娘的母亲有了七分中意。她问雒志俭:“娃呀!你都会什么?”“我会木工,会画画,会油漆。”“凭这些你能养家么?”“能!一准能!”雒志俭木纳地回答着。姑娘的母亲再没有多问,但脸上已经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心里想,我碎女子还是有眼光的。

不久,真南村里就很快就传开了“雒志俭找着对象了,而且还是坳河的那个大美女!”、“人家志俭就是有福。你看看,娃们有没有才华就是不一样!”一年后,一对郎才女貌的青年喜结连理,小日子过的恩恩爱爱,甜甜蜜蜜,和和美美自不必说。新婚当天,雒志俭幸福地拉着新媳妇蕊贤的手腼腆地说:“蕊贤!过去你瞧都不瞧我一眼,现在竟然成了我的媳妇,你看上我什么呢?”“我......我现在还没看上你呢!”新媳妇面色绯红似桃花,说完,娇羞地丢开了雒志俭的手,低下头捂着脸沉寝在无比的幸福之中。

绘画招来异国情

人常说,好运来会接二连三的。1985年春天,因为雒志俭绘画悟性高,灵感强,应邀在西安给上海电影制片厂《秦川情》剧绘制插头。一天,他正忙着工作,突然接到省上派他去澳大利亚墨尔本市画大型壁画的通知,而且飞机票已经买好了,第二天就要动身从北京登机飞往澳大利亚。雒志俭当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里想,自己长这么大最远只到过西安,更谈不上出国。到国外画的壁画,不是临摹而是创作,加之,自己对异国风情、人文环境都非常陌生,创作这样的大型壁画,这简直好比是天方夜谭,赶着鸭子上架。他虽然不想失去这难得的出国机会,可“好吃难消化”,这块硬骨头实难啃得动。他向领导提出另换别人的想法,但领导说,对方要求请农民画家绘画,要的就是那充满乡土气息的意韵,希望他不要推辞,不要辜负希望,努力为国争光。作为一个现代中国的农民画家,当祖国需要的时候,能回避困难吗?雒志俭二话没说,第二天,他如期登上了飞往澳大利亚的飞机。

澳大利亚真不愧是一个发达国家,墨尔本市是澳国最大的城市,大街上绿树成茵,道路宽敞,车水马龙,人流涌动,好不热闹。鳞次栉比的高楼,灯红酒绿的广场,霓红闪烁的超市,那繁华的景象,让从小生长在农村的雒志俭简直头晕目眩,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啥啥都新鲜,啥啥又都不明白。好在有翻译跟着,才使他从云里雾里慢慢地有了方向感。他们住进的豪华宾馆和农家的土坯房相比好像进了天堂一样,可雒志俭觉得住这里讲究而不实惠,因为花费太大了。这些是随意的感悟都没放在心上,最让他揪心的是祖国的使命压在肩上,他根本无暇顾及这些花花绿绿的世界,随乡入俗吧。

第二天,他要求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为构思壁画创作做准备。三天来,他走访了墨尔本市的很多地方,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和当地画家商讨壁画草图的绘制。按要求,绘制壁画的草图必须得到该国官方批准后才能动笔画。他心里非常明白,这不是代表自己的绘画水平,而是代表中国人中国农民画家的绘画水平,能不能为国争光在此一举。因此,几天来,雒志俭茶不思饭不香,一人躲在房间里苦思冥想,画了好几十张草图,修来改去,总是觉得不十分理想,最后,他终于选定了一个自己满意的草图,递给了澳国官方有关机构。两天来,他的那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了。可令雒志俭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送去的草图方案竟然无任何改动地批了下来。他兴奋的几乎要跳了起来,那颗一直以来悬在嗓子眼的心终于稳稳地落了下来。晚上,从不喝酒的他高兴的请来了随行的翻译和澳国的朋友,庆贺这第一仗的胜利,那晚他喝得名酊大醉。

壁画草案的构图笔者不妨描述一下,看看中国农民画家的构思是多麽的精巧,是多麽的符合政治含义和民风特色的。这幅大型壁画坐落在墨尔本市的一处闹市区的繁华广场,壁画长9米,宽5米,画面底部的主题是一行大号英文字“世界人民共同建设澳大利亚”,画面中间像一轮红日,上面画着五大洲不同肤色的、不同民族身着节日盛装的人民群众欢歌跳舞的各种神态,周围陪衬有大熊猫、袋鼠、猪、羊等中国和澳大利亚珍惜、名贵的动物形象图案。画面色彩艳丽,构图新颖,乡土气息浓郁。原定3个月的画期,雒志俭仅用了35天就画成了。揭幕的哪天,吸引了上万人前来观看,当地官员、学者、专家、群众无不伸出大母指称赞,“画得真好!真是太精彩了!中国农民真了不起!”一时间,这一新闻在当地媒体引起了轰动,全澳大利亚人都知道了这幅壁画是一位中国农民画的,雒志俭一下子拥有了千万个澳国粉丝。如今,这幅壁画,仍然作为澳大利亚ABC电视台的背景画面,传播于世界各地。

