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江屈原文化遗迹考:屈原庙 屈原墓
屈原庙 屈原墓
《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湖广六记载:“玉笥山,在县北七十里,汨水西流经其下,有屈潭,亦曰罗渊,屈原放逐自投于此。隋置玉州, 盖以山名。其相连者曰汨罗山,以下临汨罗江也。又磊石山……”玉笥山、屈潭、汩罗山、汩罗江、磊石山,从东到西非常清楚地载明了具体地点。汨罗山、玉笥山正是今天凤凰山凤凰台南的两个山头,两山全长大约五里之长。
历史文献记载表明,屈原庙、屈原墓、沉江地曾经一体同框于河泊潭北岸汨罗山和玉笥山上。是谓:“魂归于泉,尸归于坟,灵归于祠。”此处是屈原沉江后至乾隆二十年前,历代迁客骚人的纪念屈原的具体地点。“泉、坟、祠”在此一体同框达2000多年之久。
此处的屈原庙又名三闾祠、磊石庙、汨罗庙、屈原祠、屈子祠、清烈祠、忠洁侯庙、屈子庙。光绪七年版《湘阴县图志》记:“三闾祠在县北六十里汨罗江者,相沿为汨罗庙。乾隆二十年,知县陈钟理改建玉笥山上。其特祀于湘阴者曰汨罗庙。”《志》案,唐天宝七年(748 年),敕所在忠臣自傅说而下十六人,置柯宇致祭长沙郡楚三闾大夫屈原;梁开平元年(907 年),封屈原昭灵候(磊石庙);宋元丰五年(1083 年),改封忠洁侯;政和元年(1111 年)后统一为清烈公、元延祐五年(1318 年),加封忠洁清烈公。明洪武二年(1369 年)封楚三闾大夫屈平氏之神。
经过专家考证,敕封屈原始自晚唐。唐哀帝李祝天祐元年(904 年)九月二十九日,敕封屈原“昭灵侯”。《旧唐书·哀帝本纪》载∶“三间大夫祠,已封昭灵侯,宜依天祐元年九月二十九日敕处分。”
查找史料,屈原磊石庙楚立屈原庙无明确肯定的文字记载。汉代始汨罗江屈原庙的具体地点在沉江地渊北汨罗山上,具体地址为今凤凰山正西边凤凰台南的一个东西长三里多的山头。
“有盘石马迹”的汉代屈原庙,其地河泊潭、磊石山。
《拾遗记》云:“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在。”《长沙府志》把《拾遗记》这段文字加注标题《屈原隐居洞庭山》,写的故事是怀王在此作潇湘之乐、屈原受贬在此披香草、沉江、楚人在此立祠,说明此洞庭山指的是磊石山。那么此屈原祠,就是磊石龙神庙,《湘阴县图志》也记:“三闾祠旧传在磊石山。”王锡龄《磊石山志》:“考磊石庙建自东汉,后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罗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汉太守程坚碑记。汉未犹存。”《异苑》:“长沙罗县有屈原自投之川,山明水净,异于常处。民为立庙在汨潭之西岸侧,盘石马迹尚存,相传屈原投川之日,乘白骥而来。”盘石马迹位置在河泊潭川江嘴今名春江嘴。《水经注》所云汨罗(戍)山东、屈潭之左玉笥山西。南朝颜延年《祝文》:“访怀沙之渊,……然而祠宇久毁,……求建新祠。”说明颜延年将此地的屈原庙重建。
