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图谱:望舌就能识病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更是看重舌苔的改变。透过舌象的观察来了解和认识疾病的本质和发展。接下来小编会给大家带来详细的舌诊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正常舌象

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生。

所谓“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

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进退(疾病严重程度)。

裂纹舌

图解:

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

裂纹舌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裂纹舌主病:

(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

(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

(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

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

穴位指导:列缺、照海

穴解:列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五行属金,金能生水,同时又是八脉交会穴,通任脉!照海为足少阴肾经经穴,肾主水,为一身阴阳之根本,内寄元阴元阳,同时又是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列缺属肺,五行属金,照海属肾,五行属水,金水相生,使津液源泉不决。两穴八法相配,经常按摩有宣肺利咽,滋阴润燥之功!

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气虚所致。现代研究认为舌上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的纵纹或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使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而融合,部分则萎缩断裂形成裂纹,在其下可见到有增厚的疤痕收缩现象。

《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认为平人之舌无纹,有纹为血衰,裂纹多少深浅,反映血衰之甚微。

——舌生横裂纹为素体阴亏,如冰片纹,多为老年阴虚。
——舌绛无苔或有横直纹而短小者,为阴虚液涸。
——舌见裂、断纹如人字,川字,属胃燥液枯而实热内逼。
——舌红见人字纹,乃邪初入心,或阴证误用凉药。
——舌红而裂,大渴引饮者为上消。
——红赤苔腻厚而裂纹,为脏腑实热。
——无苔无点而赤裂,为阴虚火炎。
——舌绛干燥裂纹,为邪热入肝或阴液大伤。
——但裂不光,为胃阴不足,痰热凝结。
——若舌绛而边尖破碎,又有血痕而痛,为阴液大亏,心火上炽。
——舌黄有虎斑纹者,为气血两播。
——舌红润而有黑纹,为厥阳之寒证。
——下后反见人字纹者,为肾气凌心。
——中有袭纹者,多属胃气中虚。
——淡白舌有发纹满布者,为脾虚湿侯,舌红露黑纹数条而苔滑者,为水乘火位之寒证。
——舌现蓝纹,在伤寒为胃气衰微,在杂病为寒积滞宫中。
——裂纹而出血,血液灼枯,舌尖出血,为心经邪热塑盛。

由于裂纹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较少见,具体可参考各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胖大舌

图解:

舌体虚浮胖大,或边有齿痕,色淡而嫩的称胖大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

胖大舌亦有古籍将其与肿胀舌合论。实则,大舌是由脾之阳气虚衰,或兼寒湿而致舌体胖大,虚浮,嫩软色淡,常也有痕,属虚,当与肿胀舌区别而论。

胖大舌主病:

(1)脾虚,证见舌体胖大而嫩,色淡。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面白形寒,少气懒言,倦怠食少,腹满便溏,脉虚缓或迟弱。多由于水饮痰湿阻滞,水湿潴留舌体致舌体胖大。

若谈白胖嫩,舌面水滑,属脾肾阳虚,气不化津,水湿上泛所致,治宜健脾益气,方宜理中汤,补中益气汤类。

临床多见于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等病人的舌象。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2)肾虚水泛,证见舌大胖嫩,色淡,边有齿痕,腰以下肿甚,小便少,形寒神疲,四肢厥冷,面色晦暗或晃白,脉沉迟或沉细,治直温阳利水,用金匮肾气丸、真武扬之类。

另外若见舌淡红而胖大,伴黄腻苔,多是脾胃湿热与痰浊相搏,湿热痰饮上溢所致。治宜化湿逐痰,宜茵陈、木通、滑石、石膏、栀子以清热利湿。临床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病人的舌象。

穴位指导:主穴:阴陵泉、水分

穴解:阴陵泉为脾经的合穴,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则水湿停滞于机体则出现水肿,肢体困重舌体胖等表现。水分为小肠泌別清浊的分水岭!故两穴相配健脾强胃,利水化湿之力甚强。

偏于脾虚:加足三里

偏于肾虚:复溜

常用的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补腰健肾膏、肾炎温阳片、肾炎消肿片等。

齿痕舌

图解:

齿痕舌: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即为齿痕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

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虚证。若舌质淡白而湿润,所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古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因痕,故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

齿痕舌主病:

——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

——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

——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

可分成气虚与阳虚丙型:

(1)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淡,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力。治则:补中益气。

(2)阳虚型:主怔:舌质淡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面色苍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塘,或见浮肿,脉沉微。治则:辛温补阳。

穴位指导:阴陵泉、水分

脾阳虚:加足三里(灸)

肾阳虚:加复溜

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薄白苔

图解:

