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联邦最腐败加盟国:30个民族30种语言,谁也不服谁
那可是俄罗斯联邦最腐败的加盟国,而且各族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
听到俄罗斯向导兰卡尔的极力劝阻,我下意识在手机上搜索有关达吉斯坦腐败的信息。原来,达吉斯坦历史上从未有过反腐打击,直至2017年才正式开始,2020年俄罗斯总检察长库尔班诺夫接受采访时说:很多官员抱着三五年就退休的想法大肆敛财,当我们找到证据时,他们已经去了迪拜,在瑞士银行开户,或直接去欧洲买了房子。
作为俄罗斯诸多加盟国之一,达吉斯坦的人口(300万)、经济规模都属于倒数行列,面积约5.03万平方公里,人均收入比隔壁连年动乱的车臣还要低。要知道,这可是个石油、天然气、煤炭都很丰富的资源型国家,2020年平均月薪不足2万卢布,换算人民币才1730元。
兰卡尔把如此落后的原因归结为“不稳定”,据说达吉斯坦境内有30个民族,各族又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且自始至终都相互看不顺眼,所以腐败现象极其猖獗。
从车臣首都格罗兹尼前往达吉斯坦首都马哈奇卡拉大约需要3个半小时,期间会经过一个边检站,而我们遇到的第一次腐败就发生这里。
按照计划我们要办完临时通行证才能出发,但司机坚持不用,因为办证费就要2200卢布,还得等3-4天,而直接过境只要给工作人员1000卢布就能通行无阻,还省下办证时间。事实证明,我们的1000卢布花的很值,看着数百辆车大排长龙,我们花得更少还不用排队。
过了边境后很快就出现截然不同的场面,一面是车臣从俄联邦一笔又一笔的借钱修水泥路,而另一面却是碎石尘土到处飞的“山路”,令人不免感慨一声:“这就是差距啊”。
当我问司机(车臣人在达吉斯坦工作):“是不是道路塌方”时,司机居然冷笑着回答:确实是塌方了,但已经是7年前的事儿了,貌似这些年没有修过一条公路。
中午吃饭的时候,司机一边掏出手机给我看他儿子的照片,一边说:我儿子所在班级有29名学生,他们分别来自俄族、阿瓦、达金、库米克、拉克、卢图尔、诺加、塔巴兰、车臣以及阿塞拜疆等等民族,所用语言也都不一样。所以,我儿子第一天就被揍哭了,回家跟我说“车臣人连累了达吉斯坦”。
我难以置信的看向兰卡尔,她悠悠的解释了好一阵子才明白,原来,达吉斯坦仅官方语言就有15种,而列入官方语言的标准是人数超过1万,剩下的15种语言虽然使用者不多,但族人沟通时仍坚持使用本族语言,对外才使用俄语。
从达吉斯坦行政规划也能看出各族之间的关系,5.03万平方公里面积被划分为41个地区和10个城市、19个镇、363个农村。在早期,地区代表各族传统领地,苏联大力开发达吉斯坦油气与矿产资源阶段,各族又先后让出一部分土地成为“公共区”,其利益分配比例是联邦60%、达吉斯坦30%、领地族群10%,苏联解体后俄联邦也延续当初的做法,才有了如今的41个地区。
60万人口的首都马哈奇卡拉位于里海沿岸,是俄罗斯北高加索管区最大城市,但实际建城史只有100多年,据说彼得大帝率军与波斯征战期间,这里还只是一座要塞,19世纪中期才被准许加入俄国。
作为海滨城市,马哈奇卡拉的旅游潜力曾经被普遍看好,但实际发展却令人大跌眼镜,海滩边到处都堆满了生活垃圾,其中部分还依稀可辨曾被焚烧过,而当地人似乎对此见怪不怪,甚至有穆斯林信徒在海岸边的垃圾堆积处直接朝拜。由此可见,达吉斯坦的城市卫生水平相当落后,说职能部门毫无作为也不过分。
沿着海岸往回走的时候,兰卡尔指着一排铁网说:这就是达吉斯坦应对市民乱丢垃圾的办法, 他们不舍得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引导人们如何讲究卫生,只想着一劳永逸好应对检查,殊不知如此作为反倒使市民更加肆无忌惮的乱丢垃圾,更重要的是,长此以往会导致旅游业失去核心竞争力。
确实,就以我初来乍到的游客视角来说,达吉斯坦首都都这么的“狂野”,其他城市又能好到哪儿去呢?
