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物的系统思考:先人后物,顺应人性,人性才是造物的势能高地
认知框架
2020-11-08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
已关注
所属专栏:系统思维方法论!
构建一个系统,设计一个系统,把一个系统产品化,可以说是千辛万苦,但最后这个系统却无人问津,这就真的是冤大头了!尽量避免让自己成为那个冤大头,最近扛上了人性,对人性认知的缺乏让你变成那个冤大头,这是最近自己想探讨及解决的一个议题。自己瞄准了人性,聚焦了人性,做事,造物,若说有啥认知上的势能高地,一定是对人性的认知,对人性的认知才是“做事造物”的势能高地,人事物的系统思考:先人后物,顺应人性,人性才是造物在认知上的“势能高地”。
人性,琢磨人性,之前是很不屑的,不屑一顾!大抵在这方面吃了一些亏,开始反思之时,突然能听进他人之言,最后形成自己的视角去看人性。
有时候,方便及便捷,比如完成一个任务之时,能少一事就一事,能少二事就更好了,这就是方便及便捷了。
有些任务,你如果增加一个“环节”,多一件事情,就不方便了,就不便捷了。方便及便捷是在比较之中产生的。
今天去"某某超市“,在自助结算之时,多了一个环节,要用微信先扫描一个码,这样一个扫描,是想把你导流到"某某线上APP或小程序",就这么一个环节,东西也挑了,自助买单的时候,给我来这么一下,要让我多做一件事情,感觉极其不爽!
这就是人性,你能少麻烦人就尽量别去麻烦人,麻烦人意味着要让人多做一些事才能完成任务,在你看来,你的目的就是引流、导流至”线上App或小程序“,然而在你去实现这样的一个目的,所采取的策略就是给用户添加”一些事情“,让用户多做”一些事情“去达成你的目的。
在这里要回到人性,用户是否愿意多做一些事情,是否乐意多做一些事情,甚至渴望多做一些事情来帮助你达成目的呢?
在我扫码之时,我心里对这件事情是抗拒的、甚至可以说很讨厌,在自助付款机拥挤着一堆人,这些人都要结账,然而在这样的场景底下,却要求客户多做一件不相关的事情才能完成买单,这简直就对客户不走”心“了。人性,琢磨人性,不要试图去挑战它,人性,才是势能高地,顺应人性,才能让事情阻力较低,就要情情要顺着人性,这样大家心里对事情的看法,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乐意并愿意,这样事情才能被大家所执行。
人性,对人性的认知与理解,这其实才是一切事物的势能高地,把对人性的认知,转化成事物,一个事物,你要看它,第一视角Vision,就是要看这个事或这个物有没有逆着人性,有没有顺应人性,只有这样,你的事物被他人接受起来,才能顺利一点,顺着人性,事物才最终会有利而言。
对人性的认知与理解,是构建事物的终点,是构建事物的高地!如果你轻视了这,忽略了它,它最后一定会露出狰狞的面目,让你的事情或你创造的事物功败垂成!
人是不讲逻辑的,人是要讲人性的!事物才讲逻辑。事物要顺着人的人性,你做的事,创造的物,如果能顺着”人性“一开始就占据了高地。相反事物如果一开始就逆着人性,你会发现处处有阻力,你想前进,但是有一堆人却扯着后腿,你想前进去达成事或创造物,想一下,也知道最后的结果!
人心齐,泰山移,人心之所以能齐,以人性来“齐”之,大凡想少费力就须借势,最大的借势就是要顺着人性。
一个组织,它的文化,它的价值观,其实是绕着“人性”,绕着人性来构建一个认知的势能高地,员工通过学习一个组织的文化及价值观,员工就能站在组织的势能高地并要顺势而为,在一个组织之中能顺势而为,顺着“文化及价值观”的势,它的阻力就会小。如果你想逆着文化及价值观”已有的势,结果会啥样呢,你自己去想一下!
对组织外的用户及客户,也是人性,你顺着人性,顺着心智中持有的认知,举例来说,怕上火喝王老吉,对上火的认知,这是心智中已有的。王老吉呢就是帮助你来解决上火的方案了,顺着心智“怕上火”的认知,然后告诉你“王老吉”有一个特征就是用来解决上火的!把怕上火跟王老吉关联起来,这个关联呢,其实这是站在人性的势能高地去思考,顺着人性,阻力就小!
对人来说,就是要做事造物,想事情能做得顺一点,想物能够被他人认知,而这个认知呢,想要顺一点,就要顺着人性。
从人性的视角去看事物,去观察事物,当然人性也只是泛泛一说,啥是人性,啥是亘古不变的人性呢?这里真需要花时间自己去探索一番,自己再去实践一下,实践之后,再来回味一下!
当你对人性有一点点的认知之后,有一天,你终于愿意花时间去思考“人”了!你终于舍得花时间去思考人之人性了。事与物都离不开人,事要人做,物要人通过事去完成,一切事物顺着人性会顺。
把人想清楚了,从人的视角去思考事及物,事及物背后的人性是啥,这是要从物去挖掘物之后的人性,定出人性的位置!一切还得回到人,然后呢再从人去思考物!人事物的系统思考:先人后物,顺应人性,人性才是造物在认知上的“势能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