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交锋与远东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海战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

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汉唐智库

客观公正看世界,心存善念著文章! 环球财经前主编主笔!
6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公元7世纪后期,唐朝在东北亚的征伐依旧进展缓慢。由于高句丽人在北方的激烈抵抗,长安宫廷只能调整策略,在汉江以南开辟出新的第二战场。通过对新罗王国的扶持,希望建立起一个足以起到牵制效果的半岛南方势力。

南北朝古画上的百济 新罗与高句丽使者形象

于是,较为亲善高句丽的百济便沦为众矢之的,在短时间内就为唐朝-新罗联军占领。本地贵族在力图复国之余,还忙不迭的将隔海相望的日本也牵扯进来。最终引发了由东亚四国共同参与的白江口之战。

沦为众矢之的的晚期百济王国版图

事实上,早期的百济与新罗属于同一阵营,共同对付北方的高句丽强敌。特别是在旧都汉城失守之后,就是依靠临国的帮助在苦苦支撑。但在与隋朝同期的泗沘时代后期,王室和精英阶层转变策略,逐渐与北方大国形成诡异的战略协作。一方面是作为对方稳住南部局势的减压阀,同时又充当起辽东半岛与日本列岛之间的贸易中转站。甚至派王室成员跨海充当人质,维持着只属于自己的独特地位。

位于今日韩国西南部的 泗沘

因此,在唐朝-新罗联盟成型的公元7世纪,百济就直接沦为双方都誓要拿下的关键地段。此举也深深触动了高句丽帝国与日本大和王朝的敏感神经。只是前者已经为防御辽东重地而付出了高昂代价,没有太多余力向南派遣干涉力量。于是,在经济上更为倚重百济的后者,便临时充当起保护人角色。

需要同时对抗唐朝与新罗的 百济武士

公元659年,由苏定方率领号称有130000人的唐军登陆半岛。在得到50000人的新罗仆从帮助后,顺利攻破了百济王国的都城泗沘。然而,联军在大获全胜后的肆意劫掠,很快让本地的所有阶层都团结起来。他们不仅发动了驱逐占领者的武装起义,还派人远赴日本,将久居东瀛的扶余丰王子。但很快就由于内斗不和,以及唐朝-新罗联盟的强力弹压,重新龟缩到泗沘城附近的白江平原地带。准备依靠坚城死守到底,并将获胜希望寄托于维系内外交通的海上。

当年的白江 就是今天韩国的锦江

公元663年,由刘仁轨率领的唐朝舰队抵达白江口。其总人数约有13000上下,并有170艘大小战船负责运送。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要从水面截断守城者的外部给养输送渠道。作为坚定盟友的新罗,也派出数量不等的部队赶来接洽,顺便引导新援强化在陆地方向的封锁线。

统治日本列岛西部的大和王朝

然而,看似势如危卵的百济复国者,也已从日本方面获得了大笔援助。这是由于当时的大和王朝,非常依赖以半岛为跳板的东北亚国际贸易。不仅定期用土特产换取高质量铁器或马匹等技术设备,还需要从亚洲大陆不断招募流民帮助开垦新地。因此,小小百济的存亡问题,就直接关系到这个雄霸半个日本列岛的早期王朝安危。也就有了5000士兵赶赴半岛,协助扶余丰王子重建王国的事情。随后还不断输送补给,让困守孤城的百济人得以坚持整年时间。

大和时代的日本武士形象

到了公元663年8月,更是有多达42000人的日本军队渡海而来,意图为自己的百济朋友彻底解围。虽然这不是日本的首次出兵半岛,却因为是要与强国对抗,所以将舰船规模扩大到史无前例的800多艘。其中还不乏一些做了大型化处理的主力舰,力争要在技术层面磨平自己与唐朝方面的差距。考虑到早期日本的造船技术多学习自百济,后者又一直同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有密切的交流联系。所以至少在理论上,晚期大和王朝的水师不应该与李唐对手存有较大代差。

