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鼓胀证精选的药方
治鼓胀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鼓胀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14个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多因湿热毒邪久羁,情志所伤,劳欲过度,饮食不节,血吸虫感染,或黄疸、积聚失治等,使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淤积于腹内而成。西医学中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等引起的肝硬化腹水、结核性腹膜炎、红斑狼疮、腹内肿瘤等疾病出现鼓胀征象者
一.气滞湿证: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痛。食少易胀,喛气爽。小便短少。苔白腻,脉弦。柴胡疏肝散加减或胃苓汤加减。
1.偏气滞证: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6克 醋陈皮6克 川芎4.5克 白芍4.5克 枳壳4.5克(麸炒) 炙甘草1.5克 醋香附4.5克
(或用 北柴胡6克、枳壳5克、制香附5克、大腹皮5克、厚朴5克、郁金6克、川芎5克、车前子6克、生白术6克、赤芍药6克)
1.若胁肋疼痛较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力
2.;若肝郁化火,口渴舌药,脉象弦数者,酌加山栀子、黄芩、川楝子等以清肝泻火。
鼓胀加减:
1. 腹胀甚者圆梦得、槟榔以破气行滞。
2. 泛吐清水者,加半夏、干姜以和胃降逆。
3. 苔腻微黄、口干而苦、脉弦数,气郁化热者,如丹皮、栀子。
4. 头晕、失眠、舌质红、脉弦细数,气郁化热伤阴,加延胡索、莪术、丹参。
5. 精神困倦、大便溏、苔白腻、舌淡胖,脉缓,寒湿偏重者,加干姜、砂仁以增强温阳化湿之力。
加减:
1. 胁下痛甚者,加川楝子、姜黄;
2. 腹胀明显者,加炒莱菔子,甚可予沉香粉0.6~1.Og吞服;
3. 气虚乏力者,可加太子参,减大腹皮、枳壳用量;
4. 食少纳呆者,可加生山楂、砂仁、藿香、佩兰;
5. 暖气胸闷者,加旋覆花、代赭石;口干口苦头晕者,可加龙胆草、黄芩、栀子;
6. 大便不畅者,加槟榔、大黄;
7. 小便不利者,加泽泻、茯苓皮、冬瓜皮等。
临证参考:
本证属鼓胀初期,主要为气机阻滞,兼有少量水湿,治疗重点应在疏肝理气,兼以利水。
如以脾虚湿阻为主者,当选用党参、白术、山药、生黄芪等以健脾益气,配以车前子、通草、茯苓皮、大腹皮利水消胀;若腹胀见倦怠便溏、四肢发凉、脉沉细无力等一派虚寒之象表现者,则属脾肾阳虚,气虚血滞,治疗以生黄芪、党参、焦白术甘温益气健脾升阳,并用淡附片温肾助脾阳,当归、白芍养血柔肝,香附、橘红、杏仁疏肝化痰,开胃行气,茵陈清湿热兼利水,紫河车益精髓补气血培元气补先天;
若肢乏少气懒言,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胁下癜积,隐隐作痛,舌淡体胖,苔白腻或白,脉沉细无力,证属脾虚气滞,可予当归、白芍、丹参、郁金、黄芪、党参、苍术、茯苓、山药、黄精、肉豆蔻、炙鳖甲、木香、茵陈治疗。
本证患者白术可用30g,重证用60g左右,苔粘腻者白术炙用,舌红苔少者宜生用,舌淡边有齿痕者,白术宜炒用。
本证患者之气滞湿阻,可兼肝络瘀血,此时治疗不能单用疏肝理气之品,而须理气、化瘀并用,同时用开利肺气的药物,如紫菀、桔梗、枇杷叶等,以开利三焦气道,使气行瘀散,而后腹胀乃已。
2.偏湿阻证:用胃苓汤加减。
猪苓2.3克 泽泻3.8克 白术2.3克 桂枝1.5克 茯苓2.3克 苍术(泔浸)3克 姜厚朴1.5克 陈皮1.5克 炙甘草1.5克 生姜6克(包) 红枣3枚(包)
鼓胀加减:
1. 腹胀甚者圆梦得、槟榔以破气行滞。
2. 泛吐清水者,加半夏、干姜以和胃降逆。
3. 苔腻微黄、口干而苦、脉弦数,气郁化热者,如丹皮、栀子。
4. 头晕、失眠、舌质红、脉弦细数,气郁化热伤阴,加延胡索、莪术、丹参。
5. 精神困倦、大便溏、苔白腻、舌淡胖,脉缓,寒湿偏重者,加干姜、砂仁以增强温阳化湿之力。
3.气滞湿阻并重证:柴胡疏肝散与胃苓汤合用
猪苓2.3克 泽泻3.8克 白术2.3克 桂枝1.5克 茯苓2.3克 苍术(泔浸)3克 姜厚朴1.5克 生姜6克(包) 红枣3枚(包) 柴胡2克 醋陈皮2克 川芎1.5克 白芍1.5克 枳壳1.5克(麸炒) 炙甘草1.5克 香附1.5克
鼓胀加减:
1. 腹胀甚者圆梦得、槟榔以破气行滞。
2. 泛吐清水者,加半夏、干姜以和胃降逆。
3. 苔腻微黄、口干而苦、脉弦数,气郁化热者,如丹皮、栀子。
4. 头晕、失眠、舌质红、脉弦细数,气郁化热伤阴,加延胡索、莪术、丹参。
