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作“有学问”
闻得著名汉学大师马一浮对于“学问”的诠释,深感透彻,辄记于此。
他对学问的解释是“学”是自学;“问”是问人。简单地说,容易理解,却不一定透彻。
为什么要自学?因为学习终究是一个人自己的事。如果学生内因不起作用,一味外界的生拉硬凑,是不见效的。这也是我们教育界为什么鄙弃“满堂灌”,而重视启发式教学。因为“灌”的并不是学生所需要的,而启发式,正是根据学生所需,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马老先生说:“自学是要自己证司,如饮食之于饥饱,衣服之于寒暖,全凭自觉,他人替代不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凡事只有亲历,才会有最深刻的感受。那些书生们,得到的常是别人的经验,是难以拿得准尺度的。
马一浮也说“古之论学主通,今之论学贵别”,因为古人通透,所以能一以贯之,沟通古今、天地;今人贵别,所以技术先进,发展迅猛。但作为一个人来说,还是要通一点为好,通贯古今、天地,才算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质量感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供使用的“器”。
学习的一个功能是可以交谈,可以卖弄。但这样的学问都是为别人而学的。真正的学问,是穷究,是探索,是让自己清清楚楚地活着。这样的话,孔子早就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那些把读书当作“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的人,是不把读书当作“为己”的人,而是把学习当作了显摆和功利。人生是个修持的过程,学习是抵达修持的载体和路径。
问人又是什么意思?当然不是逢人就求教的意思,而是“就人抉择”,“如迷者问路,病者求医,须遇善知识,不然亦有差了路头,误服毒药之害”。我们常说的有学问的人,所需要的载体无非是读书、做事、交人,而这三者都需要择善而处,读一本好书,胜过很多无聊的庸俗之作;做一件坏事,可以会跌入万丈深渊;交一个不良的朋友,会让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古人得一言半句,终身受用不足,养分在于这“一言半句”是“金玉良言”。
学以聚之,问以辨之。正如《道德经》所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要想让自己知识渊博,就要靠勤奋,没有“头悬梁,锥刺骨”的精神,是难以学得通透的。但是,学富五车,不一定是个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是那些懂得舍弃,懂得抉择的人,“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当把外在的浮化、奢侈的东西都去除之后,剩下的才是智慧。
做个有学问的人,借典籍、借外物、借世事来磨励自己,不断求索,不断舍弃,做个全面的自由的人。
18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