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 | 看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
祝天下所有母亲节日快乐!
古往今来,
母亲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都经久不衰,
母爱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从文字中,
我们看到母爱的伟大,
感受到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歌颂,
也传达出了对母亲的怀念
……
而每每读到这些文字时,
我们总会情不自禁,
感同身受,
因为我们都有一个这样的母亲。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愿你三冬暖,愿你春不寒,愿你天黑有灯,下雨有伞……在母亲面前,这些都不是奢望,也不是美好的愿望,是我们的日常。爱在日常,才不寻常。
《我的母亲》
老舍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工作、生活、情感、家庭,观念的差异,习惯的不同,个人的独立,导致太多决定都与母亲的想法不一致,但每一次的结局终会是自己的“胜利”,不是因为她错了,而是因为她只愿你万事顺遂。
《我与地坛》
史铁生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儿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我们常常把自己最糟糕的一面留给母亲,把所有的耐心和宽容都留给外人。自己的坏脾气、倔强和任性,全都被她所包容,但却无怨无悔。
《我的母亲丁玲》
“妈妈是一个非凡的人,却又是多么平凡的人。她的非凡在于她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在于她的光辉业绩,在于她的坚毅顽强的性格;她的平凡在于她也有缺陷,在一些事情上也脱不开凡俗”,这就是作者蒋祖林、李灵源对于母亲的评价。非常朴实的语言中透露着对母亲的敬爱,同时也毫不掩饰地表露出客观、公正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