5. 精神困倦、大便溏、苔白腻、舌淡胖,脉缓,寒湿偏重者,加干姜、砂仁以增强温阳化湿之力。
气滞湿阻 证候 腹胀按之不坚,胁下痞胀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作胀,暖气不适,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弦。常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二.水湿困脾证:脾大胀满,按之如囊裏水。脘腹痞胀,得热稍缓。精神困倦,怯寒懒动。溺少便溏,颜面及下肢肿。苔白腻、脉缓。
4.实脾饮
姜厚朴3克 白术3克 木瓜3克 槟榔3克 木香3克 草果仁3克 大腹子3克 炮附子3克 白茯苓3克 干姜3克 炙甘草1.5克
1.若兼有气短乏力,怠惰,懒言者,加黄芪、党参等以补气;
2.尿少肿盛者,加泽泻、猪苓以加强小便之功;
3.脘腹胀甚,加陈皮、砂仁。
4.若小便中蛋白呈阳性,去甘草,加用鹿蹄草和芡实;
5.心悸怔忡者,加重附子的用量,并加生龙骨、磁石;
6.肝区胀痛,可加用青皮、三棱、莪术;
7.大便溏泻者,应将大腹子改用大腹皮;
8.大便秘结者,可加牵牛子以通利二便。
鼓胀加减:
1. 水湿过重,可加桂枝、猪苓、泽泻以助膀胱之气化而利小便。
2. 便溏者,去厚朴、槟榔加炒薏苡仁、炒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
3. 气虚息短可加黄芪、党参以补肺脾之气了。
4. 胁腹痛胀,可加郁金、青皮、砂仁等以理气宽胸。
加减:
1` 气虚息短者,加党参、黄芪;
2` 阳虚湿盛者,加肉桂、苍术、茯苓;
3` 胁腹胀痛者,加郁金、青皮、砂仁。
临证参考本证多由脾阳不运,寒湿困阻所致,故治疗应取中焦,温运阳气,以利水湿。水邪较盛者,可加入少量逐水之品,如黑白丑等,同时亦可增入软坚活血之赤芍、桃仁、海藻等。
腹中乃三阴聚集之地,其中脾为三阴之长,惟脾气虚衰,水邪始得窃踞腹中,故前人多认为鼓胀虽原发在肝,但病根在脾,提出治疗鼓胀宜补脾的观点。温运脾阳、化湿利水治疗鼓胀寒湿困脾证为补脾之一方面,但要注意寒湿得散,即减少或不用附桂之类温燥药物,而宜据出现的如脾虚水困之类证候,改用健脾益气、化湿利水之法,药选加味异功散或当归芍药散之类,防止温燥过用耗伤脾阴,此时常重用白术30g,黄芪30g以补脾气之虚,并用茯苓、泽泻、白芍、木瓜健脾利水,和肝柔肝,或重用川、怀牛膝、泽兰、益母草等以化瘀利水。
本证临床或可兼脾肾阳虚见症,辨证时宜详析,以达温真阳行肾气,以温脾阳之功,可加入仙灵脾、肉苁蓉之类。
三.湿热蕴结证:腹大坚满,脘腹撑急,扪之灼手。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大便秘结或溏垢深黄。小便赤涩。面目皮肤发黄。舌质红,苔黄腻灰黑,脉弦数。
5.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白术3克 人参3克 炙甘草3克 猪苓3克 姜黄3克 白茯苓6克 干姜6克 砂仁6克 泽泻9克 橘皮9克 炒知母12克 炒黄芩36克 炒黄连15克 半夏15克 枳实15克 厚朴30克 茵陈蒿40克(包) 栀子14克 大黄6克
1.若脾胃湿热,熏蒸肝胆,而见面目皮肤发黄者,去人参、生姜,加茵陈、栀子、大黄以清利湿热。
2.若湿热下注,小便赤涩不利者,加滑石、萹蓄、瞿麦以利尿通窍。
3.若热壅气滞水阻而血瘀,症见腹大皮苍,络脉暴露,舌紫脉涩者,加三棱莪术、丹参、牛膝、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
加减:
1. 热毒炽盛,黄疸鲜明者,去人参、干姜等热药以防助火,加龙胆草,半边莲之类;
2. 腹胀甚、大便秘,可加商陆,
3. 小便赤涩不利者,加陈葫芦、马鞭草、或吞蟋蟀粉、蝼蛄粉、沉香粉,
4. 热迫血溢,吐血、便血者,去苍术、蔻仁、川朴、加水牛角,生地、丹皮、生地榆等, 或配服犀角地黄汤,
5. 烦躁失眠,狂叫不安,逐渐转入昏迷者,为热入心包,可配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热凉营开窍,
6. 静卧嗜睡,语无伦次,转入昏迷者,可配服苏合香丸以芳香温开透窍。
6.舟车丸加减。
面煨甘遂3克 醋紫大戟3克 黑丑头末12克 大黄6克 青皮1.5克 陈皮1.5克 木香1.5克 槟榔1.5克 轻粉0.3克
四.肝脾血瘀证: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颈胸臂有血痣,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大便色黑。面色黯黑。口渴不饮。舌质紫红,或有紫斑,脉细涩。
7.调营饮加减。
当归、丹参、穿山甲、王不留行、生大黄、葶苈子、茯苓、槟榔、通草、延胡索
加减;
1. 大便色黑,可加参三七、侧柏叶等化瘀止血。
