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力量:旅游项目中的空间设计方略

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皆可构成旅游体验的内容,那些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最初并不是着眼于旅游的目的。

绝美的自然—九寨沟、虔诚的信仰—哥特教堂、疯狂的意念—少女峰登山火车、恬静的生活—小镇街道

但当旅游成为一个现代产业,人为建设的主观介入与快速开发的客观要求,使得“设计”成为快速生产旅游项目的一股重要力量。

南海观音——短时间完成古代几代人的工作

这里所说的设计,特指包括建筑、景观、室内等专业在内的空间环境设计。
三十年的疯狂城市建设,让大家熟悉了设计工作的表象,却没有时间去充分理解设计的本质。新冠后,旅游本地化的趋势,让国内景区迎来一个开发建设和提质升级的小窗口。此时,开发者若能花时间加深对设计的理解,或许是景区在物质环境建设方面实现真正升级的一个必要前提。

设计的“原罪”

专业从事设计,是近现代才出现的职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代人的建设就没有设计,只不过那是一个更长时空跨度的反复推敲,更依赖于群体智慧的有机更新,让每一种形式都得到充分的探索、发育以至最终趋于成熟,故无论哪个国家的传统建筑在审美方面几乎都经得起推敲,也更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同时,它们源自生活、就地取材,真实地纪录人的历史。
相比之下,近现代的设计专业源自工商业社会的专业化分工的需要,变成一种“短期行为”,其核心目标是提升效率。于是,人们不再有耐心对同一种形式进行反复推敲,而只是快速生产,快速淘汰,不停求新,不断忘却。缺少时间地积累,也就让每一种设计丧失了真正走向成熟地机会。
比例得当、尺度宜人的千年民居与快速建设的城市并不成熟的建筑造型

“坏”的设计不只有“福禄寿”

近几年,一些“雷人”的建筑物层出不穷,住建部在2020年曾发出过《关于湖北省荆州市巨型关公雕像项目和贵州省独山县水司楼项目有关问题的通报》,指出荆州市巨型关公雕像破坏了古城风貌和历史文脉;独山县水司楼存在脱离实际、滥建“文化地标”、破坏自然景观风貌等问题,要求整改。除了官方发布的,大众对这些奇特建筑的批评还有很多,比如批评其过于追求大、缺少美感、故意博眼球等。这一类设计的背后,其实是价值观的肤浅以及对艺术语言的混淆,建筑艺术是一种抽象语言,用雕塑语言来做建筑,就会出现类似“Chinglish”或“川普”一样的怪诞效果。
但实际上,我们对设计的误读,更普遍的还在于以“风格/样式”来对设计进行标签化认知。这种情况,在城市表现为各类“西洋风”、“中国风”、“现代风”建筑的轮番登场;在旅游区则表现为各种“仿古街”和“仿古小镇”的层出不穷。
前文提到了传统建筑走向成熟的过程,而在其背后,是与当时当地人生活的高度适应。现在如果抛离其生活内涵而只取其壳,内在生命力就没有了。此外,因为技术、时间和成本的限制,仿古建筑往往是用混凝土来仿木,这又犯了建筑审美的一个大忌:艺术性与技术性的剥离。
另一种现象,就是对“现代主义”的误读,所谓现代,绝不是某种与传统决裂的“样式”,而是以现代技艺实现对传统文脉的自由演绎。

“好”的设计展现出人文主义的思想精华

如果按三观来划分,人类历史大致分为:拜物时代、宗教时代和人文时代。而我们谈论当代的设计,以人文思想为基石,恐怕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什么是“人文主义”,简单来说,第一,我的人生我做主;第二,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包括从人到生物到自然环境到宇宙万物。
从西方的宗教改革到东方的王阳明“心学”,其核心是从“向外求”到“向内求”的转变。由此,固定的“形式”不再重要,重要的在于个体的内心。
安藤忠雄的水御堂,虽然是一个禅堂,但摈弃了传统佛教建筑的形制,而是用简单一道景墙营造出迂回的东方式序列空间组织,用一座圆形莲池表达佛教所追求的纯粹的莲性,池底佛堂则用暖调的室内感受传递佛家的人文关怀;南京牛首山补天阙,从一个废弃采石坑到供奉舍利的佛教胜地,化腐朽为神奇,充分体现出人文主义对自然环境的尊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弗兰克·赖特的流水别墅,让建筑成为环境(瀑布)的一部分且让平淡的环境在视觉上得以升华,除了同样的尊重环境,还对混凝土在形式上的可能性进行了大胆探索,而其简洁的造型,在那个时代,就更是一种伟大的创新;另一位大师阿尔瓦·阿尔托,则率先从人文关怀的细节出发,由细节生成整体,更成为后来“解构主义”的源头。
流水别墅
简单来说,什么是当代的好设计?是以人文价值观的输出为内核,表现出对形式的自由追求、对技艺的创新探索、对生命的人文关怀。而“美”的要求,只是设计者的基本功而已。

设计对旅游项目建设的作用

设计对旅游项目建设而言,大体有两种作用:一是锦上添花,二是雪中送炭。
对那些坐拥稀缺资源的景区而言,如九寨沟、故宫,设计的作用一是保护、二是衬托,而最重要的是提供更舒适的旅游体验方式。
对更多景区/旅游区而言,其资源本身并不足以直接吸引消费,需要借助设计,将人文的创造性价值注入其中,构成核心吸引力,所谓“雪中送炭”。