有洪州衙前军将题诗的唐代屈原庙,其地磊石山、河泊潭。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记祠庙三闾庙:“屈平沉沙之处曰汨罗江,在岳州境内,正庙以渔父配享, 唐末有洪州衙前军将题一绝云:苍藤古木几经春⋯”写明唐代的三闾庙在沉沙处,宋始沉沙地被名为汨罗江。唐太和二年(828 年),蒋防奉命在沉江地重建屈原庙。《汨罗碑记》:“愚则以为三闾魂归于泉,尸归于坟,灵归于祠,为其实。……文曰,屈碑立兮,谗人泣兮;屈碑摧兮,谗人咳兮。碑号啤兮,汨之隗兮;天高地阔,孤魂魄兮。”说明建庙后,将屈原墓碑树起。《元和郡县图志》记:“屈原冢,在县北七十一里。”唐杜佑《通典》载:“罗江有屈原冢,今有石碑,文为'楚放臣屈大夫之碑’,其余字灭。”唐代汨罗称号就是汨罗渊,江是罗江。粱开平元年(907 年),萧振《三闾庙记》详细记载了修庙后的情况:“相府乃减净财于厚禄,模大壮于遗祠。……况重新庙貌,光被纶言。固可以大刷幽灵,全虑坟气。”后句说明坟也在屈原庙处。《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载:天福二年(937年)夏五月“丙辰……磊石庙旧封昭灵候(907 年),进封威显公。”此时的唐代屈原庙可能又到了磊石山上。据宋胡哲《重修县西行祠记》:“清烈公正庙, 在南阳汨罗江。行祠三:一磊石,一茇子市(临泚口),一县西。”说明唐代时汨罗江的屈原庙有两座。 磊石屈原庙为行祠,但唐代可能以磊石庙为屈原正庙。《长沙府志》记洞庭龙神庙“在县北磊石山,汉时建,四月初八日祭。”《磊石山志》 记称:“磊石山庙,旧为龙寿寺,一名万岁寺,唐时改建洞庭君庙,唐季封洞庭君灵应百谷尊王。”唐代的磊石庙已经改为龙王庙,龙王是水神、屈原也是水神,《壬申志》:“宋时洞庭有二神,封二王”,从而说明行祠与此庙一体。
唐代诗文中,汪遵写有《招屈亭》、《屈祠》、《渔父》、《三闾庙》四首。崔涂《屈原庙》诗云:“庙古碑无字,洲晴葸有香。”这写的就是渊北的屈原庙;另窦常有《谒三闾庙》诗,戴叔伦《过三闾庙》但没有写地理特征。韦庄《鹧鸪》诗云:“孤竹庙前啼暮雨,汨罗祠畔吊残晖。”杜甫写有《祠南夕望》。
“右有庙左有冢”的宋代屈原庙,其地河泊潭。
宋《岳阳风土志》记:“青草湖在垒(磊)石山,与洞庭相通。其南罗水出焉,故罗县在其上。其东汨水出焉,下有潭,谓之屈原潭,屈原怀沙自溺之所,忠洁侯三闾大夫庙在其上。”
宋张舜民画墁集卷八记:“东岸始有人烟,曰龙渥(磊石山),……有水自东出,曰归义江口,入口十许里余即汨罗也,一水中分南曰汨,北曰罗,洲上有忠洁侯庙即三闾大夫也。”十许里正是磊石山到河泊潭春江嘴的距离。
宋淳裕八年(1248 年),胡哲《经理汨罗庙记》: “以志考之,县北五十里为汨罗江,原之正庙,故冢在焉。谓安得访汨罗之滨,……始至之日,固有以庙地当正,庙宇当新。”“两山对峙,一水萦回,是为汨罗。其右为庙,其左为冢。”两山是指汨罗山(今凤凰山)、磊石山。 磊石山与汨罗山相隔一个深渊,清越南使者阮宗奎乾隆年记:“昔屈原别号三闾大夫沉于此,其坟与庙去江三里路。”春江嘴地也正好离旧时湘江三里路。罗含《湘中记》云:“屈潭之左有玉笥山,道士遗言,此福地也。亦曰地脚山。”彭淮诗云:“吴山烟锁子胥祠,汨罗水绕三闾宅。”此诗之水是磊石山东的汨罗渊之水,南有汨罗江、北有白塘湖、西边就是罗渊磊石港。宋诗人许晟大有《汨罗庙》诗:“时人却道投潭死,不得其平所以鸣。”赵希鄂《汨罗庙》诗:“解印欲辞罗水去,祇倾罗水奠离觞。”汨罗二水在故渊复合,就成了汨罗水了,所以是辞罗水。河魏良臣《汨罗庙》“侯封忠洁缙绅外, 庙立汨罗烟霭中。”