2. 水胀满过甚,脉弦数有力,体质尚好,可任攻逐者,可暂用舟车丸、十枣汤以攻逐水气,水气减乃治其瘀,但须时刻注意脾胃之气,不可攻伐太过。攻后虽有瘀实之证,宜缓缓消之,或攻补兼施,不能强求速效。
3. 瘀结明显,加山甲、地鳖虫、水蛭、有出血倾向者,此类破瘀药宜慎用。
4. 胸胁痞胀,舌苔浊腻,瘀痰互结者,加郁金、白芥子、法半夏以化瘀祛痰。
5. 症积明显时,加服鳖甲煎丸。
加减:
1. 胁下有癜块者,加生牡蛎、地鳖虫、鳖甲;
2. 胁肋痛剧者,加炙乳香、炙没药;
3. 兼有胀气者,加厚朴、大腹皮;
4. 瘀热互结者,可加丹皮、栀子、连翘、白茅根;
5. 鼻衄、齿衄者,选加白茅根、仙鹤草、羊蹄根、蒲黄、三七、茜草根;
6. 黑疸者,加茵陈、海金砂。
(3)临证参考丹参、王不留行、通草活血通络利水,必要时可加大剂量,亦可加入软坚散结之品,如海藻、昆布等。腹水胀满过甚,脉弦数有力,体质尚好者,可暂用舟车丸、十枣汤以攻逐水气。但破血之品,如水蛭、虻虫等一般不宜应用,以防络伤血溢。
本证于腹大坚满较重时,在化瘀通络同时予行气顺气、利尿攻逐泻水,为急则治标权宜之计,一俟腹满胀症减,即应标本同治。
本证多由瘀血郁肝,脾虚气弱进一步致痰水血胶凝所致。脾虚不运,痰湿恣生则胶结之势难解。因此,重视益气健脾以化痰湿,以较平和之品化瘀行血,或稍加通络破瘀之品,攻补兼施,为诸多医家治疗本证效捷稳健之关键。关幼波常以生黄芪、白术、茯苓、杏仁、橘红与化瘀通络软坚之品治疗鼓胀,每可收“见水不治水,见血不治血,气旺中州运,无形胜有形”之功效。姜春华重用生黄芪、白术于逐瘀通络利水药中,认为中气虚惫为病之本,用大剂生黄芪、白术,取《内经》“塞因塞用”之义,I临证效佳。韩经寰创“强肝软坚汤”治疗鼓胀,并据证之气血阴阳不同及病情演变加减,形成1~6号方,然其诸方在化瘀软坚通络同时,每必以健脾益气药物如黄芪、白术、人参、山药、黄精等相伍,效如桴鼓,可见补脾运中之重要。谭日强用疏肝理脾丸治疗肝脾内伤,气滞血瘀之鼓胀,腹水重加消水丹(蜣螂、蝼蛄),疗效持久而稳定。
五.脾肾阳虚证:腹胀大不舒,入暮尤甚。脘闷纳呆,神倦怯寒。下肢浮肿,小便短少。面色苍黄,或苍白。舌淡胖紫,脉沉弦无力。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六.肝肾阴虚证:腹大胀满不舒,甚则青筋暴露,小便短少。心烦失眠,齿鼻时或衄血。口燥。舌红絳少津,脉弦细数。8.六味地黄丸合膈下逐瘀汤
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五灵脂6克 川芎6克 牡丹皮6克 赤芍6克 乌药6克 延胡索3克 甘草9克 桃仁9克 红花9克 香附6克 枳壳6克 当归9克
1.阴虚而火盛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
2.兼纳差腹胀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等以防滞气碍脾。
鼓胀加减:
1. 若口干、舌絳少津、加玄参、石斛、麦冬、以清热生津。
2. 腹胀甚加莱菔子、大腹皮以行气消胀。
3. 潮热、烦躁,加银柴胡、地骨皮、炒栀子、夜交藤。
4. 小便少,加猪苓、滑石,或少加肉桂以反佐之,以行气化水。
5. 齿鼻衄血,加仙鹤草、白茅根、以凉血止血 。
6. 阴亏阳亢,症见耳鸣、面赤颧红、加龟板、鳖甲、牡蛎等以滋阴潜阳。
7. 小便短赤涩少、湿热留恋不清者,加知母、黄柏、马鞭草、金钱草,
8. 目肤黄加茵陈。
9.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
北沙参9克 麦冬9克 当归9克 生地黄18-45克 枸杞子9-18克 川楝子4.5克 五灵脂6克 川芎6克 牡丹皮6克 赤芍6克 乌药6克 延胡索3克 甘草9克 桃仁9克 红花9克 香附6克 枳壳6克 当归9克
1.口苦燥者,加酒炒川连1.5克(粉焗服);
2.大便秘结,加瓜蒌仁;
3.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
4.痰多,加川贝母;
5.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
6.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
7.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
8.腹痛,加白芍、甘草;
9.脚弱,加牛膝、薏苡仁;
10.不寐,加炒酸枣仁。
11.若胁痛甚者,加合欢花、玫瑰花、白蒺藜等以舒肝调气;
12.头目昏晕者,加女贞子、桑椹等以补益肝肾。
鼓胀加减:
1. 若口干、舌絳少津、加玄参、石斛、麦冬、以清热生津。
2. 腹胀甚加莱菔子、大腹皮以行气消胀。
3. 潮热、烦躁,加银柴胡、地骨皮、炒栀子、夜交藤。
4. 小便少,加猪苓、滑石,或少加肉桂以反佐之,以行气化水。
5. 齿鼻衄血,加仙鹤草、白茅根、以凉血止血 。