旅游项目设计激发对“设计”的再思考

旅游项目中的设计内容,从空间尺度上可划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分别对应城市规划/设计、建筑、景观、室内、软装等各个专业。从表面看来,与城市建设中的设计并无不同。
但旅游项目建设需要在更短时间内完成,这就对各个专业的协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再像城市建设那样,在不同阶段由不同专业来完成各自的工作,因为各自为战,最后落地的成果与最初的规策划设想往往大相径庭。这本身就是国内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所暴露的一个问题。
在旅游项目设计中,对各专业紧密连接的内在要求,需要后期各个设计团队的紧密配合。在前期则要求旅游规划设计团队具备跨学科跨专业知识储备,从整体考虑细节,从细节反观整体,展现对规划、建筑、景观、室内的一体化设想。如此,有助于设计者视野的开拓以及对点状思维的突破。
旅游项目(尤其是自然型)建设与城市建设的另一个不同在与主导环境由人工变成了自然。在自然环境中,即使是核心吸引物的建设也该知道自己是因为自然环境的价值而存在,所以保持低调、谦逊,是必要的态度。对设计者而言,直接从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中汲取灵感,是设计思维进阶的一次机会。

旅游项目的设计实践

如前所述,跨越学科跨越空间尺度的设计思维,是从事旅游项目设计的一个现实要求。以下选取一个典型的需要人为加持的旅游项目作为说明。
四川威远石板河旅游区位居传统工业重镇威远县连界镇。这里有世界最大的穹窿地貌和川内最大的原始次生林,景区内的核心资源则是一段世界最长(7公里整块石板)的石板河床,但这些“之最”的名头缺乏优美的自然景观点加持,有较高的科考研学价值,但距离旅游所需的核心景观价值还有不小差距。
故此,以人为介入来制造景区核心吸引力是一个基本方略。策划上,我们提取基地环境的两大特质:适于踩水游憩的欢乐河床、感受地球变迁的古老地质,制定了两大基本建设方向:通过艺术场景塑造,演绎古老穹窿;通过业态内容植入,营造欢乐穹窿。与此同时,通过旅游要素的全面建构,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穹窿山地生活体验“。
产品设想
在宏观尺度的设计上,以地脉地貌为线索,基于空间特质和可运营的线路串接做出整体安排。
首先,拓展线路形成景区骨架:以河床为旅游主线,中部为静态的森林乐园,南侧为动态的森林穿越线,机动车道贯穿中部,把各条线路连接起来。
交通组织图

其次,根据空间自然特质匹配功能主题,中部的石板河床与森林共同构成一个面向大众的“穹窿山水欢乐场“;内侧山谷空间精密,制造高端野奢体验;南侧沿悬崖行走远眺周边穹窿景观,主打小众休闲运动及森林健康体验;门区集中建设接待及商业配套设施。

功能布局图
之后,设置自然与人文两条主题线索,紧扣“神秘”、“欢乐”、“生态”等氛围的营造,引领景观场景的整体构建。
主题线索植入
在中观尺度,进一步演绎主题,成就不同的场景体验:
水上休闲区,以远古地质-浮游印记-海生游场-史兽出没细分穹窿地质与生物主题,并与之对应,分段植入“游船、拓展、踩水、戏水”功能业态。森林穿越区,以穹窿穿越、穹崖观古、穹林氧吧细分主题功能。
主题细分场景
在微观尺度上,以轻介入的艺术装置、不同质感的游步道设计、生态乡土的建筑质感、微改造的自然植被等等,回应并落地主题。
部分艺术装置: 始兽出没/悬崖浮影/漂浮水吧以及特色游步道——自然之路/天空之路/原石之路
同时,利用功能性的公共建筑实施点状突破,制造视觉高潮,彰显人文主题。比如作为野奢度假酒店公共接待用房的“穹隆书屋”,外部取自穹窿山体的造型,内部演绎地心生长的场景,并在建筑与原有水中岛屿之间利用高差建造生态泳池及泡池,以建筑和环境构成整体性的高质量景观空间。
穹窿书屋

结语

回归真实的旅游者视角,一次旅游的体验,绝不仅仅取决于旅游目的地自身的好坏,而是包括了沿途风景与人文的整体感受。从这个角度来讲,30年城市化带来的“千城一面”以及过于单一的价值观导向,让国内旅游的体验大打折扣,很多时候,我们旅游的热情在大而不当、高度管控的飞机场和高铁站,在缺乏文明感的高速上,就已经被大大消磨。所以,全域视角的旅游,有待于社会文脉的整体提高与设计审美能力的整体提升。
回归设计的本质,它真正的价值就在于对美好价值观的传递,由人文价值转换为旅游产品的核心价值。所以,做一个夸张的东西很容易,只要你不怕丑;做一个美的东西也容易,只要业主相信设计者的专业性;做一个具备当代人文思想价值的东西很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成长。

编辑整理  |  大地风景文旅集团

素材来源  |  大地风景文旅集团西南分公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