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激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的路径思考
张攀杰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丰硕成就,重要一条就是在发展经济领域坚持“改革”与“开放”相互辩证、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推动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变化。乐都是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以“农”为主的贫困县,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同样经历了改革开放“松绑发展”“借力发展”“转轨发展”三大历史转折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乐都“撤县设区”,乐都的发展从此步入科学化、快节奏、高品质的发展轨道,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区委区政府尤其高度重视非公经济发展,把非公经济高品质发展壮大作为区域经济的活力之源,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精神,把发展壮大非公经济与城市建设、脱贫攻坚、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紧密结合起来,主动对标新发展理念,适应经济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变化,深化一二三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端发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明显增加,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激发市场活力的中坚力量。2018年,非公经济创造增加值30亿元,同比增长8%左右,占区域生产总值的50%左右。
一、乐都区非公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领域不断拓宽,经济体量显著加大。2013年以来,随着城市定位和发展方向的进一步明确,乐都发展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又一次大变革。产业发展已逐步由传统的种养殖、水泥、铁合金、批零住餐等行业向新型建材、装备制造、房产开发、商贸旅游、电子商务等领域延伸拓宽,经营场地和经营品种扩大增多,特色经营自成风格,并逐渐成为非公经济发展的主流产业。截止目前,全区各类市场主体达1.5万余户,较“十二五”末增加5120户,同比增长16.72%。其中民营企业271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192户,个体工商户10594户。
二是民间投资增长强劲,社会贡献日益突出。十八大以来,国家顶层设计上不断加大对民间投资政策支持力度,“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明显改善,民间投资快速增长,成为推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关键力量。2018年,全区完成民间投资27.5亿元,同比增长15.7%,占全社会总投资的40%。民营企业完成工业产业投资6.5亿元,同比增长翻番,缴纳税款5.1亿元,同比增长18.3%,非公企业从业人数达5万余人。特别是在全省率先以“PPP”模式成功运作了污水处理厂项目,成为民营资本参与特种经营的范本。
三是骨干企业实力增强,规模经营趋势明显。依托良好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乐都非公经济在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房地产开发、文化旅游方面正在向集约型、效益型、规范型的方向发展,竞争力大幅提高,涌现出一批如宝恒装配、正宁兴建材、康泰铸锻、宏恩科技等高技术含量企业,同时,碧桂园、绿地等高端“领军式”企业进驻乐都,由此产生的高端、高品质要素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成为核心区建设最强的支撑力。
四是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文化旅游蓬勃发展。随着全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民营企业家发展的理念更加创新、态度更加积极开放包容,参与旅游开发建设的积极性持续高涨,涌现出了如农民企业家李连和等许多乡村旅游先行者和开拓者,乡村旅游项目快速增多,不断成为夯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区共有文化经营单位120家,规模以上单位1家,星级宾馆9家,旅行社9家,乡村旅游接待点177家,旅游从业人员达6800余人,民营企业已成为全区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加速器”。
二、非公经济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商事登记改革实施以来,虽然我区非公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对照“一优两高”战略要求、城市发展需要、群众发展期盼以及国内外非公经济先进发展模式来审视我区非公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成为非公经济今后科学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难题:
一是非公经济结构调整依然任重道远。受上世纪八十年代“硅铁走廊”刺激和影响,在乐都汤阿地区分布了大大小小承接“黑色”产业的硅铁企业,当时,以此为主的工业发展导向致使全区传统冶炼、建材行业占比较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营利性服务业规模较小;初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一般产品多,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少,产业链条较短。规模以上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少,缺乏限上大企业,带动作用和辐射力不强。
二是企业融资瓶颈问题还未全面解决。随着防范金融风险“攻坚战”的深入推进,部分金融机构片面化执行政策导致放贷不足,严重挤压企业资金回旋空间,企业资金不足和融资困难,多数民营企业存在固定资产挤占流动资金现象。加之中小企业“小、高、低”(经营规模小、经营风险高、信用度低)普遍特性,是当前民营企业融资面临的最大难题。
三是人才技术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受地域、待遇、政策保障及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高校优秀毕业生资源“回流”民营企业较少,精通企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更是严重不足,兰州、西宁两大省会对优秀人力资源“虹吸效应”较为严重。人才不足另一弊端则是发展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思维“先天性”不足,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主要以房地产、建筑工程为主,“小作坊”思维严重,“家族式”选人用人机制导致决策和管理水平不高,这些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最大瓶颈。
四是企业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方面,企业项目审批程序还不精简,职能部门存在交叉管理,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制度执行不理想,信息咨询服务滞后,没有建立社会化、规范化的信息咨询服务平台,缺少适应民间投资特点的技术支持、法律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另一方面,民营经济具体管理机制还未形成,部分企业对现行政策把握不准,优惠政策措施落实还不到位,职能部门为民间投资提供前瞻性信息服务不够。
三、激发乐都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的几点建议
促进全区非公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好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全力做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文章,使之真正成为“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生力军,成为强区富民的“助推器”。