6. 阴亏阳亢,症见耳鸣、面赤颧红、加龟板、鳖甲、牡蛎等以滋阴潜阳。
7. 小便短赤涩少、湿热留恋不清者,加知母、黄柏、马鞭草、金钱草,
8. 目肤黄加茵陈。
1.偏于脾阳虚的,用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以温中扶阳,人气行水。
10.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
炮附子9克 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猪苓9克、泽泻15克 茯苓9克 肉桂6克
鼓胀加减:
1. 如腹部胀满、食后较甚、以脾阳虚为主者,可加木香、砂仁、厚朴等理气消胀。
2. 腹壁青筋暴露等血瘀兼证,可酌加赤芍、桃仁、三棱、莪术之类以活血化瘀。
3. 面目四肢俱肿,水邪泛滥者,可与实脾饮同用。
加减:
1. 下肢浮肿,小便短少者,加服济生肾气丸;
2. 胁下瘢块者,加鳖甲、穿山甲;
3. 大便完谷不化者,加诃子、石榴皮;
4. 大便不畅者,加大黄;
5. 腹胀较甚者,加厚朴、大腹皮;
6. 食欲不振者,加砂仁、鸡内金、谷麦芽。
(3)临证参考本证既可因寒湿困脾,脾阳不振发展而来,亦可由湿热蕴脾,过用苦寒伤及脾阳甚则肾阳而致。方中附子、肉桂等需用至10~15g,方能增强温阳泄浊作用。然干姜、附子、肉桂等辛热之品,易伤津耗液,久用可导致肝肾阴虚,如出现头晕耳鸣,口干舌燥之症,则应减量或停用。
本证有脾阳虚或肾阳虚之偏重。
以脾阳虚为主者,多见周身色黄晦暗,形寒怯冷,腹胀如鼓,朝宽暮急,纳呆便溏,溲黄少,舌质淡,脉沉弦而小滑,临证治之可选 茵陈术附汤加减;
而以肾阳虚为主者,症见面色咣白或灰黯,怯冷尤甚,腹中胀大,周身浮肿,尤以下肢为甚,腰膝酸软,大便溏硬不调,小溲淡黄而短少不利,舌体胖大,舌质淡,舌上有紫气,脉沉细,治疗则以 济生肾气丸为佳。
鼓胀至脾肾阳虚,肾气大伤阶段,证见腹大如瓮,脐突尿少,腰痛如折,气短不得卧,下肢浮肿之时,切不可破气、利水以更伤元阴元阳,治疗当峻补真阳,以行肾气,药用宜参考《张氏医通》启竣汤,如附子、肉桂、黄芪、党参、仙灵脾、肉苁蓉、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等,务使下焦真气得补,上行而启其中,中焦运行,壅滞疏通,中满可消,下虚可实。
本证以阳虚内寒,气化不力而见寒水积聚为主时,用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取姜、桂、附之大辛大热以驱散阴霾,振奋中阳,兼苓、桂、泽泻等化气利湿以消退寒水。一俟寒水减弱,则可减桂、附姜用量,而以鹿角胶、巴戟天、肉苁蓉、仙灵脾等温补润滑之品温补真阳,则同时可伍山萸肉、枸杞子、熟地等以达阴中求阳之效,肾气充,真阳健则中焦阳气得助,水谷得运则寒湿不生,诸症可解。
2.偏于肾阳虚的,用济生肾气丸化气行水,或与附子理中丸交替服用。
11.济生肾气丸
熟地1.5克 山药3克 茯苓3克 山茱萸3克 丹皮3克 泽泻3克 肉桂3克(粉服焗)车前子3克 牛膝3克 附子1.5
1.阳气虚弱畏寒肢冷较甚者,宜去丹皮之寒,或加葫芦巴、巴戟天以助温阳之力;
2.水肿腹水,腹胀喘满者,加大腹皮、厚朴以行气除满,俾气行则湿 有去路;
3.肾不纳气,动则气喘,加五味子、沉香以助纳气归肾;
4.精神委靡,纳差便溏者,加党参、白术以脾肾双补。
鼓胀加减:
1.如面色灰暗、怯寒冷甚、神疲倦怠、脉细无力、肾阳偏虚者,可加胡芦巴、巴戟天、仙灵脾等,以增强温肾之力。
2. 腹壁青筋暴露等血瘀兼证,可酌加赤芍、桃仁、三棱、莪术之类以活血化瘀。
3. 面目四肢俱肿,水邪泛滥者,可与实脾饮同用。
12.附子理中丸
炮附子9克 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鼓胀加减:
1.如面色灰暗、怯寒冷甚、神疲倦怠、脉细无力、肾阳偏虚者,可加胡芦巴、巴戟天、仙灵脾等,以增强温肾之力。
2. 腹壁青筋暴露等血瘀兼证,可酌加赤芍、桃仁、三棱、莪术之类以活血化瘀。
3. 面目四肢俱肿,水邪泛滥者,可与实脾饮同用。
3.腹部胀满、食后较甚、以脾阳虚为主者,可于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方中,酌加木香、砂仁、厚朴等理气消胀。
13.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
炮附子9克 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猪苓9克、泽泻15克 茯苓9克 肉桂6克
鼓胀加减:
1. 如腹部胀满、食后较甚、以脾阳虚为主者,可加木香、砂仁、厚朴等理气消胀。
2. 腹壁青筋暴露等血瘀兼证,可酌加赤芍、桃仁、三棱、莪术之类以活血化瘀。
3. 面目四肢俱肿,水邪泛滥者,可与实脾饮同用。
加减:
1. 下肢浮肿,小便短少者,加服济生肾气丸;
2. 胁下瘢块者,加鳖甲、穿山甲;
