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杏花微雨小崆峒
杏花微雨小崆峒
杏花满枝头
董培华
杏花,是小崆峒一年中最盛大的花事。仲春的暖风刚刚拂过陇东大地,一树一树浓浓淡淡的粉白,便前赴后继浩浩荡荡地铺排开来。
我是雨天走进小崆峒的,只为赶赴这场花事。从庆阳市区出发,出西峰城,驱车南行约五公里,便到达董志镇北门村。远远望去,小崆峒的山门红墙青瓦,显得气派。牌楼歇山顶上灰色的瓦缝间,干枯的蒿草与门前的依依垂柳在微风中轻摇。一抹新绿,几簇枯黄,昭示着董志塬春天乍暖还寒的气息。
走进景区,一眼就看到门口的游览示意图。整个景区以迎宾大道为中轴,沿东西两侧,依次分布着二十多处景点,有的旅游项目还在开发中。
据史料记载,早在明崇祯年间,小崆峒作为宗教圣地已闻名遐迩,“牛车绵延数里,游人香客莫可计数”。小崆峒是陇东地区几百年来佛道教活动的场所,因与平凉崆峒山有宗教渊源关系,并称“姊妹山”而得名。
只是,小崆峒景区并没有山。它三面环沟,北接无边的黄土大塬,居中狭长的残梁,蜿蜒伸向西南方向。从航拍的照片中发现整个小崆峒“形若游龙”,呈“凤凰卧巢状”,难怪人们又称它为凤凰山。
雨天的小崆峒,几乎看不到人影。我和姐姐沿着迎宾大道一路南行,夹道的垂柳,婀娜地拂动在三月的烟雨中,偶尔一两树杏花出现在视线中。
杏花疏影里,鸟儿吱吱啾啾,咕噜咕噜叫得正欢。偶尔,有野鸡从头顶飞过,循声望去,却不见了踪影。
小崆峒风景组图
我们一边走一边拍照,在一座双层飞檐碑亭前停下了脚步。这里是满江红碑林区,一条150米长的回廊,沿着残塬边曲折而过。绕廊的杏树旁逸斜出,枝枝蔓蔓,倚着檐角,坠着粉白花朵的枝条,或搭在长廊的缝隙,或垂在琉璃瓦上。微雨中,有花瓣悠悠飘落,树下落红无数。几分素净,几分柔美。
长廊内外,150幅名家的碑刻精品林立,碑文都是岳飞的《满江红》。轻轻抚过一块块石碑,那些或刚劲,或隽永,或超逸,或奔放的名家手迹,贯通长廊,颇为壮观。回望历史,“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一切都定格于岳飞威武的雕像之中。
我们在碑林区逗留了半个多小时,又回到迎宾大道继续南行。“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景区内,香的不仅仅是杏花,空气中氤氲着红叶李和丁香的清香。沿路的杏树渐渐多了起来,一团团,一簇簇,树树繁花。仰头拍照的时候,一朵花落在了我的发梢上,鼻息间有一丝丝淡淡的香气,染了水色的花瓣依然鲜活,姐姐说“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这句古诗正好契合了这朵落花。
踩着湿漉漉的柏油路,走过一道窄窄的山梁,我们在岐伯故里古色古香的亭子下稍做歇息。山下水声如瀑,不绝于耳。西沟里一汪半月形的清泉,泛着莹莹的绿光。
举目四望,目之所及沟沟洼洼松柏葱茏,灌木丛生。深绿、浅绿、鹅黄、浅粉,层次分明,五彩斑斓,这里真是名副其实的黄土高原“天然标本园”。
陡峭的绝壁下,一条羊肠小道伸向半山腰的每一个洞窟。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曾带着一帮小学生到小崆峒春游,孩子们把自行车扔到崖边,沿着崎岖的山路跑到佛窟看壁画,奔到沟底玩过水。那情景历历在目。现在下山的路早已用铁丝网拦住。
绕过岐伯碑亭,残塬忽然变得开阔了起来,道观佛堂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远远的,两个身影从前方的道观走了出来。也是雨巷,也有丁香花开,而撑开的纸伞下,行走的姑娘却是满脸的欢喜,他和她手牵手向红尘深处走去。
轻轻踏进无量祖师殿,幽静的寺院里,有青烟袅袅。大殿门扉上斑驳的朱红,尽显岁月的沧桑。香火缭绕中,清亮的罄声响起。
清透的雨丝顺着禅房的瓦檐上滴落下来。在明明灭灭的香火中,檐角的风铃叮当脆响,空灵,悠远。那一刻再浮华的心,也会随之沉静。“崆峒山世外秀色,无量殿夜半钟声”,晨钟暮鼓,时序流转。
从道观出来,下一道短坡,小崆峒剧场挡住了去路。偌大的舞台空旷寂寥。一年的守候,只为每年农历三月三的那场香火鼎盛的庙会。
途经三清殿大雄宝殿,意外地看到两块石碑。古老的碑刻斑斑驳驳的字迹,似乎让光阴变得可以触摸起来。踏着青砖铺就的石阶,穿过一个细细的崾岘,一尊佛像端坐于山梁之上,以祥和的目光,注视着每一个走近他的游客。绕过佛像,穿过禅廓,来到凤亭。廊下依旧是落红无数,细细品读凤亭禅廊赞:“小崆峒形似凤凰,且山岭狭长,此处尤窄,东西悬崖,南北远距,每逢会日游人拥挤,既难歇息又临险境……”至此,方明白建凤亭,修禅廊的初衷。
踏着青砖铺就的石阶,一级一级往下走。几枝桃花稀稀落落地开在路边,被细雨浸润过的桃红,给这座静寂的山梁平添了些许温柔。
行走在狭窄的青砖小路上,两道洁白的护栏,犹如一架飞桥悬于逶迤的长梁间。“桥”的那头,观音阁三面凌空与远处的无量大殿遥遥相望。佛与道,在这里安然共处。
行至平缓处,拾级而上,置身小崆峒的最高处,扶栏远眺。蒙蒙细雨中,漫山遍野,层层叠叠的杏花,映着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绿意。恍惚间,竟分不清眼前是景,还是巨幅晕染的水墨画。
那一刻,小崆峒四野无声,唯有缥缈的钟声在风中轻轻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