自那以后,雒志俭不仅是中国的名人,而且成了异国他乡的名人。追他的“粉丝”不仅来自国内还有国外的。因此,他经常应邀往返于去澳大利亚讲学、办展览,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事情这样的。有一天,同行们在雒志俭的办公室桌上,看到一块刻着一个半裸体女人和袋鼠图案的精美石头,感到很稀奇,再三追问这块石头的来历,他才讲述了一段有趣的故事。

那是90年代初,在澳大利亚的一个秋天的晚上,雒志俭讲完课,刚走出墨尔本市菲律浦艺术学院的教室,就被盛情的市民和新闻记者包围了,有的要签名,有的要合影。他一一满足了大家的要求以后,准备回宿舍休息,此刻,一位身材匀称、衣着华丽,一头橘红色秀发、年轻漂亮的女郎拉了一下雒志俭的衣角,暗示他不要声张,非常神秘把他推进了一辆小轿车里。没等雒志俭反应过来,只见那金发碧眼的女郎解开外衣的纽扣,从怀里掏出一块鹅蛋大的东西,硬往他怀里塞,他当时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弄蒙了,心里直发毛,心脏“砰砰”的直跳,不知如何处置是好。因为在出国前,外交部的人讲过,有人出国后被金钱、美色收买,还说有的人把装有窃听器的物品带回国等等。这女郎想干啥?他怀疑她有啥企图,甚至怀疑这块石头是定时炸弹,不管它是什麽,老实本分的雒志俭说啥也不敢要。由于语言不通,打手势也不明白,一时间他急出了一身冷汗。正当雒志俭与那女郎推推嚷嚷之时,几位同行赶到了。那位女郎见雒志俭没有理解她的意思,感到很羞涩,慌忙跳下了车,与同来的翻译耳语了一番。翻译点了点头走过来,一手拉着雒志俭一手拉着那位女郎走到了僻静处,给雒志俭介绍说:“这位小姐是澳大利亚著名画家,她对你非常崇拜,想与你交个朋友,你不要多心,她没有别的意思。她想送你的这块石头是从神灵身上取下的,非常珍贵,为了给你留个念想,她又亲自在石头上刻了字留了名,怕当众人面给你时被坏人发现,给你带来麻烦,所以不想声张。她希望你留下她的一片心意。”听完翻译的话,雒志俭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算落地,他知道误会了这位小姐的好意,赶紧向她道歉,高兴地接受了那珍贵的礼物,并连声向那位小姐道谢。自那以后,那位小姐每年都来户县看画展、交流绘画艺术,传颂着脍炙人口的异国风情。至今,那块很有珍藏价值的石头,还存放在雒志俭的书画斋里。

赴美点滴轶事

在农村土生土长生活了几十年的人,他们的主要责任,除了把握好节气,不误农时就行了,平时随随便便,拖拖拉拉,散散漫漫那是很正常的。然而,如果到了需要正规起来的场合,还是那样散漫习惯不改那就成了笑话、趣事。

1993年,一位德高望重的美国老太太阿戴利亚.彼得斯(某学院基金会会长),邀请雒志俭等三位农民画家赴美办画展。这位老人几年前从媒体了解到户县农民画,先后多次到过户县参观访问,对户县农民画情有独钟,非常喜爱。同时,她还是一位地道的书画作品收藏爱好者,他收藏户县农民画金额已超过20多万美元。下面讲农民画家赴美的几个有趣故事。

1、穿着凉鞋出国

办完了出国手续,收拾好了必备的一切行装,在翌年秋天的一个早晨,雒志俭、王景龙、魏朋朋三位农民画家如期整装出发了。这三个人,除了雒志俭,其他两人都是第一次出国,没有经验。临出发前,作为带队者的雒志俭既要给他俩讲乘坐飞机的常识、规定,又要给他俩讲到异国他乡后需要注意的礼节礼仪。特别强调了,这出国可不比平时,尤其要注意着装和行为,因为你代表的不光是你个人,而是代表中国人的素质,代表中国农民画家的形象。

但是,讲了也白讲,他们仍然置若妄闻我行我素。到了集合地,雒志俭发现他俩有一人脚上还穿着凉鞋,有一人身上还穿着平时的对襟夹袄衣服。真让他苦笑不得,已经到了这个时候,说啥也来不及了,雒志俭只好和他们走进商场买了西服、领带和皮鞋叮咛他俩一定要换上。大家与送行的家人告别后,一起乘车来到了机场。此时飞机离起飞还有一个小时,他们三人带着行李经过安检时,王景龙被挡住了,说他穿着凉鞋不符合着装要求,说啥也不让登机。雒志俭问他:“刚买的皮鞋你咋不穿?”王景龙说:“我嫌穿皮鞋焐脚,就叫家人带回去了。”真是又可气又可笑,不得已,他们只好又跑到机场购物处,重新买了双黑皮鞋,才算过关。

