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团长汤景延,率部投降日军,未被处罚反而连升三级,为何?
一九四三年初,抗日战争仍处于困难时期,日军将“清乡”工作重心转移到苏中,成立了“苏北清乡办公厅”。南通、海门、启东、如皋等临江临海,易于划分的地区,被选为“苏北青乡一期”地区,此时的苏南上空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阴云,局势紧张,战争一触即发。
中共苏中区中央局认真分析了通海地区敌我双方的形势,提出了大胆而冒险地反“清乡”作战计划即组织一团部队,采取特殊手段渗透进日军、伪军队伍之中,完成预定任务后我军主力及时与部队会合,再从敌人的内部战斗突围,而汤景延就是此次任务的主角,此次任务代号为“汤团”。
汤景延,1904年4月生于江苏省如皋县,他15岁小学才毕业,少年开悟,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地主绅们的侵略和压迫深感不满,1924年从上海东亚体育学院毕业后,他回到县里加入了国民党。
1927年先后任国民党如皋县党部监事,同年冬天在如皋县国民党当局对党的“清洗”中,当局发现他“言论偏激”,与共产党“关系密切”,开除了他的职务和县党党籍,从那以后他离开了国民党。
汤景延
1930年他在家乡当小学教师时,积极支持如(高)台(兴)地区的“五一节”农民革命。抗日战争初期,他曾在抗日战争的旗帜下加入国民党地方部队工作,1942年他在通海地区成立了当地武装力量——通海人民自卫团,并加入共产党。
汤景延性格豪爽,意志坚定,有过人的智慧,此外他还有与敌、伪军领导人交往的基础和背景,灵活变通,善于把握伪军领导人的爱好,综上来看汤景延非常适合这项任务。
三月,计划已经确定,当“清乡”运动扫过苏中后,汤景岩昔日的“老乡”们也纷纷步入了他的家门,来者分别是日伪“清乡”主任张北生和南通特务总部驻地站长姜松平,张北生和姜颂平都是汤景延的“老熟人”,二人在他离开后不久就投靠了日本人,现在张、姜二人热情地“邀请”汤景延入伙。
一方面汤景延曾是他们的故人,另一方面则是二人看中了汤景延手中600多人的通海自卫团,后来我军上级决定将沈仲彝副团长的崇明警卫团与汤景延的通海自卫团合并为一个团,汤景延仍担任团长,沈仲彝担任副团长顾复生为政委。
一切都安排好了,就差“叛逃”过程的编排,做戏当然要做全套,该向敌人“送”上的“人头”还是有必要送出去的,当然我军断然不会拿自己同志的来完成此次的冒险,恰在此时我军内部反敌特情报组织抓获了三名私通敌寇的内部汉奸。
于是4月15日凌晨,汤团驻地响起了密集的枪声,一切都如事先“彩排”那般顺利,我军在“混战”中当场击毙3名真实汉奸,让他们的尸体成为汤景延真的“反叛”中共的证据,汤团“叛变”后被编为“苏北清乡公署外勤警卫团”,属特工部队,团部驻地被安排在了茅镇,此地距离港口很远,汤景延琢磨着:不让部队接触沿江的港口,说明敌人对我们有戒心。
汤景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找到姜颂平商议一起合伙开家商行倒运物资,这正中贪财好利的特务头子姜颂平的下怀。
汤景延像变了个人似的,成了青楼、烟馆、赌场、酒楼的常客,特务头子姜颂平放心了。就在汤景延苦苦地煎熬之际,敌人内部开始内斗。
9月份小林师团“清乡”遭遇惨败,伪省长李士群在内斗中被毒害,李士群手下的特工全部被清洗,“汤团”处境岌岌可危,上级看出了“汤团”对敌斗争形势的不妙,下令让“汤团”火速撤出以保周全,当“汤团”收到了命令后,全体上下热泪盈眶:终于完成任务,可以回家了。
9月29日汤景延把敌人大大小小的头目约在一起打牌,正在赢钱兴头上的日伪军官玩得不亦乐乎之际,汤景延抬手一枪干掉了牌桌上的日伪军官,接着“汤团”全体出动击毙特工站6个人,然后又一口气连拔了10多个据点和区公所。
在新四军第三旅的接应下,汤景延没有掉一根头发,率部顺利回到部队,汤景延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连升三级,成为了我军的抗日模范
1948年汤景延用生命再一次谱写了壮丽的生命挽歌,时任浙东市委书记、政委、副总指挥的汤景延跟随总指挥丁锡山进入浙东山区抗击国民党时,被敌军重兵包围,司令官丁锡山战死,汤景延负伤被俘,被关在上海监狱。
三个月后,戴着脚镣、满载脚镣的汤景延被押往上海江湾刑场执行死刑,行刑前他面朝夕阳,望着天边浩瀚的云雾,一切似乎是那么的宁静。
他回头望着苏中战场的方向,想起了那些同生共死的兄弟们,想起当年从国民党去新四军时的血雨腥风,一切似乎近在咫尺,仿佛另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