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人与波罗的语族

一、波罗的人

波罗的人,生活于波罗的海东南沿海一带的民族,操印欧语系语言。波罗的人一词系由海名派生,初见于19世纪;罗马历史家塔西图斯(Tacitus)称这个民族为埃斯蒂人(Aestii)。

(1)史前族源

波罗的人的史前族源,正如其他印欧人的族源一样,已无法探明。他们在西元前三千纪时,就已到达东波罗的海广大地区和俄罗斯中西部,并带去耕作与畜牧的知识。由于这一地区的西部为海洋、森林及沼地所限,不易进入,那里的波罗的人,也就是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的祖先,在欧洲进入中世纪之前始终与外界隔绝,保持著多神教的信仰。但其他地方的波罗的人则在同一时期内或被同化,或遭驱逐而迁往他处。特别是东波罗的诸部落,7∼13世纪期间,因斯拉夫人北向扩张的结果,曾被斯拉夫化,于是散布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的西部地方。

13世纪,波罗的人的历史记载才真正有了个开端。那时条顿骑士团和宝剑骑士团(Order of theBrothers of the Sword)征服了居住在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各地区的波罗的人,并迫使他们改宗基督教。为抵制条顿人的压力,立陶宛人团结起来,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同时与波兰人结盟,共同遏制了日耳曼人的扩张。到1386年立陶宛正式接受基督教信仰时,已成一强盛帝国。但1569年立陶宛与波兰合并之后,立陶宛贵族在政治和语言方面一味崇尚波兰,由是文化衰颓,国土日蹙,到1795年前后,全部波罗的人疆土均置于俄罗斯人统治之下。此后波罗的人除1918∼1940年间获得短暂独立之外,曾长期为俄罗斯人所统治,直至1991年。

(2)历史

公元前13世纪左右,使用波罗的语前身语言的民族在波罗的海海岸的南方地区定居,后来逐渐往海岸移居,与当地使用乌拉尔语的原住民(渔民和农民等)融和,这些原住民在不同程度上被波罗的民族同化。后来,不同的方言之间渐行渐远,转化为不同的语言,这个过程大约发生在公元后第一个千年内。

古代历史学家早在公元前98年就提到了各种波罗的部落,但第一次证实波罗的语的存在却在1350年左右,证据是一本日耳曼语-普鲁士语字典,名为“Elbing普鲁士词汇表”。1545年从一首赞美诗的翻译证实了立陶宛语的存在;第一本立陶宛语印刷书出现在1547年,为Martynas Mažvydas编著的基督教教义问答手册。1530年一首赞美诗中证实了拉脱维亚语;1585年出现了此语印刷版的教义问答手册。证实如此之晚的原因之一,在于波罗的民族比其他所有欧洲民族抵抗基督教化的时间都要久,所以书面文献出现很晚,他们的语言也基本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

13世纪时,日耳曼国家在当时普鲁士地区成立,很多波罗的普鲁士人口迁徙,普鲁士人也慢慢被同化,到17世纪末时,普鲁士语已经灭亡。

1569-1795年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共和国期间,官方文献由波兰语、鲁塞尼亚语和拉丁语书写,而立陶宛语通常是平民日常口头使用。

波兰分裂后,大部分波罗的地区归入俄罗斯帝国管辖范围,当地语言有的时候被禁止书写或在公共场所使用。

(3)民族构成

波罗的民族除立陶宛人和拉脱维亚人之外,已不复存在的群体,他们是:约特文基人(Yotvingian,已于16∼17世纪同化于立陶宛人和斯拉夫人);普鲁士人(已于18世纪日耳曼化)和库隆尼人(Curonian,16世纪中为拉脱维亚人所同化);而塞米加里人(Semigallian)则是与塞隆尼人(Selonian)同时于14世纪即已灭绝的两支波罗的民族。至于居住在拉脱维亚以北的爱沙尼亚人并不属于波罗的民族,而是芬人诸民族(Finnic peoples)之一支。

(4)民俗宗教

立陶宛人自从宗奉基督教以来,主要遵从天主教教义;拉脱维亚人自宗教改革后多已成为路德派教徒,但也有少数人信奉希腊正教和其他基督教新教。过去,所有波罗的民族主要都从事农业,畜牧业经营者尤以拉脱维亚人为多。原来土地由个体农户所有,但在1940∼1991年苏维埃政权统治期间,土地全部为大型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场所占用。与此同时,从事农业人口的比例及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均日趋下降。在此期间,工业增长相当可观,各种工业制品和纺织品都是主要产品。