大和舰队的主力战船

然而,作为远东霸主的隋唐两朝,已经在技术领域有了新的提升。特别是在控制了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后,也就顺利获得了源自南印度的新一代平底海船技术。因此,诸如楼船级别的巨型战舰,不再需要想魏晋时代那样靠双舟连体拼凑。而是可以直接扩建在单个船体上,强化了每艘战舰的机动性。但在具体战术方面,利用居高临下的体积优势与抱团防御策略,仍然是最为稳妥的选择。

源自南印度的平底大海船

当年的8月13日,唐朝舰队就首先抵达白江口,并顺利占据了内河水道。这样既可以完成封锁任务,又能够在天然形成的锚地上静候任何变化。随时可以汲取的淡水补给,更是晚到一步的日本船队所不能比拟。他们一直到10月初才姗姗来迟,并立即对站稳脚跟的围攻者发起强袭。

在白江口附近登陆的大和军队

10月4日,首批大和舰队靠近白江口,并可能将随船的步骑兵都输送上岸。但在稍后展开的试探性进攻中,船体的普遍低矮成为了一大劣势。特别是在临装有巨大高塔的楼船时,弓箭手的射击效能也要大打折扣。同时,由小船发起的群体跳帮作战,也受制于相同劣势而不得要领。于是,日本舰船就只能先退出河口,等待更多后援前来助战。至于希望在陆上扎营的步兵,则遭闻讯赶来的新罗骑兵攻击。很快就被消灭殆尽,让同伴断绝了再派人上岸送死的念想。

在陆上阻止登陆的新罗骑兵

10月5日,大和舰队的真正主力来到白江口。由于自知无法在陆上交锋中获胜,便将全部希望都寄托于突破水面封锁。因此,只能派大量船只分批前行,期望靠数量优势展开消耗战。结果,与前日相似的剧情再度在半岛海岸上演。日军舰船不断抱团冲入内江,却被拦河布置的唐军堵住所有去路。在没有陆上交战帮助的情况下,双方围绕着有限的水面空间展开争夺。进攻方的数量优势,就因此得不到任何发挥余地。每当前批舰船进攻不利,调换上去的新一波力量也没有办法改善局面。

企图强攻白江口的大和舰队

经过至少三次的大规模交手,位于近海且补给有限的日军开始表现出松懈与骚动。唐朝方面这才展开全线反击。在对方尚未完成前后交替的关键时刻,在退潮时派大量船只冲出河口,从两翼形成了迅速包抄态势。许多日本舰船目睹此情此景,立刻调头向着外海方向逃逸。结果反倒是引起更大范围的混乱,从而失去了进行有秩序抵抗的能力。经验更为丰富的李唐水军则乘势冲杀,将部分敌舰都破坏在包围圈内。许多根本来不及登岸的大和武士,便随自己的铠甲与爱马一同没入水中。

大部分日军战舰都比唐朝使用的大船要差

此后,残存的大和舰队依旧在白江口附近徘徊不前。但唐朝战船始终拱卫着河道区域,在陆上也有更多部队协助反登陆事宜。日方眼看没有机会,又不愿在苦等中消耗完所有补给,只得在10月13日班师回朝。至于泗沘城内的守军,也就在失望中向对手开门请降,从而宣告了百济王国的正式灭亡。对于远在汉江以北的高句丽而言,这无疑是他们最不希望听到的消息。

乘势发起反击的唐朝水军

作为这场白江口海战的余波,无功而返的大和军队也没有就此闲散下来。由于担心遭到唐朝反面的报复性远征,他们很快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西部国防工程建设。大量带有护城河的水堡和烽火系统被建立起来,并且从朝鲜海峡上的对马岛,一直绵阳到九州北部。有些设置在数百年后,成为抵御蒙古帝国入侵的同类设置基础。但更为重要的功能,却是进一步强化了古代日本的内部封建属性。以至于到明治维新前的大部分统治者,都没有能力将列岛变为纯中央集权制的纯粹帝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