3. 大便完谷不化者,加诃子、石榴皮;
4. 大便不畅者,加大黄;
5. 腹胀较甚者,加厚朴、大腹皮;
6. 食欲不振者,加砂仁、鸡内金、谷麦芽。
(3)临证参考本证既可因寒湿困脾,脾阳不振发展而来,亦可由湿热蕴脾,过用苦寒伤及脾阳甚则肾阳而致。方中附子、肉桂等需用至10~15g,方能增强温阳泄浊作用。然干姜、附子、肉桂等辛热之品,易伤津耗液,久用可导致肝肾阴虚,如出现头晕耳鸣,口干舌燥之症,则应减量或停用。
本证有脾阳虚或肾阳虚之偏重。
以脾阳虚为主者,多见周身色黄晦暗,形寒怯冷,腹胀如鼓,朝宽暮急,纳呆便溏,溲黄少,舌质淡,脉沉弦而小滑,临证治之可选 茵陈术附汤加减;
而以肾阳虚为主者,症见面色咣白或灰黯,怯冷尤甚,腹中胀大,周身浮肿,尤以下肢为甚,腰膝酸软,大便溏硬不调,小溲淡黄而短少不利,舌体胖大,舌质淡,舌上有紫气,脉沉细,治疗则以 济生肾气丸为佳。
鼓胀至脾肾阳虚,肾气大伤阶段,证见腹大如瓮,脐突尿少,腰痛如折,气短不得卧,下肢浮肿之时,切不可破气、利水以更伤元阴元阳,治疗当峻补真阳,以行肾气,药用宜参考《张氏医通》启竣汤,如附子、肉桂、黄芪、党参、仙灵脾、肉苁蓉、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等,务使下焦真气得补,上行而启其中,中焦运行,壅滞疏通,中满可消,下虚可实。
本证以阳虚内寒,气化不力而见寒水积聚为主时,用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取姜、桂、附之大辛大热以驱散阴霾,振奋中阳,兼苓、桂、泽泻等化气利湿以消退寒水。一俟寒水减弱,则可减桂、附姜用量,而以鹿角胶、巴戟天、肉苁蓉、仙灵脾等温补润滑之品温补真阳,则同时可伍山萸肉、枸杞子、熟地等以达阴中求阳之效,肾气充,真阳健则中焦阳气得助,水谷得运则寒湿不生,诸症可解。
4.面色灰暗、怯寒冷甚、神疲倦怠,脉细无力、肾阳偏虚者,可于济生肾气丸中酌加胡芦巴,巴戟天、仙灵脾等,以增强温肾主力。
肝肾阴虚 证候腹大如瓮,胀满甚剧,常见青筋暴露,面色黧黑,唇紫,口燥,心烦不寐,牙宣出血,时有鼻衄,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脉弦细数。常用方
14.猪苓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
生地黄9克、阿胶9克(包)、赤芍药9克、丹皮9克、红花9克、桃仁9克、猪苓9克、茯苓9克、泽泻9克、滑石9克
加减:
1. 咽干、鼻燥有热者,加南沙参、百合、白茅根;
2. 内热口干,舌绛少津者,加玄参、石斛、麦门冬;
3. 腹胀重者,加大腹皮、莱菔子;
4. 鼻衄齿衄者,加茜草、鲜茅根、水牛角;
5. 有潮热,烦躁不寐者,加银柴胡、地骨皮、炒栀子、夜交藤;
6. 如阴虚阳浮,症见耳鸣,面赤颧红者,加龟甲、鳖甲、牡蛎;
7. 若吐血,下血,血脱气微,汗出肢厥,脉微欲绝者,急用独参汤以益气固脱;
8. 纳呆腹胀,大便溏,舌质红,脾胃伤者,宜用山药、扁豆白术、白芍、谷芽、炙甘草,或佐用乌梅、木瓜之酸收敛阴
临证参考本证多由湿热久羁,耗伤阴血,或由攻下逐水太过,伤津劫液,以致肝肾阴亏,同时又有瘀血水湿内停,病情往往属晚期,故治疗颇为棘手,此时温阳利水更伤其阴,大剂滋水养阴则又腻胃碍运,且因此阶段阴虚易生内热,热盛可伤及络脉而致出血,故虽有瘀积症征,活血破瘀之品不可多用、重用。
治疗以滋柔之品补肝肾之阴为第一要着。若胃纳尚可,可考虑用龟版、鳖甲等滋阴软坚散结之品。同时,还须以平和之品以和营消瘀。此外,还可在养阴柔滋淡渗的基础上,略佐通阳药物,借助膀胱的气化作用达到“以阳行阴”的效果,常以桂枝,用量在3g以内,加入上方中。
本证型鼓胀,有用兰豆枫楮汤治疗者,每每获效。药用泽兰,黑料豆、路路通、楮实子。以三味甘平、甘寒之品与苦辛微温之泽兰相伍,活血行水利湿兼有养阴作用。本证若见舌红绛无苔者,可用鲜生地、石斛急以救液。神昏不能口服药物者可用鼻
鼓胀其它治法
(一)单方验方
1.鲤鱼赤小豆汤.鲤鱼1斤(去鳞及内脏),赤小豆1两,煎汤服适用于鼓胀的虚证。
2。九头狮子草根(京大戟)适用于鼓胀的实证。取根洗净晒干,微火炒成咖啡色研粉,装胶囊,每粒0.3克,成人每服13~16粒,早饭后2小时温开水送服,药后稍有腹痛,恶心呕吐,数小时后腹泻数次,症状改善,÷般情况良好,隔3—7天再服一次,连服至腹水基本消退后,可服人参养营丸调理。服药期间,应进无盐饮食,并忌鸡、猪头肉等食品。
3.马鞭草,半边莲,陈葫芦、河白草,石打穿,六月雪,上药任选1-3种,每味用量一两煎汤服。适用于鼓胀腹水症。
(二)针刺艾灸 、
针刺穴位,可选足三里、石门、神阙、水分等,灸法可取穴脾俞、肝俞、水分等。
(三)脐疗
1.红商陆根,捣烂、贴脐上以布固定,用于鼓胀水邪壅盛。
2.大蒜头、车前草各五钱,捣烂,贴脐上,一日一换。适用于气滞湿阻之鼓胀。
(四)导引
I.运动、反瞳守归元、念四字诀、定后斡旋、推入大肠曲行,提回抱守,能消膨胀。
2.气胀,上法加推散四肢、时吐浊吸清、饮食宜少:降气安心而食,自然愈.