所以,真正对达吉斯坦感兴趣的游客,基本都往内陆山区走,主要集中于阿卡丘陵一带,不仅人烟罕至,多数地域都处于原始状态中。彼得大帝击退波斯军队时曾说过“这里是俄国应对外族入侵的关键之处”,其原因是高加索山脉难以长期驻军,俄军越过山脉勉强驻军也难以保证不被偷袭,而后续的补给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俄军打到这里就停止前进,转而从车臣方向进入格鲁吉亚。
而首都虽说靠海,但局限于高加索山脉北部峰峦迭起等地质因素,实际可开发面积也不多,使得人们将房子一路修到半坡上,白天从坡顶看市区,就如同一座村镇一般的落后,入夜后在灯光的烘托下,方才有了一点城市的感觉。
城建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按照司机的说法,还是各个民族之间的不和谐造成的。
在达吉斯坦,各个民族似乎都有自己专属的活动,比如人口占比接近30%的阿瓦斯白人,更擅长舞蹈与诗词歌赋等艺术类活动,第二大民族达金人(黄种人)约占比17%,他们更喜欢体育运动,据说他们从小就开始各种腾挪跳跃,俄联邦每年举办的搏击赛事都有达金人的影子。
总人数不过9万的库米克人更擅长经商,他们承包了达吉斯坦80%的零售业,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在做生意,而卢图尔人则多数从军,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军方代表势力。
宗教文化方面倒是相对统一,2012年达吉斯坦曾对5万多名首都市民进行调查,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约占比83%,俄罗斯东正教仅2.4%。但兰卡尔却对此嗤之以鼻,在她眼里,一切局限于一座城市和特定人群的调查数据都没有信服力。
带着先入为主的怀疑心态,我们随机在街头询问了10个当地人,得到的比例是7-3,即10个本地人有6个是穆斯林,剩下4个都是东正教徒。
在司机的带领下,我们走访了3个市场,其中的两个市场有猪肉或猪肉制品出售,与其他穆斯林国家严格禁售猪肉比起来,这两个市场似乎非穆斯林更多。或许如兰卡尔所说,达吉斯坦的穆斯林占比并没有那么高,那官方发起调查并得出如此夸张数据的理由是什么?
司机的话再度戳中要点:达吉斯坦必须要维持穆斯林更多的表象,否则就拿不到俄联邦的援款与免税福利,而俄联邦为了维持北高加索地区的稳定,避免引起联邦各国退盟的风险,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现状?
这就要从公元前600年说起,达吉斯坦早期是阿塞拜疆的附属国,后被罗马帝国占领长达400多年,基督教就是在这个阶段传入。公元6世纪,匈奴人占领北高加索区域时将基督教徒全部驱逐,使得达吉斯坦沦为空城,公元664年波斯人发现达吉斯坦并将其重建,结果又被阿拉伯人占领,伊斯兰教从此成为当地最大宗教。
16世纪左右,波斯人重新占领达吉斯坦,但彼时的穆斯林文化早已扎根,波斯人因而放弃洗脑任由其自由发展,波斯古籍《萨法依德》曾有记载:游遍数城仅见一座教堂,其余皆是清真寺,遂将精力置于法度之上。
简单说就是,波斯人设立了达吉斯坦第一部律法,但这部律法并不完善,因为双方文化差异实在太大。
参观达吉斯坦最大酒庄时,男主人滔滔不绝的从波斯时代一直讲到苏联时期,其中说到酒的部分最精彩:波斯人与达吉斯坦人光讨论能不能酿酒、喝酒、卖酒,就花了足足30年时间,因为穆斯林文化是禁止饮酒的,而多数信奉拜火教的波斯军人却无酒不欢,最后的结果是,大家各做各的,你喝酒吃猪肉,我禁酒禁猪肉。
之后就是彼得大帝吞并达吉斯坦并叮嘱其外甥(据说是其姐索菲亚的小儿子)好生统管,结果彼得大帝刚走就被暗杀了,盛怒之下派来数万大军与统将纳德·沙发起“征服战”。然而,这场“征服战”足足打了20年还没结束,彼得大帝死后,沙俄军队撤离高加索地区,波斯人去而复返。
18-19世纪,英、俄、法、美、奥等国先后入侵波斯,俄国兼并格鲁吉亚顺理成章得到达吉斯坦,由于实行全面税制,达吉斯坦人不堪重负民怨四起,在1877年的俄土战争期间联合车臣共同对抗俄国,从此与车臣一起沦为“高加索绞肉机”。
1917年,达吉斯坦再度联合车臣与印古什宣布脱离苏联组成“北高加索联合体”,而苏联为了不让伊斯兰势力渗透高加索地区,只能一退再退无限忍让,直至二战爆发。与车臣一样,达吉斯坦当时也与德国眉来眼去,只可惜一切尽在苏军眼里,当苏军发起反攻欧洲步伐时,车臣、印古什与达吉斯坦也被层层封锁,约有60万达吉斯坦人被驱逐至西伯利亚。
在过去两千多年里,上百个民族先后在北高加索聚居,虽说期间战乱连年,但从未有过如此大规模的驱逐行动,所以,苏联解体后的北高加索人对俄联邦也是恨意满满。而车臣虽说损失更大,但至少表面功夫做的无可挑剔,因而拿到的援助比达吉斯坦要多好几倍,反观达吉斯坦,油气资源是车臣两倍还多,却经常因质量、价格等原因被拒绝收购。
就这样,达吉斯坦人均收入一直很低,各族之间为争夺利益引发冲突的现象也一直都有,哪怕俄联邦介入也无济于事,至今仍保持着谁也不服谁的尴尬处境中。
有趣的是,达吉斯坦虽然问题诸多,但对外来游客的态度却十分友善,在之后几天的行程里,每到一个地方都有本地人来搭话合影(下一篇内容),再参考当地的低物价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我得出了“值得一游”的结论。
(纪实自由行十分艰苦,希望能得到您的认可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