薄白苔铺于舌面,颗粒均匀。干润适中。

主病及相关研究:

薄白苔,舌色淡红清润,为正常情况下最常见之舌苔,当为“胃中生气所现”。薄白苔的形成,主要由于口腔咀嚼、吞咽与唾液.饮食的综合作用,使舌粘膜丝状乳头间的物质与角化上皮不断被清除脱落,使舌苔仅有薄白一层。

薄白苔形成:

但当风寒、风湿、寒湿等六淫之邪(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病尚在表(表浅或初期),还未里传(加重或发展),且病邪(病情)较轻,脏腑之气(内脏功能)未伤时,舌苔多见薄白苔。故有“薄白苔主表”之说。

《辨舌指南》中说:“凡舌苔白润而薄,邪在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可汗(发汗法)如麻黄羌活之类。”

常见的舌苔薄白而润滑,舌质正常,多属外感风寒症,若伴有恶寒发热,肢体酸痛,头项强痛。无汗或少汗,脉浮紧,则可用散风寒解表的麻黄汤加减。若舌质红,苔薄白而润,属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化热,可用银翘散加减。

穴位指导:曲池、合谷

穴解:曲池、合谷均属手阳明大肠经,肺与大肠相表里,薄白苔主病邪在表,病位在肺卫。曲池合谷可祛风通络、发汗解表!

偏于风寒:列缺、肺俞

偏于风热:鱼际、二间

常用的中成药有:感冒清热冲剂、通宣理肺口服液等。

薄白干苔

图解:

薄白干苔:白苔薄铺舌面,津液较少而苔偏干燥。

主病及相关研究:

薄白干苔由于肺脏津气两伤,气虚则无以化津,津少则无以润舌.苔势因失濡养而干燥。

薄白苔主病:

多为风温入肺,邪气伤肺,或为阳虚不能化津上润,肺之气津两伤。前者当清润化燥,可用银翘散加养阴清热生津之法。而后者当益气生津,宜宣肺益气汤.升阳益气之法。上述薄白干苔如伴有感冒、咳嗽、白泡末痰等症状可参考用药。

穴位指导:合谷、列缺

穴解:合谷为大肠经原穴,用补发有发汗解表之功,列缺为肺经络穴,沟通表里两经,可使肺气宣降,使风热之邪传导于大肠而排除。两穴又是原络配穴法,两穴共用可发汗解表、宣肺利咽,生津润燥。

常用的中成药有:

清热养阴类: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冲剂、银黄口服液、芎菊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养阴清肺丸、养阴清肺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

宣肺益气类:通宣理肺丸、通宣理肺口服液、急支糖浆、止咳橘红口服液。

厚白腻苔

图解:

厚白腻苔:舌象为苔色白而厚,颗粒坚紧或疏松,可布满全舌,亦可边尖较薄,中、根部较厚。

主病及相关研究:

厚白腻苔多由中焦脾胃的阳气不振,以致饮食停滞,或为湿浊痰积之候。《辨舌指南》:“舌苔白腻,胸隔闷痛,心烦干呕。时欲饮水,水入则吐,此热因饮郁,宜辛淡化饮。”

厚白腻苔主病:

主湿、主痰、主寒。由外感寒湿之舌苔白腻,为感受寒湿之邪。寒则令色白,湿则主腻苔。因寒湿在表,故舌苦可呈薄白而腻,治当温散寒湿,方选羌活胜湿汤。

由湿阻膜原之舌苔白腻,为感受湿热病毒所致,亦可因湿浊内蕴又复感外邪引发。湿热由表入里,蕴伏于膜原之间。阳气被郁,湿浊上泛而见白厚腻而干之舌苔,或白如积粉。

治宣化湿辟浊兼清热,方用达原饮。由寒饮内停之舌苔白腻,为脾阳不振,水饮内停所致舌苔白而厚腻,或水滑。治宜温阳醒脾行水,方用温脾场。

值得往意的是,热因饮郁,水饮湿浊之邪盛于外而上溢于舌,使舌苔白而厚腻,并不现黄苔。然毕竟中郁有热邪,故可见心烦干呕,时欲饮水,当辨这种病变不同于湿热郁蒸之现黄苔。

临床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衰等重症病人的舌象。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也可按证试用部分中成药。

穴位指导:阴陵泉、丰隆

穴解:阴陵泉脾经合穴,而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可健脾祛湿,开通水道。脾胃属土,肺属金,土能生津,健脾土的同时可以生肺金,即能决生痰之源,又可杜贮痰之器,一穴两用!丰隆为胃经络穴,联络脾经,为化痰之专穴!

