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一画 | 国之瑰宝——徐悲鸿《奴隶与狮》
近期,香港佳士得宣布将在5月举行的2021年春拍推出中国现代艺术巨匠徐悲鸿的国之瑰宝油画——《奴隶与狮》,这是香港佳士得继苏轼《木石图》、常玉《五裸女》等世界纪录后,再度推出亚洲艺术史诗级杰作。该作将以3.5亿-4.5亿港元上拍,成为史上估价最高的亚洲艺术品。
徐悲鸿(1895-1953)
《奴隶与狮》
油彩 画布 123.3 x 152.8cm 1924年作
款识:悲鸿 甲子初秋 (左下)
估价:3.5亿-4.5亿港元,约合2.9亿-3.7亿人民币
《奴隶与狮》是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绘画巨匠徐悲鸿的主题性创作绘画的开山之作,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被视为里程碑作品。而为了彰显该作的深远意义与重大价值,佳士得也将在5月24日的“20/21世纪艺术晚间拍卖”后,以独件作品专场呈现这件史诗巨作。
《奴隶与狮》局部
《奴隶与狮》创作于1924年,当时徐悲鸿29岁已在西欧留学五载,正值徐悲鸿油画创作成熟时期,《奴隶与狮》也是目前所见徐悲鸿最早的主题性油画创作。在徐悲鸿一生的创作中,油画所占比例甚少,而《奴隶与狮》作为徐悲鸿早期的油画作品之一,正因为他一生的油画作品太少,使得他的油画变得足够珍贵。所以《奴隶与狮》不仅标志着徐悲鸿艺术生涯的第一个创作高峰,也亦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里程碑。同时《奴隶与狮》中的中西结合的气息给这幅画带来不一般的艺术魅力,这也是这幅画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在2006年《奴隶与狮》以5388万港币的价格拍卖出去,为中国油画的价值刷出了新的高度,为我国油画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奴隶与狮》是高1.23米、宽1.53米的大幅油画,它凝聚了当时这位年轻画家的全部心血,它体现了徐悲鸿在留学时期对油画语言(包括笔触、明暗、构图、透视、色彩、造型等)的综合性把握,反映了他早期对油画风格的选择和取舍,展现了他表现矛盾冲突的场面,刻画人物、动物内心世界的高超技艺。
《奴隶与狮》局部
作品色调暗沉,画面清晰,有着浓重的北欧油画风格,并包含了西方绘画的艺术技巧,透着浓重的西式风味,但又被徐悲鸿融入了大量的中国绘画元素,如审美观念,审美意境和情感。因此,《奴隶与狮》可谓是中西完美结合的艺术作品,是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期间的精华作品之一。《奴隶与狮》不仅在我国油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艺术家解析徐悲鸿绘画风格以及中西艺术文化的异同也有着重要意义。
《奴隶与狮》局部中流血的狮爪
奴隶与狮的故事来自古罗马传说与《伊索寓言》,讲述了不堪虐待而逃跑的奴隶,被主人捉住后押送到罗马,准备喂给马戏团的狮子。就在他被扔进狮笼,眼看就要丧生的时候,却不期然地被狮子认了出来。原来在几年前的非洲,奴隶曾为它取出过爪子上扎的一根刺。狮子知恩图报,没有伤害他。这个前所未见的场面甚至感动了残暴的奴隶主,奴隶的死刑得以赦免,并获得了自由。
图为18世纪《奴隶与狮》版画,传统西方绘画对《奴隶与狮》故事的描绘,多集中在奴隶给狮子拔刺的瞬间,但徐悲鸿打破了这一惯例
从画的整体表象而言,徐悲鸿之所以选择伊索寓言的题材,主要隐含了徐悲鸿内心对'狮'的喜爱。徐悲鸿在极力地寻找着东方绘画的表现形式,希望将东方绘画进行创新和发展,因而,他并未按照西方画家所体现强烈的冲突感来构建画面,而是融入了大量中国元素,体现的是整个故事的完整性结构,表现的是一种混合性的复杂类叙事图式从徐悲鸿创作的理念上分析。他的许多人物和历史画都并非专注于用图来叙事的,他更加侧重的是情感和内涵的表达。而《奴隶与狮》这一幅油画中,徐悲鸿更深层次地将图式的组合进行了论述,将原题材中所体现的道德伦理进行了深化,并达到了西方理念未达到的道德高度在增强画面情感张力的同时,徐悲鸿利用具有深意的图像组合将肤浅,空洞而枯燥的伦理说教深刻地展现了出来。在原有基础上,将'知恩图报''感恩戴德' '因果循环'等寓意深化,形象而具有深意奴隶与狮这幅油画不仅在伦理的体现上具有更高的层次,更是将内涵提升到了 '悲天悯人'的博爱情怀上,这正体现了徐悲鸿艺术作品中的精髓文化。
《奴隶与狮》1924年 素描 47.5x63cm。北京徐悲鸿美术馆藏
徐悲鸿在进行《奴隶与狮》这幅油画的构思过程中,也几度更换手稿。而事实上,徐悲鸿的每一幅作品都会经历大量的选题和初稿设计,并不断地修图和完善,这也成为徐悲鸿绘画的习惯和规律。从这些创作资料中也可以对徐悲鸿创作心理进行进一步研究,《奴隶与狮》 的创作稿和素描稿来看,将这些创作稿与成品相比较,能发现徐悲鸿在最初的创作理念上更趋向于奴隶和狮子相遇时的场景。因为在他的众多创作稿中,我们会发现有幅描绘的是奴隶惊恐万分的表情和欲逃的动作状态,虽然在定稿中的奴隶依旧存在着某种恐惧的表情,但是他意欲逃跑的姿势已经被消减,这种变化在另一程度上体现了人与猛兽之间产生的微妙的感情变化,使画面得到了情感上的升华和渲染。因而在最终的成稿中,徐悲鸿体现出的创作理念已经不是局限在故事本身的伦理上,而情感的变化体现了更深层次的人与兽之间的和谐与情意的表达。
佳士得香港2021年春拍·北京预展亮相徐悲鸿《奴隶与狮》
《奴隶与狮》是徐悲鸿一生中艺术风格转变和发展的重要起点,虽然这幅画是徐悲鸿早期的油画作品之一,但是从这幅画的质量和画面的表现形式来看,它已经将徐悲鸿的纯熟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徐悲鸿创作的巅峰闪现出新的光芒与此画同期的作品中,他也在进行着将西方绘画的各种题材和写实语言用中国的意境和情感内涵来表达,将中西绘画文化进行无数次的分解和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徐氏'油画风格。《奴隶与狮》完美的构造和艺术底蕴成为徐悲鸿名垂中国现代画里程碑上的闪光点,体现了他对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东方独特表达的阐释,因此《奴隶与狮》这幅画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徐悲鸿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
徐悲鸿(1895年—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