宋胡哲《重修县西行祠记》,说明在宋代屈原庙也有四处。此记首次出现南阳汨罗江名;南阳是指西玉笥山上有屈原故宅之故,名南阳,说明南阳也在汨罗渊这个地方。而旧传南阳庙设为过屈原庙,所以王定民《书碑阴》记:“怀沙而投于江流,……邑有庙(屈原庙)者三,以见湘人思之多也。”故西山真德秀文:“伊南阳之故里兮,祠妥灵而若存。界一江之相望兮,暮木拱而轮困。”此南阳指屈潭之左玉笥山。进一步说明屈原墓与汨罗庙在一起。端明大参高定子《新修汨罗庙记》:“明仲恢庙墟故址而新之, 其知所当事矣。”直指“故址”。胡哲《重修磊石行祠记》:“其祠之在磊石者,实为殷捐金以重修,萧振磨松而作记。”
“东有汨罗书院”的元代屈原庙,其地在河泊潭。
元致和元年(1328 年),刘行荣《重建忠洁清烈公庙记》:“祠产甚丰,为南阳寺僧所据。泰定甲子(1324年)州守宋仲仁春卿籍其产归祠,新其殿宇。明年,孙天才元质来继守,庙东创斋舍……据此记是宋淳枯八年,至此八十年中,祠产一侵于豪民, 再侵于南阳寺僧,专恃地方官清理。今其碑尚存(墓碑),文字剥蚀多不可辨。《三闾大夫志》亦稍有修补,略存其概,以备参考。” 此据是归“祠”,而不是归“寺”,说明重建的不是南阳寺而是屈原汨罗庙。从上据来看,元代出现南阳寺,推论是在汩罗山旁边的玉笥山屈原故宅建了南阳寺,所以南阳寺僧能非常方便地占据汩罗庙资产。清《湘阴县图志》在汨罗书院字条中明确记载:“刘行荣《汨罗庙记》:'庙东仍创斋居,为庖舍供膳享。’是书院,旧建汨罗庙东。(宋淳裕八年)。有南阳古市,有万岁潭。《楚南水道考》:'凤凰台下万岁潭,相传赵宋先人水葬于此。因名。’”所以元代汨罗庙建在河泊潭是无误的,南阳古市也说明是因南阳故居而名,河泊潭因此也有南阳之称。宋胡哲也称“清烈公正庙,在南阳汨罗江。”说明南阳下有汨罗江,而翁家洲在罗水地,也不在山之南坡,实罗水南。
“相对屈原墓碑”的明代屈原庙,其地在河泊潭。
《长沙府志》记汨罗庙“在汨罗江上县北六十里,《水经》曰: 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碑,今废。洪武二年(1369 年),知县黄思让重建(非迁建),有濯缨桥,独醒亭,奉旨复号楚三闾。大夫屈平氏之,神命有司,以五月五日致祭屈原。于唐封昭灵侯,于宋封忠洁侯。”
明嘉靖二十年(1541 年),戴嘉猷《重修汨罗庙记》记:“始克修祀事于汨罗。……忠节清烈,如我公是处仅专祠焉,祀废不知几何年矣,……适有以南阳僧舍,数多所宜拆毁,请相去甚迩。遂发公帑馀金,命邑幕袁宪董其役,募夫徙建。凡为门、堂总若干楹,稍加涂饰,焕然一新。…… 摩挲断碑,乃知是庙元泰定间知州事宋侯春卿重建,并黜南阳僧徒归所侵地。去今二百馀年,庙再新焉。”此记是南阳寺迁建的重要说明,“拆毁”的是“僧舍”,就是南阳寺。“徙建”的当然也是南阳寺,这说得很明白。僧舍指僧人的住所也指寺院。南阳寺就是这次迁移到翁家洲的无疑,屈原故宅的牌子也跟了过来。“重修汨罗庙”说的不是迁建汨罗庙。从“稍加涂饰,焕然一新。” 来看,重新迁建一座汨罗庙也是做不到的。后面“摩挲断碑”“去今二百馀年,庙再新焉。” 再说明是重修无疑。
