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哥介绍保荐人、基石、绿鞋、pre-ipo、回拨以及孖展

大家好,欢迎来到港股打新训练营,我是力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港股打新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明白了它们的含义,你在打新的时候就不会再两眼一抹黑了。

其中出镜率特别高的是这样一些专用名词,像什么保荐人、承销商、绿鞋机制、基石、超额认购倍数、顶头槌、孖展等等,好,力哥就来给你一个一个讲解。

先来说这个保荐人

新股上市,就需要有一家有保荐资格的机构作为它的保荐人,也就是必须找一个靠得住的介绍人,给它背书,相当于男女青年相亲的时候,都得找一个信任的红娘,来牵线搭桥。

保荐人需要辅导帮助公司完成上市相关的一些筹备工作,为这个上市公司保驾护航,让它能够顺利地完成上市融资。如果这个介绍人很牛逼,市场地位很高,口碑特别好,那么无形当中就增加了市场对于新股的信心,新股上市以后,受到追捧因而上涨的概率就会相应地更加高一点。反过来说,这个保荐人口碑很差,那新股上市后亏钱的概率可能也会更高一点。

我们在新股资料里面可以看到它的保荐人,有时候,一些股票他会同时有2-3家机构联合保荐。

除了保荐人之外,公司还需要一家或者说多家承销商,通常都是一些有资质的证券公司,来帮助它宣传发售新股。保荐人和承销商往往都是自家人,帮着辅助上市,再帮着去销售,两份钱顺带一起给挣了。

第三个是绿鞋机制,这个也挺有意思。

绿鞋机制的存在是为了防止新股上市以后,股价很快跌破发行价,那么所有人面子上都不好看嘛,为了增强投资人信心,就创设了这么一个机制。绿鞋这两个字,其实是一种通俗的叫法,它的本名叫做超额配售选择权,有点拗口,什么意思呢?

首先绿鞋是一项权利,你可以去行使它,你也可以不去行使它,行不行使都没关系。这个权利就是上市公司卖给它的承销商的,如果没有承销商想拥有这个权利,那么这个新股就没有绿鞋了。

假如承销商买了这个权利,也就是绿鞋,这个时候,承销商就拥有了上面所说这个“超额配售选择权”,在新股上市以后的30天内,如果行使了这个权利,那上市公司需要向承销商以发行价额外再增发一般不超过15%的股票,如果不行使这个权利的话呢,那也没关系,就等于啥事都没有。超过了30天以后,这个绿鞋机制自动失效。

好,我们来看,承销商如果拥有了这个绿鞋,他就会这样来操作。比如说,这次总共发行1000股新股,那绿鞋呢,可以额外再增发的15%的股票,也就是150股,那么实际发售的时候,虽然总共是1000股新股,但我实际上可以多接受一些投资者的认购,结果卖了1150股,拿了1150股的钱。但这多出来的150股,实际上,是我先问上市公司借的,那我以后得想办法还上。

等到股票上市后,就会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股价涨了,我行使绿鞋,上市公司以发行价增发给我150股,我拿去再还给上市公司,这时候,市面上真实流通的股票就由原本的1000股变成了1150股。对于承销商来说,虽然说我买卖都是发行价,没有赚到差价,但因为增发了150股,我实际上就能够多赚这15%增发股票的承销费用。

那假如说股票跌了呢,我就不行使绿鞋,直接用当初卖这150股所收到的钱,从股市里以低于发行价的更低的价格去买回这150股,再还给上市公司,不就行了吗?这么一来,虽然赚不到额外的承销费用,但是低买高卖,我还是赚到了差价。

对于承销商来说,你看,不管新股上市以后,股票是涨还是跌,理论上它都能够多赚一点钱吧。

说了半天,你可能会有点纳闷,说这都是承销商的事,和咱们有什么关系呀?

我告诉你,关系大了,假如新股上市之后,股价跌了,如果你是承销商,行使绿鞋还是不行使呢?上面说了,你当然这时候不行使更有利可图,所以,承销商就会在二级市场主动去买入这150股新股,相当于流通股票的15%,这可是一笔很大的量啊。

短时间内市场上突然出现了一个超级大买家,要买那么多股票,整天买买买,根据供求关系,股价就很可能因此上涨,那原本这个新股亏了20%,但是因为有绿鞋机制,承销商会非常给力地买买买,那很可能我的亏损就缩小到了10%、5%,甚至可能就不亏钱了。

假如新股上市以后股价大涨呢?那承销商行使绿鞋机制,再增发150股就行了。这部分新增的股票进入市场后就会被抛售出去,形成比较多的抛压、卖单,就会对涨势凶猛的股票降降温。

所以说,对我们打新投资者来说,有绿鞋的新股,无形当中,就多了一点安全垫,你出现亏损的概率,就会比没有绿鞋机制的来得更小。

第四个概念叫做基石

基石就是基石投资者的意思,一般是一些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公司或者是一些大土豪,他们比较看好这只股票,向准备上市的这家公司承诺购买一定数量的新股,比如10%或者20%的新股,我包干了,这些股票在他们手里一般上市3到6个月时间里面是不能够卖出去的。