2、要在衬衣上盖印章

飞机按时起飞了,几分钟的光景,城市看不见了,村庄看不见了。穿过云层,机窗外象是一望无际的庄稼地,平平展展,就是没种庄稼。远处的一朵朵凸起而连绵竖立的云朵,更象是在远处眺望连绵起伏终南山一样真实而美丽。他俩都是第一次乘坐飞机,对于眼前的景象,充分发挥着作为画家的想像力,感到既希奇又不安。希奇的是,漂亮的空乘小姐又端茶又倒水还送饮料,标准的普通话既清脆又悦耳动听。对于这样的服务他们从没有见过,说是好像在梦中一样,尤其那茶水、饮料放在面前的小桌上,纹丝不动,象放在家里的茶几上一样,简直是不可思议;不安的是,听喇叭里说,“我们现在是在6000米高空飞行”。他们心里琢磨,这麽高啊!这6000米就是3公里!这万一......不敢往下想了。忽然,又是王景龙不安地说:“哎!志俭,咱们刚才忘记带一样东西。”“什麽东西?”“画画盖印的章子!”“不是在飞机的包裹里嘛!”“我是说忘带在身上了。”“现在又不画画,带它干啥?”“你不懂啊,咱们在衬衣上盖满章子,万一出啥事,人家也好知道咱谁是谁呀!”

3、一袋干馍蛋救了“画家的命”

翌日下午,飞机安全到达了。美国人被恐怖分子吓坏了,因而机场的安检查更是严格,硬说王景龙的包裹里有非法物品。于是,他们被带进了安检办公室,安检人员从包里查来查去,把王景龙从家里带来的一大包干馍蛋(一种自制干粮)拎了出来,比比划划,意思是说这是一包危险品,不但不许带走,而且还要带他去安全部门调查问话。由于语言不通,他们有口难辩,个个急的满头大汗。好不容易来了一位女华侨能听懂汉语,他们真是如小说中描写的“他乡与故人”,赶紧请她给翻译,说这是一种陕西关中地区的食品,把馒头掰成块凉干再用油和调料炒后以备外出食用的干粮。谁成想,这位华侨是中国南方人,在美居住已经十几年了,她也从未见到过这种食品,“干馍蛋”翻译不出来也说不明白。这唯一的希望破灭了,他们个个都很沮丧,没有办法了,干脆扔了吧,有些舍不得,从那么老远带来不容易,再着说了,即使把它扔了人家也不会放他们走。这时,机场安检催着他们去接受调查,弄的他们心急火燎的,不知如何是好。忽然,雒志俭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只见他不慌不忙走过去打开那包干馍蛋,立时,惊的美方安检人员睁大了眼睛,不知道他要干什麽,竟然作出了防御不测的准备。只见他从包里拿出一块干馍蛋放进口里爵了起来。看到这这一幕,周围的美国人都瞪大了眼睛,眼瞅着他咽下了肚没有出任何事后,才相信这食品是真的,于是,转严肃的面孔为歉意的笑容。警报解除了,他们终于离开了机场,到达了目的地。

说起这包“干馍蛋”,在关键时候还真的派上了用场。并不是他们的盘缠不够,而是中国北方人生就吃面的肚子,每天面对什么面包呀、沙拉呀、牛奶呀等等甜食和西餐,他们实在难以下咽,几天来,看似他们一日三餐一餐不落,可他们总是在饿着肚子,尤其到了晚上肚子空空的难以入眠。忽然,有一天晚上他们想起了曾遭遇“磨难”的干馍蛋,大家一下子都来了精神,王景龙赶紧从包里取出来,分给每人一些大爵起来。那天晚上,他们睡了一个舒坦的安稳觉。以后的多个晚上就是这样煎熬过来的,否则第二天,他们连上班工作都难以坚持下来。要不,在回国后许多人听了他们的“遭遇”,都不无感慨地说“一包干莫蛋救了画家的命”。

4、野菜上餐桌

看着所剩不多的干馍蛋,他们担心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主办方发现了他们的难言之隐,为了照顾他们的饮食习惯,同意并安排他们住进了近郊的一位老太太的家里,让老人为他们开起了小灶。这是一位很负责人的老人,她每天关照他们的饮食起居,既热情又耐心,使他们很庆幸总算有了一个能够吃饱饭的“家”了。有一天,他们在回家的路上发现地里长满了和故乡一样的灰灰菜(一种能食用的野菜),就顺便摘了很多带回来,准备自己做凉菜吃。谁曾想,当他们将菜煮好调好了准备吃时,被老太太发现了,说啥也不让他们吃,她指着筐里未煮的野菜,用半生不熟的汉语说的意思是:这菜是有毒的,美国人丛不吃这种野菜,实在要吃也必须经过化验后证明对人体无害才能食用。他们告诉老太太:“这菜能吃,我们在中国时经常吃。老人家,不会有事的,您放心吧!”他们咋说都不行,老人就是一个劲地摇手。魏朋朋见状,拿起筷子夹起一点想吃给老太太看,老太太一把从他手里夺过筷子,说:“我要对你们的生命负责,你们实在要吃这种野菜,等我先吃了没有事以后,你们再吃也不迟!”说完,老人家不熟练地用筷子夹了一些放进嘴里,慢慢地品尝了起来。从此以后,在这个临时小家庭的餐桌上,就多了一道中国菜——“凉拌灰灰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