崇桢二年(1629 年),余自怡《重修汨罗庙碑记》记云:“三闾故有祠在汨罗,去湘治七十里。崇祯二年己巳,吏于下湘。考《图记》:汨罗在治北。…… 及问先生祠,则云自吾新安戴黄门前峰先生修葺后,至今缺然矣。……予同士民捐金三百两,命良民黄一凤董其工,逾月告成。” 此记为一脉相承,说的是河泊潭的汨罗庙。《湘阴县图志》记明三闾行祠:“屈子行祠三:一在磊石,一在临泚市,一在邑治广照寺。宋、元间,迁废靡常。祠在广照者,失其址,二百年未有议复者。”说明明代汨罗江的屈原庙有两座,正庙在河泊潭,行祠在磊石山。《明一统志 》记屈原墓“在汨罗江与原庙相对碑额题曰三闾墓。”说明屈原墓与汨罗庙相对,在一起。《湖广通志二》记载:“汨罗山,在县北七十里汨罗江畔,上有屈原墓;玉笥山,一名石帆山,在县北七十里屈潭之左,┈┈”“汨罗江在县北七十里,汉书《地理志》:┈┈屈原自沉处。”汨罗山、屈原潭、玉笥山均在一个方位,一个距离“县北七十里”,均在河泊潭周边是毫无疑问的。《湖广通志十三》:“周屈原墓在湘阴县北汨罗江上,《通典》:罗江有屈原冢,今有石碑文,曰:楚放臣屈大夫之碑其余字灭。”“汨罗山在县北七十里汨罗江畔上有屈原墓”“玉笥山一名石帆山在县北七十里屈潭之左。”《大清一统志》三十六卷记也载:“汨罗山,在湘阴县北七十里孤峙汨罗水中。”“屈原墓在汨罗山。”《湘阴县图志》凤凰局中对烈女岭有三处记载:汨罗山又名烈女岭,“其南,楚塘、烈女岭等处,曰楚塘团”“东,烈女岭,界徽山团。” “西有烈女岭、图经谓之汨罗山。玉笥山。”说明西边的烈女岭才是汨罗山,而十二疑冢的烈女岭在凤凰局东部,《纪要》记载与《图经》记载是一致的。
“去江三里路”的清代屈原庙,其地在河泊潭。
《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湖广六记载:“玉笥山,在县北七十里,汨水西流经其下,有屈潭,亦曰罗渊,屈原放逐自投于此。隋置玉州, 盖以山名。其相连者曰汨罗山,以下临汨罗江也。又磊石山……”玉笥山、屈潭、汩罗山、汩罗江、磊石山,从东到西非常清楚地载明了具体地点。汨罗山、玉笥山正是今天凤凰山凤凰台南的两个山头,两山全长大约五里之长。
清乾隆《湘阴县志》载:“汨罗山在县北七十里,汨罗江出其下,上有屈原墓。”《湘阴县图志》记:“以五月初五日致祭,曰三闾祠。案,自宋时立庙县城,名三闾行祠,致祭皆于汨罗庙。雍正九年(1731 年),重建屈子祠,加春、秋二祭。于是春、秋祭于县祠,其汨罗庙仍以五月初五日致祭,祭仪并同。凡黄陵、汨罗、三闾三处,共支祭费银八两。”这个屈子祠指县城行祠。
清越南使者阮宗奎乾隆七年(1742年)、十三年(1748年)两次使清,早于汨罗庙迁移时间 1755 年的 7 至 13 年,他所作的《三闾大夫》题注: “昔屈原别号三闾大夫沉于此,其坟与庙去江三里路。”说明坟与庙都在沉江处,而且是三里路。河泊潭春江嘴离汨水、罗水复合口三里,离湘江也正好三里多,这正是汨罗山的长度。
乾隆二十一年(1755 年),陈钟理《重修汨罗三闾大夫祠记》云:“……甲戌春,奉天子命来令湘阴,公馀访三闾沉渊故处,旧有祠, 为湖水浸啮,垣瓦仅存,榱桷将圮。……今仅一专祠,顾任其颓败不振,微特非所以妥忠魂,亦非所以振人心而厚风俗也。……盍迁庙而祀于此(今玉笥山)。”此记明确说明屈子祠是从“沉渊故处”河泊潭移建,此处汨罗庙民国后才改名屈子祠,继承的是河泊潭汨罗庙衣钵。
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 年),平江商人在李元度主持下又在河泊潭修建屈子庙,此庙 1966 年拆毁,其文物大多收入屈子祠。屈子祠保留 266 年至今,成了汨罗江屈原文化遗迹惟一的地表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