因为这么大比例的新股在相当长时间内是不会卖的,意味着很大一部分卖盘的流动性被锁死了,如果买盘力量还是不变,就容易出现供不应求,股价上涨的情况。所以那些有基石投资者参与的新股,市场信心相对就会更足一点,也就是说,你跟着大佬有肉吃,赚钱概率会更高一点。

第五个是Pre-IPO投资者

这是公司在IPO公开募资上市之前,就已经提前投资这家公司的机构或者是个人投资者。它们因为进入的时间早,当时公司估值还比较低,所以往往自己手里的持股成本和发行价相比就会低很多。一旦公司上市成功,就会获利颇丰。

然而如果上市以后这些Pre-IPO投资者都集中抛售股票,快速套现,就很容易引发股价崩盘,那这个二级市场投资者不就都成了韭菜、接盘侠了,会损失惨重。交易所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通常就会设置一个禁售期,比如说上市3个月或者6个月不能卖出。一般来说呢,Pre-IPO的投资者的禁售期越长,我们打新赚钱的概率就会越高。

接下来就是这个叫“孖展”的概念,这个比较奇葩一点。

香港人讲话习惯用粤语直接音译一些英文单词,搞的我们听不懂粤语的人 ,这个听起来就一头雾水,孖展,这个孖是两个“子”,展就是展开的“展”。它其实意思就是英文margin的音译,margin这个单词在金融语境中,表示的就是保证金,像margin call的意思就是叫你追加保证金,也就是说它用上了金融杠杆。所以香港人用孖展这个词表示融资。

比如说,我想认购10手新股来提高我的中签率,但是呢,我手上资金不够,只能够打一手,那么我就可以用孖展认购,向券商借入9手的资金,连同我自己手里的1手钱,一共认购10手。

和孖展关系非常密切的另一个概念就是超额认购倍数

当一个新股非常火热的时候,引来了许多投资者,甚至使用孖展认购,融资了不少钱,就会使得新股出现超额认购的情况。比如说,原本只想要募集2个亿,结果,加上融资杠杆以后,最后有100个亿的资金认购,这个时候超额认购倍数就是50倍。

好,讲完了以上这些概念,正好我们来说一说港股的新股分配机制

比如说,像刚才说的,募集2个亿,结果来了100个亿,这蛋糕该怎么分呢?由于僧多粥少,这种超额认购倍数比较高的,往往一手中签率,也就是只打1手就能中签的概率就会明显下降了。

不过港股的摇号中签机制是比较倾向于小资金的,也就是尽可能优先保护中小散户的利益,尽量让只认购1手的人能够中到。

具体来说呢,它是这样安排的。

首先将新股分为两部分,比如说总共发行1万股,90%是国际配售,也就是说,9000股是供给那些机构投资者来认购的,和咱们散户没关系,剩下10%是公开发售,也就是剩下1000股留给个人投资者,也就是像咱们这些散户来认购。

并且这其中还有一个回拨机制。当散户认购的比较多,超过一定的数量,就从国际配售这90%里面,拿出一部分,分给散户。一般在新股招募的说明书里面,我们都可以看到相关规定,也就是说超额认购倍数达到多少倍以上,对应的你就要回拨多少比例给散户。

比如说超额认购倍数是正好50倍,那么按照这个新股的发行规定,就要从国际配售的股票里面回拨20%给到了散户,这样一来,再加上原本就给到散户的10%,一共是30%,那散户就能一起分3000股新股了。

接着呢,就是将散户按照认购资金的大小,分成甲组和乙组,一般认购资金超过500万港币的,分到乙组,也就是所谓的土豪大户组,而剩下的人就分到甲组,也就是普通小散组,甲乙两组是各分一半,各1500股。

甲组当中,尽量保证人人有份,认购的数量越多,中1签的概率的确是会再高一些,但是实际操作中,你会发现,认购1手和认购多手,中1签的概率并没有提高很多。所以用一个账户认购多手的中签率,就远远不如用多个账户分别认购1手来得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港股打新技巧。

而乙组里面,因为都是土豪嘛,人数相对比较少,虽然他们人少能够分这1500股,相对说能够多分到一些吧,但是因为他们动用的资金、认购的数量是非常非常多的。

假如有人认购的时候就是以公开发售的上限数量来认购新股的,也就是10%,1000股的一半,认购了500股,那这样的认购单就被叫做“顶头槌”

有一些新股,”顶头槌“就特别的多,那说明这个股票特别热门,有很多投资者是不惜下重金去认购的。这种受到市场强烈追捧的新股,那么上市之后上涨的概率你就可想而知了。

好了,弄清楚了这些概念,我们以后再听到有人谈论港股打新,你就能马上明白其中的含义了。对于从没接触过港股的小伙伴来说,今天力哥说的这些名词 ,你乍一听真够新鲜的,可能不是很好理解,没关系,多听几遍,你还是能明白的。

今天的晚课中,小贝就会来进一步给大家讲讲,什么样的新股,上涨的可能性比较高?其中就会提到上面这些名词,你可别到时候听得云里雾里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