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生命·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物也是有联系的,在地球没有生命之前,在没有生命的宇宙太空,物的联系、动态变化一直都存在。有了生命,物的联系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物的化生、转化、动态平衡有了生命的能动性和主导性,地球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现在对活生生的人影响大的医学理论,营养理论要名列前茅。营养理论是物道医学的重要内容,其理论的基础——实验室的成分分析,小白鼠的实验,是外在于活生生的人,有了主观确定的前提的认识。

营养理论以为人是物质仓库,往里装什么就有什么。装脂肪有脂肪,装蛋白质有蛋白质,装维生素有维生素,吃了五谷杂粮、粗纤维就能够降血脂、通大便。似乎人的生命营养,需要的多少、敷布的平衡、出入的分寸,实验室可以标准、主宰、掌控。

人不是物,每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有自己的营养需求和营养平衡。饮食物中的营养,不是物道理论塞进去的,而是天然的,饮食的营养作用,不是实验确定的,而是我命气化活动确定的。食物进入我的胃肠,经过我命升降出入的气化活动,有用的留下,无用的排泄,才有营养作用。

食物内的营养成分,全在我命。五藏气化的藏纳、敷布、濡养,六腑的转输、外泄、通达,因人而异,吃进去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是否依然是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会不会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会不会转化为脂肪,转化多少,等等,在吃进食物、进入我命气化活动之前是不知道的。

食物的营养,依赖我命的气化活动,五藏六腑各有不同的作用。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篇》:“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五藏六腑,有藏有泻,有传有化,饮食便分清浊,清者上升,化为气血精津液营养我生,浊者下降,形成糟粕排除,维护我命内在的清净、流畅。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五藏“藏精气而不写”,相互协调,饮食就能化生精微,实现营养价值。

西医认为,人有必需的七大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糖类(碳水化合物)、水、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有三方面的生理作用:一、能源物质,供给人体所需能量(主要有碳水化合物和脂类);二、作为人体的建筑材料,主要有蛋白质;三、作为调节物质,调节人体生理机能,主要有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对这样的认识,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是不是我们吃了什么,体内就有什么,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理作用,生理机能就能得到调节?还需要考虑,合成的、分子化的营养素,进入体内之后,我命是否也和实验室一样,将其分子化,而不相互转化、化生?

营养理论外在于我命,其营养素的认识、比例搭配,是否适于我命,是否是我命需要的,要进入我的胃肠,经过我的“阴平阳秘”、升降出入的气化平衡,才能确定。这样的确定,是生命客观的确定,不是实验主观的确定,不是理论标准的确定,实验室里看不见,甚至我命也感觉不到。

饮食营养的气化活动,藏纳排泄,转化化生,存在于活生生的人的体内,可以通过生命之象,反观思维,获得认识。这样的认识是生命客观的认识,不是量化标准的统一的认识。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营养还是不营养,养身还是伤身,营养成分说了不算,标准规范无法确定,只有我命的气化活动,我命的实际需要,我命的受纳腐熟,我命的藏泄调节等,才是营养还是不营养的决定因素。

营养素内在于食物,认识不认识都存在。五谷、五果、五蔬、五畜、五禽等食物,中医称之为五味。五味不同,营养不同,但营养是相互转化化生的,不足的“归之”、“生之”,有余的“伤之”、“化之”,维持生命需要的动态平衡。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每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有比较完善的化生营养、利用营养的气化活动机制,这样的机制,是能动的、自控的,其因应调节、因应变化,不仅随季节气候而动,还随个人的劳逸苦乐而动。体内的营养,藏纳排泄,化生转化,在活生生的人存在差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劳逸苦乐而异,既看不见,也不能统一。

现代的疾病主要是生活方式疾病,根由就是营养超过了活生生的人的气化平衡的能力,不适于生命需要造成的。糖尿病、痛风、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哪一样不和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素有关?

我命在我,任何营养,适则养生,不适则伤身。饮食营养要以我命为本,维护我命的气化活动,五藏能藏,六腑能泄,外可以敷布于皮毛脉筋骨以充其形,内可能涵养于生命之神、生命之气,饮食才能养我之命。

饮食营养气化活动的第一关是胃气,胃气强,饮食的气化活动就能正常,胃气弱,饮食的气化活动就难以正常。因此维护好胃气,是营养的关键。

惑于实验理论,没有我命在我的智慧,难受了、生病了,因为营养,照吃不误,愚乎?“我命在我”,不在营养理论,适于我命才有益,知乎?

(0)

相关推荐

  • 从腑的“更虚更满”谈腑的藏与泻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1]据此言,腑只不过是传导食物.运输糟粕的简单通道而已,唯泻不藏,其实不然. 一.从腑"更虚更满"的生理功能谈腑的藏与泻 胆为&qu ...

  • 阴阳升降·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时有常位"的实质,是阴阳升降,应时动态变化,而成的四时之位,昼夜之位.清·黄元御<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盖天地之位,北寒南热,东温西凉.阳升于东,则温气 ...

  • 生命之象·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思考生命.思考自然,是中华民族的本能习惯.<周易·系辞下>:"仰则观象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进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意,以类万物之情.&q ...

  • 生命完整·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看得见.摸得着.拿得出,才能认知形态,若看不见.摸不着.拿不出,无法认识形态.认识,是人类发明创造文化的唯一途径.在认识之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自然自在的存在,认识之后,成为主观确定的存在. ...

  • 生命之形·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天地自然是生命的根,社会是人生活的家,人要适应自然,才能生生不息:我要适应社会,才能健康长寿. 自然是自在的,绝不会主动适应人,社会是文化营造的,和与不和,有利于健康长寿还是危害健康长寿,则在文化精 ...

  • 治未病(完结篇)·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中医的文化之道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人文之道,中医的理论路线是把人当人.天人相应的生命路线.中医的进步是活生生的人的临床医疗的进步,理论的发展是辨证论治临床实践的病机理论的发展. 数十年来,物理法则 ...

  • 藏脏之别·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中医西医的问题,说到底是文化的问题,与理性化了的人的本能之欲密切相关. 本能之欲有善恶,恶在物在利,善在命在爱.恶之欲理性化,以物为本,看得见.摸得着,形态为医学的客观基础.善之欲理性化,生命为本,立 ...

  • 尸体无病·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文化理性,有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作用.大抵有两个基本类别:文化之术的理性与文化精神的理性.文化之术的理性在现世之用,文化精神的理性在主导"术"的发展,掌控"术&qu ...

  • 五藏中心·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文化之外,象不可胜数,有人自身反应出来之象,有外在于人的天文.地理.气候变化之象.物象.气象.星象,面相.形象.精神面貌,可以看见,可以摸着的,皆属于象.活生生的人感应之,各从其类,有五藏的不同:反 ...

  • 阴阳应象·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西方文化有数千年的信仰,但在这数千年中,有长达二百多年的十字军东征,还常常因为观念.利益发生战争,进入工业化,热兵器.种族灭绝.世界大战等恃强凌弱的大恶之事更是层出不穷,还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

  • 白箱黑箱·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物质观.实验观,显微镜逻辑形成的理论,认识的起点是感官,终点也是感官.由感官确定,发展出理论,再将理论回到感官,由感官确定来证明理论.如黑洞是物理法则在对宇宙的感官认识之后,发展出来的一个理论,可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