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铺里的“查柜”是什么角色?

穿越时空隧道,漫步历史长廊,我们每每可见这般情景:中药铺里,柜台之外,一位老先生和颜悦色,往来穿梭,忙前忙后。时而一丝不苟地查验司药抓好的药味,时而耐心细致地解答顾客的问药咨询……

老先生,就是许久之前很多中药铺里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查(zhā)柜”,其职责是负责监看司药售药,参与人事考核及账房结算,接洽大笔生意,赴药市采办大宗药材,协调处理司药与顾客、顾客与顾客之间的问题等。

查柜者非同一般的伙计,属于管理层,责任重大,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才能胜任:一是业务精熟,二是善于管理,三是深得掌柜信任。一般来说,稍具规模的药铺皆设有大查柜和二查柜。

查柜的首要职责是查药。顾客拿着大夫开的方子到中药铺里抓药,司药照方配药,每味药一律分装单包,并附上印有药材标本图案、性味、功能和用法的药单,最后再归入大包,这是其时的行规。司药将药材抓齐、逐一核对后,查柜便拿着处方复查有无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等,再看司药识方辨字是否准确,有无错抓和漏抓,某些药材是否按照处方要求经过炮制,剂量与处方是不是相等,无误后在处方上加盖名章。之后,司药封装包扎,交付顾客取走。查柜还负责把控禁药、毒药的流向,防止非法售卖。

应答顾客问询、释疑解惑、当好顾客的参谋,也是查柜的一项重要工作。查柜多是药行出身,熟悉医理药道。顾客来中药铺里买药,免不了会问什么病服用何种药,某些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之类的问题,或者是点着药名来购买。对此,查柜或给予专业的解释,或问明病症后作出答复,并详告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有时候,司药也会应顾客之问简要介绍药物。查柜能够判断司药说的正确与否,起到纠错或拾遗补缺的作用。

查柜还要视顾客流情况,临时调配人员到前柜售药,免得排长队。查柜在监督司药等人的工作状况、考评其优劣、奖罚去留等方面也有很大的话语权。

查柜的待遇比较优厚,中药铺的分配方式是月固定收入加“分零钱”,后者占个人收入的比重很大。查柜所得“零钱”是伙计们的数倍之多。另外,中药铺还要无偿为查柜提供食宿。

查柜是药物出去药铺的最后关口,人命关天,质量第一。查柜之职,凝聚着仁者匠心,大医精诚理念,彰显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文化底蕴及其文化自觉。

中药铺九大规矩

01

药铺里一定要干净

药从口入,假如药铺脏乱的话,病人在吃药的时候会把其他的病菌带到体内,病情不但不会消除,反而会加重。因此,忌讳药铺脏乱,不讲究卫生。

02

药铺开张进新货

通常,药铺在年初开张的时候都要进新货。药铺在进新药的时候一般要先购进胖大海、大莲子,盼望能够“大发大利”。

03

药铺不能太冷清

在所有的行当中,药铺也许是最忌冷清的,所以在药铺里常常是“三响”备齐。这“三响”一般是指算盘响、冲臼响、碾槽响。冲臼和碾槽是药铺捣碎药品的工具。在从前,如果药铺里没有顾客的话,伙计往往都会利用冲臼和碾槽碾药,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店里太过冷清。

04

药店学徒要细心

药铺的学徒进店后,师傅一般要先教他识别“万金枝”、“金银花”和“金斗”。这些药名取黄金银子之意,这很大程度上是寓意以后药铺的生意买卖兴隆、日进斗金。有的是教学徒拣“柏子仁”,因“柏子仁”长得颇似米粒,师傅先教学徒拣这个,为的是让学徒以后办事要细心。

05

抓药不能“闻药”

传说闻过的药就失去了效果,即使这种药是对症的药,患者吃了也不会见效。

06

抓药不能缺斤短两

抓药时,先取过戥【děng】子(一种小型的秤,用来称金、银、药品等分量小的东西),将戥子倒过去,再用戥子杆在戥子底儿上敲敲,把戥子正面的尘土抖下去。然后再一种药一种药地去取,分量上绝对不能差一丝。

07

每一味药独立成包

药铺要想给顾客留下好印象,必须把握好抓药这个环节。伙计在抓药的时候,每一味药都要独立包成小包,小药包儿并不捆扎,而要将三剂药的小包儿并成三个大包。三个大包的尺寸和形状完全相同,每一剂药都包成平顶的金字塔形。

08

药铺里的“三不捡”

“捡”实际上就是卖的意思,“三不捡”就是“三不卖”,即药铺在遇到处方不明时不卖,分量不准时不卖,药名不符时不卖。

09

药铺不打烊

药铺行业与人的生死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药店晚上都是不打烊的。如今的药店,一般在22点以后都会开设一个夜间的售药窗口,方便人们夜间购买药品。

传统药铺虽然是商业行当,却带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让顾客走进药铺,心情也轻松了许多,就是还未看到药,病就好了三分。在中药铺这个行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训“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每一位药剂师傅应该秉持仁心,唯有此,病人的每一副药才带有爱的温度!

【壹】

一个槟榔,能切多少片?

