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鉴赏|让他三尺又何妨
谜面:“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谜目:城市连历史街区,卷帘格
谜底:成都 宽窄巷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语出清代大学士张英。清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人张英在朝廷任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老家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空地作通道。吴家建房欲占通道,张家不许,双方遂将官司打到县衙门。县官顾忌双方势力,不敢轻易断案。张家写信请求张英出面干预。张英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意,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亦主动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张吴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故事传为美谈。
笔者创作此谜,有四大收获。
其一,应用“谜格”——藏柳暗花明之机。“卷帘格”是最常见谜格之一,别名“倒读格”,谜底“倒读”以扣谜面,应用得当,给猜者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该谜以“卷帘格”入谜,谜底倒读为“巷窄宽都成”以扣谜面。
其二,利用“顿读”——获画龙点睛之趣。“顿读法”指谜底不按原来音节读义而利用“断读”,使其产生歧义以此扣合谜面。经“顿读”后的谜底,释义和原义风马牛不相及,往往产生画龙点睛之趣。谜底“成都宽窄巷”经“卷帘”为“巷窄宽都成”,再经“顿读”为“巷、宽窄、都成”以扣谜面,其意境、文意、结构完全改变,修辞手法更加丰富。
其三,巧用“典故”——得开卷有益之智。运用历史人物及事件、奇闻轶事、神话传说、古文名篇、诗词曲赋等典故,并使谜面、谜底都能准确无误地表达这一典故意义的灯谜,叫“典故谜”。此谜让我们重温了“六尺巷”的典故。
其四,借用“故事”——寓宣传教化之功。“六尺巷”故事彰显儒家修身、齐家、仁者爱人的博大精神,更在为官修德方面,留下了很好的文化传承遗产。
“桐城六尺巷”与“成都宽窄巷”,两个地理位置不同、肇兴时代不同、风马牛不相及的历史名巷街区,如今经一条“廉政灯谜”将其紧紧相连,赋予其新的内涵,使人感叹灯谜的文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