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自产自销交易趋势——终被取代的历史业态

农贸市场自产自销交易是时下不可缺少的业态,它广受欢迎,而自产自销的历史形态和今天、未来的面貌,究竟有什么不同,需要从商品流通这一大话题切入。

商品流通是任何国家、城市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现象,也几乎与其经济发达程度呈现一定正比例关系。商品流通的主体是买方和卖方,即人与人,买卖双方产生交易的契机即是人与人不同的需求,带来人们更广、更频繁需求的因素之一是人口流动。

(图片来自网络)

尤其对于卖方而言,其主观或客观的流动行为,让其更全面地掌握到商品的地域差异、价格差异,从中发掘需求、赚取差价。经济效益支撑着交易的动力,商品作为衔接买卖双方的纽带,在人类经济、文明发展中起到了伟大的意义与作用。

在全国各地农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鲜明特点,即随着商品流通的逐渐发达,交易业态也日趋成熟。从散乱且鱼龙混杂的赶集形式,后发展到有大棚挡风避雨的集贸市场,再到今天的专业农产品交易市场,甚至已经出现的一级农贸批发市场、二级农贸批发市场、农贸零售市场、社区级农贸门店等的明晰分类。这个发展过程标志着农贸市场的形态已经渐渐成熟,它归功于商品流通的便利,而商品流通的发达程度,取决于人口流动

(图片来自网络)

回到农贸市场的自产自销业态,如字面含义,自产自销就是农户把自己种植或养殖的农产品、禽畜产品拿到农贸市场内进行销售,其特点也很明显:价格低、数量小、来源可靠。其中价格低和来源可靠正是自产自销业态受到消费者欢迎的原因。

今天的大部分农贸市场内,自产自销虽居一席之地,但其占比较为有限,往往不超过5-10%,且经营品种基本锁定为蔬菜。佰映农贸市场设计通过调研和查阅资料回溯过往,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内,自产自销业态占比极高,一度达到80-100%,经营品种不但包含蔬菜,更是有肉类、鱼类等一系列较为齐全的完整业态。这一发展趋势从商品交易的需求方面分析,正好印证了专业化市场发展道路的品牌化、批量化、连锁交易链趋势。下表为某农贸市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业态发展剧变:

( 表格引用自《城市农贸市场人口流动的经济效益》 )

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农贸市场中,流动经营户和固定经营户的比例,逐年飞速上涨,总和由1980年的20%上涨至1983年的75%。而自产自销在1980年占据了80%比例,整个农贸市场八成都是由自产自销商户构成,然而在1983年降至了20%。

如今高速、高铁、飞机的人口、商品流通形式已十分齐全,这就让各地域的本土商品可以在全国任何城市地区销售,运输成本随着交通健全而变得可控,商品价格几乎透明化。

两个关键因素:商品地域差异化的缩减商品运输成本的降低,正实时潜移默化影响着农贸市场内的自产自销业态。

商品的流通性增强,个体户在政策上得到许可和扶持,让流动经营户和固定经营户(即贩运商和坐商)登上市场舞台,个体经济大放异彩,自产自销商户的优势缩小,甚至完全无法与外来农产品竞争,这就导致了自产自销的比例逐年缩减。自产自销卖的农产品在其它商户那里也可以买到,且其它商户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在标准化食品安全检测、品牌农产品批量生产的质量把控、售后保障等方面,自产自销也绝对处于劣势,这就让自产自销业态不得不让出曾经占据整个市场80%的光辉地位。

从1980年自产自销占领农贸市场80%,发展到到20%,直至今天的5%,其比例下降趋势明显,同时也逐渐趋于缓和。

未来的自产自销业态占比必然会继续下降,跌破零点,随着行业发展退出绝大部分农贸市场,成为一个历史业态。这是社会发展将会导致的客观事实,农贸市场自产自销将会完成使命,成为一次循环的终点和起点。我们必将迎来它的落幕,并期待它在下一次循环中的再度复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