以上均适于鼓胀轻证患者。
五、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舒肝丸(京药牌,同仁堂制药厂):每服1丸,每日2次。用于肝郁气滞之胸胁胀满,胃脘不舒等症。
(2)平肝舒络丸(华灯牌,同仁堂集团北京中药五厂):每服35粒,每日2次。用于肝郁气滞,经络不疏之胸胁胀痛、肩背窜痛等症。
(3)人参健脾丸(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服l~2丸,每日2次。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化之脘胀腹痛、倒饱嘈杂等症。
(4)香砂枳术丸(强字牌,北京中药二厂):每服1袋,每日2~3次。用于脾虚食滞之脘腹满闷、不思饮食等症。
(5)木香顺气丸(强字牌,北京中药二厂):每服6-~9g,每El 3次。用于气滞湿阻之腹胀满、胁痛等症。
(6)舒肝止痛丸(京字牌,同仁堂制药二厂):每次1袋,每日3次。用于肝郁气滞、肝胃不和之胁肋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等症。
2。单验方
(1)黄芪、白术各30~60g,黑大豆、茅根各30g,煎汤口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用于肝硬化腹水较重,中气不足,脾胃虚弱,白球蛋白比倒置者。
(2)穿山甲、鳖甲、黑大豆、陈葫芦、冬笋各适量,煎汤服每日3次。用于白蛋白减少,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腹水明显者
3.食疗法
(1)鲤鱼赤小豆汤:鲤鱼500g(去鳞甲、腮及内脏),赤小豆60g,煮汤至肉烂为度,布过滤去渣后服用,每日1次,每次服250ml,连用2~3周。用于肝硬化腹水。
(2)胡桃山药粥:胡桃肉30g,桑椹子20g,山药30g,小米50g,大米50g,煮粥服数日。用于肝硬化脾肾俱虚之形瘦、纳差、脘腹满、大便溏薄等症。
(3)黑豆首乌复肝散:黑豆200g,藕粉500g,干小蓟lOOg,干生地lOOg,干桑椹200g,干何首乌200g,共研细面,每日用lOOg,做主食中,连续服用。用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之形瘦面暗、胁痛、胁下痞块、肌衄等症。
(4)五豆食疗利水散:扁豆、黄豆、赤小豆、黑豆、大豆、莲子肉、山药、藕粉、冬瓜皮各等量,共研细末,每日2次,每次60g,加入白面60g,做成食品,以之为主食。主治肝硬化腹水。
4.针灸
(1)气滞湿阻证:可针章门、肝俞以疏肝理气;针脾俞、胃俞以健脾祛湿。
(2)寒湿困脾证:可针天枢以逐肠中之寒邪;针气海以补虚而温阳;针足三里以益气健脾;针公孙以补中而运脾阳;针脾、胃之俞以助运化。
(3)湿热蕴结证:可针脾、胃、胆三俞以泻脏腑之热;针中脘以和中散瘀,化脾胃之湿热;针阴陵泉以渗利小便;服逐水药物而引起之腹痛呕吐者,可针足三里、内关。
(4)脾肾阳虚证:可予灸脾俞、三阴交、肾俞、涌泉以温补脾肾;针膀胱俞、阴陵泉以助下焦之气化,通利小便。
(5)肝肾阴虚证:可针肝俞、行间以补肝而驱邪;针肾俞、涌泉以壮水而降火。有衄血者,针尺泽、鱼际以止血,针曲泉以清热养阴,针关元以鼓舞膀胱之气化,通利小便。
鼓胀现代研究
西医学中由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营养不良、毒物中毒等引起的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硬化腹水,从其症候学分析,当归属中医鼓胀病范畴。多数医家认为本病多因湿热、虫毒侵害伤及肝胆脾胃,湿热困聚中焦或气滞湿阻,蕴蒸成痰,痰血瘀阻肝经;或气虚血瘀,肝络瘀滞,均至气血瘀滞,瘀凝脉络,气血搏结,三焦阻塞,决渎无权而成鼓胀。
治疗方面,认为早期以益气健脾,或肝脾同治,治“气”为主,兼以化瘀;中期则气血同治,重在治“瘀”;晚期则须在行气化瘀利水同时,注意扶正,注重治“虚”。近10年来应用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均取得较大进展。兹将其概述如下:
一、临床研究
1。早期肝硬化 苏读贤强调肝硬化病人无论有无腹水,症状总以胀为主。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随着肝细胞的不断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肝脏代偿功能逐渐减弱,伴随出现的多为一些消化不良症状。用拟“肝六味”(党参、苍术、茯苓、黄芪、鳖甲、当归)治疗肝硬化多例,疗效明显。提出肝硬化病本为脾虚的观点(浙江中医杂志,1981,<8>:37)。姜嘉华认为肝硬化主要病机为瘀血郁肝,气虚脾弱,治疗常在大队活血化瘀药之中,重用益气健脾药物。常用基本方为:黄芪15~3g,白术30--60g,党参15g,川军6~9g,桃仁9g,鳖虫9g,炮山甲9g,丹参9g,鳖甲12~15g,随症加减(中医杂志,1983,<2>:12~14)。李文治用提浆白I号,药用黄芪30~60g,白术12~24g,山药30g,党参、云苓各15g,黄精、熟地各18g,当归24g,陈皮9g,随病加减,治疗肝硬化7例,两个月后,临床症状消失,2~5个月后白球蛋白比例恢复正常(湖北中医杂志,1985,<5>:16~18)。