不管是立陶宛人还是拉脱维亚人,虽受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的巨大影响,依然保存著各自丰富的民间故事、民间诗作和民歌的传统。

二、波罗的语族

波罗的语族,印欧语系的一个语族。现仅存两种活的语言:立陶宛语和拉脱维亚语(又称莱蒂语),是波罗的海东岸居民使用的语言。

(1)主要分布

波罗的语族主要分布在立陶宛和拉脱维亚两个国家,少量在国外。

使用人口近 500万。波罗的语族分东支和西支。东支包括立陶宛语、拉脱维亚语,以及已消亡的库罗尼亚语、塞米加里亚语和塞罗尼亚语,后两种语言通常被看作是立陶宛语和拉脱维亚语之间的过渡语言;西支仅包括一种已消亡的语言──古普鲁士语。波罗的语族是印欧语系下的一小语族。使用地区处于北欧。仅存立陶宛语和拉脱维亚语两种活的语言,是波罗的海东岸居民使用的语言,主要分布在立陶宛和拉脱维亚两个国家,属波罗的语族东部语支。波罗的语族还有一个西部语支,仅包括一种已消亡的语言古普鲁士语。所有波罗的语言都是屈折型语言。在这个语族中,立陶宛语和拉脱维亚语很接近。语法上都有阳性和阴性,单数和复数,有主格、属格、与格、宾格、工具格、方位格和呼格。动词有3种变化和3个人称,有3种共同的时态: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但立陶宛语多一个反复过去时。在构词、借词方面,二者也很相似。印欧语系中,和波罗的语族关系最接近的是斯拉夫语族。有的学者甚至把它们合称波罗的-斯拉夫语言。

(2)分类

共分两支:“西波罗的语支”(其下语言已全部灭亡)和“东波罗的语支”(目前仍在使用的此族语言都在其中)。虽同属一族,立陶宛语、拉脱维亚语和古普鲁士语的区别很大,相互之间无法理解。古普鲁士语现已灭亡,是此族中最古老的语言。

(3)语法

所有波罗的语言都是屈折语。在有文字记载的波罗的诸语言中,古普鲁士语历史最悠久,它跟立陶宛语和拉脱维亚语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古普鲁士语保留原始波罗的语的二合元音ei,后两种语言没有保留;古普鲁士语的名词有中性,后两种语言则失去了中性;此外在形态方面也有不少差别。波罗的语族中,立陶宛语和拉脱维亚语最接近。在较古的形态特征方面彼此相似,但在发展过程中各自有一些创新;在语法上都有阳性和阴性,单数和复数,有主格、属格、与格、宾格、工具格、方位格和呼格,有3种变位法和3个人称;有3种共同的时态: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但立陶宛语多一个反复过去时。在构词、借词等方面,二者也很相似。

印欧语系中,波罗的语族跟斯拉夫语族的关系比跟其他语族的关系更接近。波罗的人跟斯拉夫人的接触从原始印欧语时期以来从未中断,他们的语言不仅有共同的形态特征,而且还有某些共同的句法特征和词汇项目。因此有的语言学家主张把波罗的语族和斯拉夫语族合为一个波罗的-斯拉夫语族。

(4)地理分布

虽然波罗的国家通常指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但从语言上来讲,爱沙尼亚语隶属于乌拉尔语系,和其他两国语言及所有其他印欧语系语言都没有迄今已知的联系。

现代波罗的语使用者普遍聚居在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的边境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前苏联国家等地的移民群体也在使用。历史上此语族使用范围很广:西至今日波兰境内的维斯瓦河河口;东至今日白俄罗斯境内的第聂伯河,甚至可能延伸到莫斯科;南方可能延伸至基辅。此语族曾存在于这些地方的关键证据是,这些地区的“水文名称”(江河湖海等水域的名字)都明显带有波罗的语族的特征。一般可以根据水文名称来判断文化的传播影响范围,但不能测量岀具体时间。后来斯拉夫民族在南方和东方扩张、日耳曼民族在西方扩张,致使波罗的领土逐渐缩减至原来的一小部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