白苔燥裂舌

图解:

白苔燥裂舌象为苔色白,可薄可厚,颗粒粗糙而疏松,干燥且质硬,望之如砂石,扪之糙手,即为白糙苔,若颗粒较细,质地板硬,巳布有纵横裂纹,称白苔燥裂。

主病及相关研究:

白苔和燥裂两者亦可同现于舌面,故统称白苔燥裂。总因内热暴起,津液暴伤所致。多见于急性温热病,燥热暴起,津液暴伤,真阴将竭,而苔色尚未及转黄之时,若苔虽白裂,却不甚干,常见于暑温,暑热伤气,内夹湿浊。

《舌鉴辨正》:“白苔燥裂舌,乃因误服温补,灼伤真阴,无黄黑色者,真阴将枯竭舌,舌上无津,苔已干燥,故不能变显他色。”

白苔燥裂主病:

主暴热伤津。治宜生津泻热。主暑热伤气,内夹湿浊,治宜清暑益气。临床多见于外感热病和急性传染性疾病人的舌象常用的中成药有:紫雪散、羚翘解毒丸、板蓝根冲剂等。

穴位指导:商阳、少商(出血)、太溪

穴解:二商均为井穴,通过放血可清泻阳明高热以护阴液,太溪为肾经原穴,肾为先天之本,主封藏,内寄元阴元阳,刺激此穴可滋补肾阴,使其中灌脾土,上济心火,盖水旺自能克火!

黄腻苔

图解:

黄腻苔:舌象为苔色黄而粘腻,颗粒紧密胶粘,加黄色粉末调涂舌面。

主病及相关研究:

黄腻苔由邪热与痰涎湿浊交结而形成。苔黄为热,苔腻为湿,为痰,为食滞。

黄腻苔主病:

主湿热积滞,痰饮化热或食滞化热等证。亦主外感暑热,湿温等证。治宣清热,化湿,祛痰。另外,辨黄腻苔。尚应注意结合舌质合参。

穴位指导:内庭、阴陵泉

穴解:内庭足阳明经荥穴,清泻阳明里热、又食积。阴陵泉健脾祛湿之主穴!两穴合用共凑清热利湿之功!

黄燥苔

图解:

黄燥苔舌象为苔色黄干而少津(津液),属邪热伤津之病变。

主病及相关研究:

黄燥苔:成因有数种。

(1)苔薄黄而干,为病初外邪化热入里,邪热伤津。

(2)苔黄而干燥,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3)舌苔干色黄,满舌厚积,为实热里证。

(4)若苔色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为表邪已解邪气内传.结聚脏腑。

(5)若病后期苔由厚而薄,色由深而浅,干而少津,则为邪热虽退,津犹未生之候。

黄燥苔主病:

邪热传里,治直泻热清里。气分热盛津伤,宜辛寒清气,泄热保津。实热里证,邪热结脏腑。宜苦寒攻下以泄热救阴。热退津伤,治宜甘寒生津。因黄燥苔多合并有复杂的主病,所以用药也要根据病情来定。常用的清热去火药中成药有:清热解毒丸、新清宁片、紫雪散、安宫牛黄丸等。

穴位指导:支沟、商阳(出血)、照海

穴解:支沟,通腑泻热,可泻三焦之阳热,使之从大便排出!配商阳泻热之力更强。更配照海滋阴润燥,共凑通腑泻热、养阴生津之功!

黄苔

图解:

黄苔是常见的病理舌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黄苔。

主病及相关研究:

黄苔正常人中所见的苔主要为薄黄苔,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黄苔颜色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多分布于舌根及正中间部分,亦可满布全舌。同时,如前所述,黄苔也可与其他苔色如白苔兼见,而各种黄苔中又有厚薄、润燥、腐腻不同。

黄苔主病:

主脾胃病、主里证、主热证。《百鉴辨正·黄苔总论》认为黄苔,表里实热症有之,表里虚寒证则无。邪热熏灼令苔现黄色,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外感病舌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而化热,在伤寒则属阳明,在温病则属气分。

而表证、虚寒证亦可见黄苔:若薄白带淡黄苔,为风热表证或风寒在表化热,若淡黄厚苔,为胸腔湿热,气滞不宣。若舌谈胖嫩,苔黄滑润,为阳虚水混下化。因此说,黄苔主里是基本的,但不足绝对的。

黄苔形成机制的现代研究:

(1)黄苔形成与体温升高有关;

(2)黄苔与炎症感染有关;

(3)黄苔与消化道功能紊乱有关;