马永福等报道用中药“9250”治疗肝炎后肝硬化30例,并设30例强力宁治疗对照组。中药主要有柴胡、赤芍、栀子、大黄、白花蛇舌草、猪苓、茯苓、薏苡仁等。结果治疗2月后,中药组与强力宁对照组ALT、CD。、CD。及HBeAg转阴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o.05~o.01)。认为“9250”中药既能修复炎性损伤的肝细胞,又能增强免疫力及抗病毒作用,其对肝炎后肝硬化疗效优于强力宁(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7,<1):12~14)。刘平应用中药桃仁、虫草菌丝、丹参及松黄等组成的扶正化瘀方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患者40例,并以条件一致的4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该方能显著提高患者血清白蛋白含量,降低y一球蛋白,能有效地调整患者异常的血浆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比值的异常,显著降低患者增高的血清板层数和透明质酸含量,能提高CD+、CD+、CD4/CD+比值,提高NK细胞活性及补体C。含量,降低显著增高的血清IgG及IgM,同时还能调节内分泌激素的异常变化,该方药对肝炎后肝硬化疗效良好,作用途径为多方面的,对控制病情发展均有重要意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肝硬化腹水
2.1 以法组方专方加减治疗
(1)益气扶正为主蒋森报道用白术消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69例,方中重用生白术60--90g,茯苓、泽泻、防己、牛膝各5~20g,大腹皮、车前子各20~30g,赤芍40~50g,白丑、黑丑(研末冲服)、椒目各6~9g,黑大豆30g,水煎服日1剂,同时加用虫草化积散(虫草、冬虫夏草、穿山甲各90g,三七、桃仁各60g,莪术120g,丹参150g,水牛角40g,廑虫30g(研末),每日9g,日3次口服,腹水消退10日后,用生白术60g,黑大豆、赤芍各309巩固疗效,重度腹水可加用双氢克尿噻、氨苯喋啶等。同时设西药对照组31例,用利尿剂、白蛋白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3个月,中药治疗组临床治愈35例,对照组8例;中药组显效19例,对照组9例;中药组有效9例,对照组8例,总有效率中药治疗组为91.3%,对照组80.6%。同时治疗组白蛋白提高及肝功能恢复均较对照组效果明显(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7>:6~7)。朱彬彬等以中药扶正活血治本,西药冲击利尿治标相配合,分阶段治疗肝硬化腹水。方法是:交叉内服扶正活血中药愈肝汤(愈肝I号:党参、白术、赤白芍、枸杞、首乌、黄精、木香、茯苓、陈皮、山萸肉、黄芪、刘寄奴、鬼见羽、生地、熟地、炙鳖甲、炙龟甲、丹参、绵茵陈各12g,全当归6g,炒柴胡、炙甘草各4.5g,大枣5枚。愈肝2号为I号方去生地、首乌、龟版、鳖甲,加旱莲草、马鞭草、女贞子各12g,适用于便溏者)的同时,采用短程联合、间歇、反复冲击利尿法,疗程一般5~7天。大部分病例在西药冲击利尿间歇期服中药逐水汤(白术、麦冬、佛手、制金柑、大腹皮、槟榔、炙鸡内金各9g,孩儿参、连皮苓、猪苓、泽泻各15g,马鞭草、龙葵草、小虫笋、金石斛、炒谷麦芽各12g,车前子、冬葵子、陈葫芦各30g,上川厚朴2.4~4.5g,炒柴胡4.5g,炒枳壳6g),尿量维持在1000ml左右,疗效较好。腹水消退率为86%,有效率为92%;1、5、10年随访,病情稳定率分别为81.9%、50.5%、30.3%(中医杂志,1984,<3>:29~31)。孙景振报道以益气健脾,行气制水为主,配合静点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122例,取效满意(江苏中医,1989,(4>:7~9)。
(2)逐水利尿及行气与化瘀同用胡建华指出利尿必兼化瘀,使隧道通利,水液始得下行,认为《金匮要略》己椒苈黄丸,治疗肝硬化腹水有一定疗效,若配合当归、白芍、丹参养血柔肝,或配莪术、失笑散祛瘀消痞,或配黄芪、黑白丑粉、车前、茯苓加强益气行水之力,疗效更佳(中医杂志,1982,<12>:21~22)。关幼波指出肝硬化腹水化瘀行气并重,认为行气是化瘀的关键,但行气必须从上中下三焦同时着手。基本方用黄芪补中气,重用葶苈子泻肺气,用三棱、莪术、香附子行气破血,用地鳖虫、蟋蟀干等活血行气,以大黄廑虫丸破血消癥、祛瘀通络,又用少量的山慈姑粉吞服,效果比较理想(中医杂志。
