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洪武官窑青花瓷器特征与鉴定

洪武(1368年~1398)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洪武朝在南京建都后不久,便在景德镇珠山设立的御窑厂,成为明代景德镇最早的官窑,从南京和江西等地区出土的大量民窑实物标本来看,洪武朝的青花花瓷制作都带有元代遗风。器型以墩式碗或折腰盘、折腰碗为多,大都沿袭元未旧制;青花色泽偏灰,胎体厚重;图案装饰线条粗疏豪放,改变了元代层次多,花纹满的风格,趋向多留白;扁菊花纹使用较多,葫芦叶的绘画却不如元代规矩。

明洪武青花缠枝菊纹菱口盏托, 直径19.4厘米

洪武青花瓷器特征:

——器型——

洪武青花瓷器在造型上多少继承了元代枢府瓷古朴敦厚的风格,一般为大件器物,有罐、大盘、棱口盘、碗、玉壶春瓶、执壶、盏托等。尤其是民窑器,如撇口盘、碗类,中部以下胎体逐渐厚重,有的与元瓷一样,或者折腰,或者器心留有叠烧的垫饼痕迹。官窑器则有所创新,着意于摆脱元瓷厚重的风格,为秀美飘逸的永乐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胎釉——

洪武青花瓷的胎体比较厚重,但比元代同类产品薄,呈现白色或者灰白色。因为瓷土淘洗的粗细不同,胎质也有粗有细。官窑器因为工艺精细,一般瓷化程度较高,因而胎体致密细白。民窑器则大多数胎体略含杂质,呈浅灰白色。釉层肥厚光润,呈青白色,也有的民窑器因为胎体稍粗而呈青灰或灰白色。玉壶春瓶、执壶和大碗的底足多刷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色或青色。其他器物多是砂底,刷上洪武特有的赭红色浆,可见刷浆痕迹。青花色泽偏于暗灰,不如元青花那么浓翠,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战争环境中断了进口青料的来源,而采用含铁量低、含锰量高的国产青料造成的。

——图案纹饰——

洪武青花的纹饰多简练流畅,豪放生动,以各种折枝、缠枝花卉纹为主,菊纹比较多见,多绘成扁椭圆形,非常具有时代特征;折枝或者缠枝莲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元代的缠枝莲纹多为葫芦状;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则明显缩小,昔日的硕叶纹饰不复再现。图案的布局渐趋疏朗,开始改变元代装饰多层次、满花纹的风格。云龙纹的龙纹形象不如元代凶猛,出现五爪龙,但仍以四爪、三爪多见;云纹呈品字形排列。民窑青花绘画简练豪放,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划”。绘画题材广泛,如蕉叶、松、竹、梅、兰、水藻、卷云、八宝、人物、动物等。官窑器的画凤多精细清秀,民窑器的则更加自然写实。

造型浑厚,气势磅礴。胎质白中微泛灰,釉面莹润,圈足微外敝。主题纹饰为缠枝莲纹,花瓣繁密有致,豪放生动,构图饱满。

——胎足结构——

洪武朝瓷器碗底中心有的有乳状突起,这是元代器足的遗风。这种处理方法,是当时处于主流地位的工艺,具有明显的时代标志。这是也有各种形式、种类繁多的圈足,常见的有圆涡形厚底足、高足、内壁斜削外倾斜式圈足等。此外,民窑青花碗,底面无釉,圈足深高,有的挖足过肩,残留刮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和元代器物相同,洪武朝的瓷器一般为砂底,露胎处有的有火石红。后仿胎足的火石红斑,是人为点染而成,收藏时如仔细观察,不难看出破绽。

青花缠枝花卉纹菱口盏托

明洪武直径19.6厘米

内壁为缠枝莲与牡丹纹,青花双圈内为缠枝牡丹,盘心为一折枝莲花枝纹。莲辫细长而尖,勾线填色,一边留有空白;牡丹花瓣层次饱满边缘为多曲弧线,叶片开叉较多。

青花缠枝牡丹纹碗

明洪武 高9.8厘米,直径20.5厘米

洪武官窑青花传世品不多,多为日常用具。此碗造型浑圆饱满,气势雄伟。胎质灰白,釉层肥厚,圈足较大。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布局疏朗,画法工整有余而变化不多;做为辅助纹饰的回纹,不同于元代的同向组合,而是正反两个一组,装饰在碗口沿和底足。

洪武青花瓷器鉴定要点:

器型:虽然比较敦厚,但已经逐渐摆脱了元瓷厚重粗笨的风格,露出了端庄舒展的风格,现代仿品则显得僵硬呆板。另外,现代仿品的器型不是过小就是过大,和真品相差很大。

胎体:官窑器物胎体坚实,民窑胎体断面呈泥土黄,大多数都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现代仿品胎色偏白,因用机械工艺淘炼胎土,瓷化程度比真品更高,胎土比真品更坚密。

釉面:釉面多为青白色,有的出现细碎无色的开片纹,釉质较厚,玻璃化程度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施釉的圈足底面,有釉底与器身不一致现象。现代仿品或比真品颜色深、釉面呈灰白色,或比真品颜色浅、釉面偏白。

纹饰:官窑纹饰精细秀丽,层次丰富,主要有折枝牡丹纹、扁菊纹、龙纹等;民窑纹饰简洁豪放,多描摹自然写实。现代仿品纹饰呆板,画工远不及真品自然生动。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收藏界的立场,也不代表收藏界的价值判断。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见谅!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