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瓘《论用笔十法》

书法密码2019-12-07 20:44:20

张怀瓘,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官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著有《书议》、《书断》、《书估》、《画断》、《评书药石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文字论》等,为书学理论重要著作。

张怀瓘《论用笔十法》

1、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离合之势。

2、阴阳相得:谓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须左右相应。

3、鳞羽参差:谓点画编次无使齐平,如鳞羽参差之状。

4、峰峦起伏:谓起笔蹙衄,如峰峦之状,杀笔亦须存结。

5、真草偏枯:谓两字成三字,不得真草合成一字,谓之偏枯,须求映带,字势雄媚。

6、邪真失则:谓落笔结字分寸点画之法,须依位次。

7、迟涩飞动:谓勒锋磔笔,字须飞动,无凝滞之势,是得法。

8、射空玲珑:谓烟感识字,行草用笔,不依前后。

9、尺寸规度:谓不可长有余而短不足,须引笔至尽处,则字有凝重之态。

10、随字变转:谓如《兰亭》“岁” 字一笔,作垂露;其上“年”字,则变悬针;又其间一十八个“之”字,各别有体。

其中“偃仰向背”“真草偏枯”“随字变转”皆是指章法,而“阴阳相得”“射孔玲珑”“鳞羽参差”和“邪真失则”“尺寸规度”则是讲字法,只有“迟涩飞动”和“峰峦起伏”所指才是今天所言的笔法。循着这个思路,则张怀瓘的十法你会发现不再神秘,而且能够按照这十法去做,书法的确能够坐进千里。

十法之中的“迟涩飞动”一法讲用笔须“勒锋磔笔,字须飞动,无凝滞之势,是得法”最是关键,张怀瓘告诉我们,即便是如“勒锋磔笔”这样多用力气的笔画也要着眼于“飞动”,否则便不得法。今人用笔多为笔在纸面的运行所困,其实是被书法笔画之力所困,深陷其中而不能“得法”。当然,这既牵涉到“法”的问题,也牵涉到审美观念问题,尤其是对于“书”之本意的理解问题,稍加留意会发现,本文中反复提到的今人对于“力”的误解问题,“笔力”正是肯綮所在,明白了晋唐人所谓的“笔力”概念,书法或许会如庖丁刀下的那头牛一般“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翰林密论》云:凡攻书之门,有十二种隐笔法,即是迟笔、疾笔、逆笔、顺笔、涩笔、倒笔、转笔、涡笔、提笔、啄笔、罨笔、赲笔。并用笔生死之法,在于幽隐。迟笔法在于疾,疾笔法在于迟,逆入倒出,取势加攻,诊候调停,偏宜寂静。其于得妙,须在功深,草草求玄,终难得也。

没找到张怀瓘的书法作品,遗憾!

上一幅张芝的《二月八日帖》

《二月八日帖》 传为张芝之作,或为唐张旭所作

释文:二月八日。復得鄱阳等。多时不耳。為慰如何。平安等人当与行。不足不过彼与消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