2.2辨证分型论治高章武辨证治疗肝硬化腹水150例,分脾肾阳虚型,以真武汤合实脾汤加减;血瘀水停型,以膈下逐瘀汤合归芍四君子汤加减;湿热蕴结型,以茵陈四苓合柴平汤加减;气滞湿阻型,以柴胡疏肝散、平胃散加减;肝肾阴虚型,用一贯煎合猪苓汤加减。总有效率为96.7%(四川中医,1995,《4>:22"-24)。张存义报道用攻补兼施法治疗复发性难治性肝硬化腹水25例,分气滞水停,瘀结水停、热郁水停、肝郁脾虚、阴虚水停、阳虚水停、真元耗损共7型论治,同时加用腹水丸或新方禹功散,不耐攻逐者用甘遂、冰片、麝香、大田螺捣碎外敷脐孔,疗效满意(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12>:6~8)。王明海总结6位名老中医治疗本病75例的经验,指出湿热内蕴型、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较为多见,分别以八正散加减,膈下逐瘀汤合五苓散,肾气丸合参苓白术散及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远近期疗效较好。并指出本病患者出现腹胀重、胃纳少、持续或反复腹痛、经常发热或持续黄疸诸症时,预后不良(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3.肝昏迷
关幼波指出肝硬化并发昏迷,在早期仅神识昏糊,常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有较好的疗效;较重者,可用犀角地黄汤合安宫牛黄丸,疗效较好。有人用人工牛黄与麝香、羚羊角、丁香、红花、菖蒲制成牛麝散治疗13例肝性脑病,治疗结果6例清醒,5例进步。除采用一般措施外,有人用生大黄灌肠治疗肝昏迷,合并有食道静脉出血者,在插入三腔管后用生大黄129,煎液从胃管注入,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中医杂志,1985,(5):4~12)。
此外,朱方石对79例肝硬化不同证型与免疫球蛋白变化关系进行研究。发现IgG、IgA、IgM均较正常人有不同程度增高,其升高幅度以肝郁脾虚型为最低,以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型为最高,除肝郁脾虚,湿热蕴结型IgA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P>o.05)外,其余各证型各项指标与正常人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o.01~0.05)(辽宁中医杂志,1995。(4>:15)。薛惠明探讨82例肝硬化死亡病例与中医证型关系,发现:血瘀组住院死亡率15%为最低,阳虚组较高达33.7%,而阴虚组死亡率最高达47.8%;血瘀组68%死于上消化道出血,阳虚组死因中肝肾综合征(28.6%)与肝性昏迷(28.6%)占较大比例,阴虚组则以肝昏迷为主要死因(36.4%)。14例阴虚患者,肝脏病理中7例呈慢性活动炎症改变,6例呈急性坏死,这可能为阴虚病人预后较差的病理学基础(北京中医,1996,<4>:49~50)。
二、实验研究
近年来的实验研究发现,许多方药及单味药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纤维化作用,特别是某些方药具有综合防治效果。除抗肝细胞炎症坏死的作用外,能直接抑制肝内胶原纤维的合成与增生,对已形成的胶原纤维有促进降解和重吸收作用。通过病理学和血清生化等检测表明,部分实验能使动物病理模型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表现出较明显的阻断和逆转肝纤维化的作用。
韩经寰等用强肝软坚汤在临床证实确有良效基础上,进行了长达3年的动物实验,通过自体连续肝活检的实验方法,对照观察了在该方治疗下,大白鼠CCl。性肝硬变恢复的病理形态的动态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典型的肝硬变形成后.停止病因刺激,长期应用该方治疗,可使肝硬化逆转,结缔组织重被吸收,肝组织可重新恢复到接近正常的肝脏形态,而对照组仍保持肝硬变的特征(新中医,
孙克伟等用疏肝理脾片治疗牛血清白蛋白造成的肝硬化模型,并设大黄廑虫片组、秋水仙组及疏肝理脾片大中小剂量组,模型组。测转氨酶(AI。T)、血清白蛋白(Alb)、球蛋白(G)、透明质酸(HA)、甘胆酸(cG)、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并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病理改变,结果表明该药可抑制胶原蛋白合成,抑制纤维组织沉积,而大 大黄廑虫片降解纤维作用趋势最好,实验中发现HYP含量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呈现出良好的相关性(北京中医,
贲长恩等对中药抗纤维化、肝硬化进行了系列实验研究。模型采用CCl。加酒精所致中毒性模型,猪血清所致的免疫性肝纤维化和硫代乙酰胺所致化学损伤性肝纤维化模型。采用含有柴胡鳖甲的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益气养阴方药。阳性对照药为秋水仙素等。用组织学、细胞超微结构、组织化学、免疫组化、血清学多层次多指标观察。结果发现所用方药均有显著的保护肝细胞,恢复变性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改善肝脏内的血液循环,抑制合成、分泌胶原类物质在细胞内的活化和增殖,提高免疫功能,抑制胶原等物质的合成与分泌,并加速其降解。其中活血化瘀药效果尤为显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