老药工,刀起刀落,108片,薄如蝉翼。

一服中药,花上一天半时间,验方、打粉、起模子、擂成大小均匀的药丸子;几包中药材,一根红绳,三下五除二绑得牢牢的,不散也不松……

这些老药工的入门功夫,可不是一年两年就能练就的。

“每天早上天亮起床,打二更才关门。”在“灰暗的房子、飞舞的尘雾”的药铺中,仅仅是碾药粉,有时就要练上10年。

药工很苦,这是通行都知道的事情,虽然社会地位低,但却责任重大。不是生活万般无奈的人家,一般不愿将子弟送到药行中当学徒。从切药、制药到辨药、抓药,既是劳力活又是技术活,稍有不慎还会惹出人命,去坐班房。

在那个时候,有一种说法,说药工这一行是“披着红衣找饭吃”,所谓“红衣”即指犯人穿的囚衣。

虽说是这样,但是,毕竟还是一个靠谱的工作,自然就师傅带徒弟,一代一代的带了出来。师傅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收徒弟的,入门仪式必不可少。

选一个初一或者十五的夜晚,师傅将徒弟带到阴森森的城隍庙,当着城隍菩萨的面问:“你身后有人吗?”徒弟回头一看,没人,于是便说:“身后无人。”师傅听了这话,才开始传授技巧,这实际上意味着受传的徒弟已在城隍菩萨面前立下了誓言:自己为了得到师傅的真传,宁愿今生今世不要子嗣,以遵循“法不传六耳”的行规。

药工是个非常累的活儿,从学徒开始,切药、取药熟悉之后,师傅才会让你正式上柜接药方拿药。抓药的要求很严谨,来不得半点儿马虎,抓好的药,还必须经过大师兄检查复核。而制作膏方、药丸更是一件累活儿,不但得有体力,有基础,还得不停地花脑力去实践和改进。大夏天,在大铜炉边上站都站不稳了,更何况还得按要求做好药。每张膏方的药性、味道、分量不同,制作的要求都不同,得有扎实的基础才行。同样的药,采摘的时间不同,产地不同,或者加工的方法不同,都会影响药性。于是,6月天要顶着大太阳去采药,下雷阵雨了得把晒着的药抢收回来,这都是当徒弟的时候要做的常事。

【贰】

“头柜教二柜,头刀教二刀”。

这是苏州中药铺里的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清末苏州四大名药房之一的良利堂,就在药铺里设了刀房、丸散房、料房、磨房、杂房等。从切制饮片、配料到制合丸散膏丹,均有专职。除学徒外,刀房内分头刀和二刀,柜上分头柜、二柜和尾柜。

在药房里,等级相当分明,从一个最普通的学徒,做到最高级别,期间的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

头柜,相当于中药铺里的“高级职称”。由本行业的学徒开始,升上来的具有15年工龄以上的老药工。

作为头柜,必须要满足几个条件。

首先是要明药理。不仅要能熟练分辨出七百多种药材和制剂的真伪优劣,还要熟知每味药的药理药性、配伍禁忌、炮制加工、正名别名俗名等。

其次,头柜相当于半个医生,医术相当于现在一个中级医师的水平,背出上百个方剂汤头,对于大病,头柜可以当参谋,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头柜则有“问病抓药”直接处方的权力。

作为药剂师,头柜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审方”,若有医生一时大意,配错了方子,或是犯了一些禁忌,头柜有直接“拒绝配方”的权力。

所以,在清末的药铺里,“头柜”的权利,是至高无上的,而且一般都有丰富的医药知识,文化水平一般要求达到现在中学文化的要求,这在当时文盲占绝大多数的药行里,是为数不多的,大约只有千分之七、八的药工,最终可以做到头柜的位置。

【叁】

即便是这样,头柜仍是很多药工们的终身奋斗目标,主要的原因,头柜不仅薪水相对可观,又是药工中唯一能够升为挂牌“太医”的人,社会地位大不一样。

按照史料的记录,药行内等级分明,一般的药工,每个月的收入,仅仅是两斗米,仅可以维持自己的温饱而已,而二柜可以拿四斗米,人人向往的头柜,每个月的薪水是一般药工的4倍。

要当上头柜,除了需要自己的刻苦专研,练就十八般武艺以外,一旦竞聘竞岗成功,被聘上头柜,还得过一个拷问关:“亮柜”。

新头柜,在药铺开张的前一天晚上,要进行一个预展,人人都可以来考一考这新头柜“肚皮”里到底有多少“货”。

新头柜往药柜前一站,就会有同行的人前来“讨教”,说是讨教,其实带有一点妒忌心理的“砸场子”的感觉,回答对了还好,一旦答错,更是要被同行业耻笑的。

讨教的问题,什么样的都有,拿来一副号称“寸茸寸价”的鹿茸请你用手一捋,立即说出是花茸还是血茸,老嫩如何,哪一寸值哪种价格,或者拿出一块槟榔,让你一展刀工,或者,什么也不问,只来看看柜上码的包药纸。

也许很多人都记得,旧时的中药,都是用小纸包包好,然后附上一份药物说明书的,这包药的纸,都是16开、32开甚至48开大小不等的,码好的纸整整齐齐放在柜台上,这是一个药工,最起码的基本功,如果码得不齐,不是方方正正,而是伸一截缩一截的,看客们便会拂袖而去。

最后获得大家一致认可的新头柜,往往会在城市里的几大老字号药铺,这些药铺一般都是前店后坊,既要抓药配方,又要自制丹散膏丸,还要经营参茸胶桂等补品。

在清末明初年间,苏州的制药业产生过很多王牌药铺,几乎每一家药铺背后,都有一个神一般的“头柜”。

雷允上有六神丸、痧药蟾酥丸、卧龙丸等誉满江南;沐泰山堂以侧重于常见病疗药,有肥儿八珍糕、虎骨木瓜酒、退云散眼药等;良利堂着重于精制饮片和滋补药品;王鸿翥偏重首乌延寿丹等成药销售;祖传成方小肆有人参胎产金丹、戈制半夏等成药也行销各地。这些名药的背后,都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药工头柜,在坐阵制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