(一)加强非公党建,充分激发“红色引擎”活力。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是巩固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的内源动力。发挥好党对非公企业“把方向、保大局”的重要作用,在政治上、思想上加强引导,利用好工商联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纽带作用,大力宣传党建促进企业队伍和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沟通交流,努力让企业自觉投入到非公党建中来,让企业党组织在企业生产经营,在服务企业决策、开拓市场、革新技术、提高效益等方面发挥作用,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不断激发非公党建“红色引擎”活力。
(二)找准发展定位,全面提升非公经济发展层次。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关键要自强主动,顺应大势,自觉融入到新发展理念中,融入到“一优两高”战略部署中,在提速度、扩增量、优存量、转方式、强素质上实现大发展、新跨越。一是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坚持绿色生产方式,确定绿色转型方向,重点在非遗文化、旅游开发、清洁能源等领域站稳脚跟。二是坚持走创新驱动的路子,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升级,瞄准未来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提供有效供给,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换,重点要在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绿色建材、硅类研发上寻求突破。三是坚持走品牌发展的路子,强化品牌意识、培育自有品牌、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打造一批如“宏恩黑蒜”“宝恒装配”“兴农蔬菜”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品牌,不断提升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四是坚持走开放包容的路子,既要积极鼓励本地企业发展,又要兼收并蓄,筑巢引凤,吸引区外投资,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形成良性竞争环境。
(三)聚焦发展难题,着力破解非公企业融资困难。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融资困难仍然是制约非公企业发展的头号难题,解决的关键还是银企联动。一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增加对市场前景好、诚信度高的企业贷款支持,积极开办专利权、知识产权、法人股权、仓储货单、合同订单、动产、应收账款等形式的抵(质)押贷款等贷款品种,满足企业不同类型的融资需求。二是支持上市融资,积极为盈利能力强、科技含量高、有上市意愿的企业落实相关政策,提供咨询服务、税务辅导和信贷支持。三是落实优惠政策,严格落实省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发挥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的支持和引导作用,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和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四)突出园区经济,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投资大、质量好、效益高”的标准,将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富硒产品加工、生物科技制药、商业综合体等开发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主攻方向,重点依托工业园、农业园等平台,争取更多的世界500强、全国100强企业入驻乐都,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好项目,实现引资项目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根本转变,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规模效益,打造产业集群。一产方面:围绕富硒农产品加工、养殖、种植等进行招商,重点对现代农产品物流园项目进行洽谈对接,并将马铃薯精深加工产业链项目列入招商引资重点任务。二产方面:突出工业在招商中的主导地位,发挥工业园区引领作用,抓住工业项目这个牛鼻子,北区重点以康泰铸锻为龙头,通过导入沈阳中钛装备制造技术和市场,打造全市乃至全省钛合金产业聚集地,形成完整的钛产业链条;西区以宝恒装配式建筑为龙头,打造装配式建筑新兴建材基地,加快推进杭州介通管材、同泰石英石板加工、正宁兴环保项目等建设,重点依托高纯石英砂优势资源,力促建渊光伏玻璃、科钰高纯石英砂、科建装配建材等项目落地开建。三产方面:抓好商业综合体、物流服务、文化旅游、星级宾馆等项目规划,重点对接好万达广场、海峰国际大酒店(总部)、贵强物流产业园、下寨梨花乡村、央宗寺旅游开发、汽车城等项目。
(五)改善营商环境,创造充足的市场发展空间。营商环境是滋养企业发展、创新创业的丰厚土壤,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利于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发展要素的聚集,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推动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必须由抓项目转向造环境。一是降低市场门槛。要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在政策范围内尽量开辟绿色通道,大力缩减审批程序,减少盖章环节。二是降税费,清理收费项目。严格执行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等制度,严格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行为,不该收的费用能减少的尽量减少,能取消的尽量取消,持续释放企业活力。三是实行“非禁即入”政策。尽可能降低非公有制企业创业门槛,落实好创业贷款支持政策,加强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与指导,积极为企业参与基础设施、民生扶贫、文化旅游建设提供前瞻性信息。
(六)健全工作机制,构建非公经济发展服务体系。当前,非公经济在区域发展中已占据半壁江山,建立健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填补服务短板势在必行。一是健全领导协调机制。成立区级促进非公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制定全区非公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措施,加强对重点非公有制龙头企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的协调,跟踪督查企业发展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研究和协调解决非公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二是加强政企互通机制。加强区级领导与非公经济企业家的对话沟通,建立多渠道的政企对话沟通机制。政府部门将了解、掌握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诉求作为常态化工作,完善政企对话渠道,对企业反映的重大问题及时提交区政府,通过现场办公会和专题协调会等形式协调解决。三是建立商会协同机制。引导企业成立行业商会协会,加速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脱钩,把政府有关部门的一些不该管和管不好的职能逐渐向协会转移,鼓励、支持和引导行业协会自愿加入工商联组织,充分发挥工商联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和总商会职能。四是加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实施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分类管理、事后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进一步完善各领域红黑名单制度,在办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过程中,推进对诚信企业实施“绿色通道”“容缺受理”等便利措施,对失信企业依法依规进行禁止或限制,提高守信收益和失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