(4)黄苔与古苔微生物有关。

总之,研究者们认为,黄苔与感染炎症及发热而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关系最大,由干舌局部丝状乳头的增殖,口腔唾液腺体分泌减少.加上局部着色作用,舌的局灶性炎症渗出,以及产色微生物作用,共同形成黄苔。

薄黄苔

图解:

舌上苔呈黄色,薄黄苔薄白中带有浅黄苔,色淡黄。

主病及相关研究:

薄黄苔: 黄苔是常见的病理舌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黄苔。

常见的黄苔主要为薄黄苔,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薄黄苔多由白苔转来,示病变已由寒化热.由表入里(病情加重或病期延长)。

《伤寒论本旨》中说:“凡现黄苔浮薄色谈者,其热在肺,尚未入胃。”其中,言肺,指肺气所主之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即病犹在表(表浅)。言胃,指里(深层)证。

穴位指导:曲池、合谷(泻法)

灰苔

图解:

灰苔:舌上苔色呈现灰中带黑者,称“舌苔灰黑”。

主病及相关研究:

灰苔严格说,舌苔灰与舌苔黑之色泽、主病不尽相同。然苔色渐黑即为灰。苔色深灰则为黑,苔灰主病略轻,苔黑主病较重,随病情发展与转归,两者又密切相关。

灰苔常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或与黄苔同时并见。《辨舌指南·辨舌之颜色》:“灰色苔者,即黑苔之轻也。加以青黄和入黑中,则为灰色也,当与黑苔同治。”一般主里证,但尚有寒热之分。

《伤寒指掌,察舌辨症法》:“舌苔灰黑而滑者,此寒水侮土.太阴中寒证也。宜理中汤主之。如杂症而现黑滑苔者,必是湿饮伤脾,宜温中和脾逐饮治之。”

可见灰苔湿润,多为痰饮内停,寒湿内阻。若苔灰而干,多属热炽伤津,见于外感热病.或为阴虚火旺,见于内伤杂病。邪热传里,时疫,郁积,蓄血等,均可见灰苔。

灰苔主病:

灰苔干燥,主阳明腑实,阴液已伤,若腑实证在,治直苦寒攻下。若无腑实证候,脉细数,治宜苦寒救液。若灰苔粘腻,主痰湿内阻,温病兼挟痰湿之证,或伴其他险恶证候,还当细辨。

治宜温中燥湿,芳香清化。灰苔滑润,兼吐利脉细,主阳虚有寒之阴证,治宜温阳祛寒,如四逆,理中等。另外灰苔主病有寒、热、淡湿之不同,临床还需结合舌质、舌面润燥及其它证候审察辨证。

此苔病情复杂,常常是病情变化的转折点,具体需结合临床辩证而配穴!

焦黄苔

图解焦黄苔:

舌象为苔色老黄而焦,或厚而色深黄,黄褐色,尤以中心或舌根部为甚。

主病及相关研究:

焦黄苔为胃家实热内结之象。《国医舌诊学》“黄而干者,胃液伤也。老黄焦裂者.热甚也。老黄甚而黑者、火极似水也,宜急治。黄而燥刺,中黑通尖。或利臭水者,肠胃腐败也。”

若细分舌质辨,则分淡白舌,根焦黄苔,为舌体较大,舌质谈白,舌尖致舌根满布黄苔夹白,舌根部干而少津,呈焦黄色。

黄苔乃胃热炽盛之象,多由病邪入里化热而发。亦或热邪直入阳明,温邪进入气分,根部焦黄乃胃、肾阴液大伤。

焦黄苔主病:

阳明腑实证,脏腑三焦实热,或温热病后期,胃肾阴亏,及多种发热症及感染性疾病,治宜苦寒泻下,清热生津。又绛舌,焦黄苔,舌质红绛,两侧绛而发紫,舌根部焦黄色苔,燥而少津,为外感邪气,化火入里,灼伤营血,津液耗损,胃肠实热,肾阴亏损,从而使阴津不足。

邪热与糟粕结于胃腑,津液日枯,令舌质由红到绛,令苔色由黄转焦而无津。主病:温热病邪入营血,或兼阳明燥实证,各种感染性疾病,各种长期发热不退。

治宜清热通里,凉血解毒。由于焦黄苔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穴位指导:支沟、内庭、照海

淡白光莹舌

图解:

舌色淡白,舌面苔全部脱光,颗粒全无,平滑如镜,舌质似新剥皮之鸡肉。

主病及相关研究:

淡白光莹舌由于脾胃损伤,气血两虚,久久不能恢复,造成营养不良,舌质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使舌苔逐渐脱落,又无新苔续生,使全舌淡白而光莹。另外当辨淡白光莹舌与纯熟白舌和淡白透明苔舌之区别。

