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伦·科斯明斯基

126年过去了,震惊世人的“开膛手杰克”悬案,被英国商人宣布告破,但是,由于时间过去太久,证物的信源、证据的可靠性都让很多人怀疑。不过,即便如此,人们都对那条披肩上的DNA所指向的亚伦·科斯明斯基抱有极大兴趣。这位死于精神病院的男子,极有可能就是开膛手杰克。那么,他拥有怎样的人生呢?是什么,让他对无辜的女人痛下杀手,开膛剥肚?他又经历了什么,才会在逃脱法网后,死于精神病院呢?

童年遭性侵 报警却遭赶

童年时,科斯明斯基遭到性侵,可是警察却认为他在闹着玩儿,把他赶了出去。

1865年9月,在波兰的克沃达瓦小镇,一个小男孩降生在科斯明斯基家族。老科斯明斯基是一个裁缝,已经有了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这个最新来到世上的小生命,被他命名为亚伦·科斯明斯基。

由于克沃达瓦小镇当时尚属沙皇俄国,为了逃避沙俄的大屠杀和饥荒,老科斯明斯基便带着老婆和4个孩子搬到英国。尽管在波兰,他们的生活还算宽裕,但是到了消费水平很高的英国,他们就略显窘迫。

于是,老科斯明斯基便决定住在英国的白教堂,那里是伦敦东区的贫民区,他压根就没想到,自己的小儿子会在7年后,在这个地方大开杀戒。

可能是因为忙于逃难,家人谁都没有注意到有一件噩梦降临在亚伦身上,他遭到了邻居的性侵。

英国《大都市》网站援引警方资料称:“亚伦在童年时曾遭到性侵”,但是并没有说明性侵者是谁,因为亚伦“曾尝试报警,却被赶走称'你走不走,不走我就逼你走’”。这让亚伦非常难堪,从此再也没有向任何人提过这件事。

基因突变 开膛手雄性功能不足?

亚伦的基因和别人不太一样,其父系Y染色体单倍群T,这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单倍群。

除了不知道亚伦曾被恶魔侵犯,老科斯明斯基还有一件事也没料到,那就是他的小儿子基因有问题。不过,这也不能怪他,基因这种事儿,不做检测,谁都不知道。

根据美国网站PHP的消息,亚伦·科斯明斯基的基因和别人不太一样,其父系Y染色体单倍群T,这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单倍群,美国前总统杰斐逊、沙皇尼古拉二世也拥有这种罕见的单倍群。

得知亚伦是单倍群T,是从他姐姐后代的口腔中检测出来的。这次检测本来是要对比证物披肩上的DNA,却意外发现亚论家族后代是父系Y染色体单倍群T,父系单倍群会遗传给所有的孩子,这意味着阿伦和她分享同样的单倍群T。

单倍群T和普通人不一样的是,其线粒体代谢功能和精子活动能力与最普遍分布的单倍群H相比,分别降低了20%和27%。这种突变,是影响雄性生育能力的主要因素(对女人的影响不大)。

也就是说,亚伦生下来,雄性功能就较弱,这种缺陷实际上也对他以后变身开膛手埋下了伏笔。

厌恶女人 挥刀砍向亲姐姐

但是,并没有人注意到亚伦的雄性功能问题,只是渐渐地,人们发现,阿伦好像很讨厌女人,甚至到了仇视的地步。

警方的记录也显示,亚伦是一个极端仇视女人的人,尤其讨厌妓女。

按理说,很多人讨厌妓女是因为自己的母亲,或是家人曾经为了生活不得不卖身,而给他们的童年留下阴影。可是,亚伦的母亲却是一个贤妻良母,亚伦父亲在搬来英国没多久后就去世,是他母亲一个人支撑起整个家,养活4个孩子。

亚伦很尊敬他的母亲,他的两个姐姐也很宠爱他,所以,警方也没有参透为什么他讨厌女人。

后来,亚伦精神状态不稳时,总是会不停地用不堪入耳的话咒骂女人。这个时候,亚伦的姐姐就必须得躲起来,因为疯狂的阿伦,曾经数次一边喊着“烂女人,我杀了你”,一边拿刀冲向自己的姐姐。因此,姐姐们只好躲起来保命。

变成精神病 死时不足90斤

根据精神病院的病历纪录,阿伦的精神病起因竟是自慰。

阿伦讨厌女人,自然也不会有女人和他亲近。可是,随着阿伦年纪的增长,他也有必然的生理需求。那他怎么解决呢,他只能自慰。

可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阿伦自慰得非常不开心,估计这和他的单倍群T导致的雄性功能差有关。

而这直接导致了他精神不正常,从1985年,也就是他20岁时,他开始出现精神病征兆,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第一次试图杀死自己的姐姐。

1890年,阿伦被列为开膛手杰克的嫌疑人,被监管在自己哥哥的家中。被监管期间,他的精神失常越来越严重,终于在1890年7月被送进精神病院。后来,因为病情反复发作,转过两次院,1894年4月,被安置在另一家精神病院。

4年的时间过去了,阿伦不仅出现了幻听、幻视,还患上了严重的迫害妄想症。比如,他总觉得有人逼他吃垃圾,所以他不肯吃饭,更拒绝别人喂食,甚至也拒绝洗漱、洗澡,因为觉得水里有毒。“被逼吃垃圾”的幻觉,让阿伦变得瘦骨嶙峋。精神病的档案显示,1919年2月,阿伦的体重只剩下了96磅,也就是88斤,对于一个个头高大的犹太男子来说,这个体重完全就是皮包骨的状态。

一个月后,阿伦·科斯明斯基因感染炭疽,死在了精神病院。95年后,人们才知道,原来,这个死在精神病院的瘦小老头,极有可能是真正的开膛手杰克。但他到底是不是,谁都说不准,毕竟126年过去了,一切的证据在时间面前,都变得微不足道。

■文/本报记者郝丹铭■参考外媒/《每日邮报》、PHP、《赫芬顿邮报》、Bounty、Metro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