《伤寒舌鉴·白苔舌总论》:“舌见白苔如熟之色,厚厚裹舌者,”可见亦有白苔厚积之象,为阳微不能蒸化水谷,致气血双亏。有淡白透明首舌,为全舌明净,被覆一层极薄的透明苔,好似浮胖,淡白湿亮。

《舌鉴辨证》:“淡白透明舌,不论老幼,见此者即是虚寒,宜补中益气汤加姜、桂。”即认为此舌由于中阳不振,水湿之气反而上显,出现骤视无苔的透明薄苔,当温补脾肾之阳。当予鉴别。

在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和水肿的病人多见此舌。治宜养胃健脾,补气生血。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归脾丸、人参健脾丸、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丸等。

穴位指导:关元、足三里(均用灸法)

穴解:关元,任脉穴,小肠之募穴,为小肠泌別清浊,吸收营养之处。道家称之为丹田之处,内寄一身之元气!足三里,胃之合穴,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泉!两穴合用。先后天互滋互养,共凑气血双补之功!

淡白湿润舌

图解:

淡白湿润舌:舌色淡白,舌上润,或湿润多津。

主病及相关研究:

前者淡白舌为气血两虚,其舌体大小正常或略小,气虚则不能生血,或血虚而后又气虚,最终气血两虚。不能上荣舌面,多由于疾病久延,失血过多所致,治宜气血双补,以十全大补汤之类,缓缓图功。

后者湿润舌为脾虚寒湿淡白舌,其舌体胖嫩,舌边有齿印,多因脾阳亏损,脾虚化源匮之,脏腑经络无以滋荣,则舌淡白无华,脾虚无以制水,水湿失于运化,浸润于舌,则舌体湿润胖嫩。治宜温脾助阳,祛寒逐湿。

临床多见于虚证、妇科大失血后气血两虚证病人的舌象。常用的补气养血类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苁蓉补肾丸、全鹿丸、乌鸡白凤丸、人参养荣丸、安坤赞育丸等。

穴位:关元、足三里,有齿痕加阴陵泉

鲜红裂纹舌

图解:

舌色鲜红,舌中有裂纹,如人字形等状。

主病及相关研究:

鲜红裂纹舌属心火播灼,热毒熏蒸。若舌色深红,苔白而分布不均或无苔,舌面有很多裂纹如刀切状深沟,多见阴虚火旺,不济火,或真阴耗竭。

若舌中碎裂,属血枯液涸。如裂纹呈“人”、“川”字,或如直槽者,为热盛伤津,胃液灼伤,或肾水攻心所致。

鲜红裂纹舌主病:

阴虚发热,邪入营血,胃阴不足,痰热凝结。治宜清心泻热,滋阴养液。临床多见于发热、脱水致电解质紊乱,糖尿病,慢性肠炎,肝硬变等病人的舌象。

由于鲜红裂纹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穴位:内庭、照海

鲜红舌白点

图解:

舌色鲜红,舌面有散在白色小点,鼓起于舌面,为热毒炽盛,舌将糜烂之兆。或散在白点,凹陷而低于舌面。

主病及相关研究:

鲜红舌白点是由于脾胃气虚,不堪热毒攻冲之象。

鲜红舌白点主病:

热鼓炽盛,脾胃气虚而热毒攻冲。治宜清热败毒,养胃清热。临床多见于心血管疾病心悸、浮肿等病人的舌象。鲜红舌白点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鲜红干燥舌

图解:

鲜红干燥舌:舌色鲜红或深红,舌面干而少津。

主病及相关研究:

《舌鉴辨证》:“红嫩无津舌,全舌鲜红,柔嫩而无津液,望之似润而实燥涸者,乃阴虚火旺也。”

在外感病中,热邪入里,营阴受损,津液被劫可见此种舌象。或为内伤病中,素体阴亏,久病气血俱虚,津液不布,虚上上浮,失其清润而成。若仅在舌尖部鲜红而干,其余为淡红色,则是心火独旺之征候。

鲜红干燥舌主病:

——主热邪入里,营热津伤。治宜清营养阴。

——主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

——主心火独旺,治宜泻心火导热下行。

总之凡因暴泻、消渴而致气阴俱伤,如脱水,电解质紊乱之鲜红干燥舌,均可立清热生津,滋阴降火之法。

由于鲜红干燥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穴位指导:中冲(出血)、太溪

穴解:中冲为手厥阴之井穴,中冲放血可泻心开窍、清热醒神,配太溪肾之源,使水火相济,两穴共凑滋阴降火之功!

声明:以上诸穴、诸方,仅供参考学习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针、试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