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
有一句俗语:“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可见步在武术当中的重要性。武术的腰腿功夫体现在步当中。
一、马步三款
1,正马步,是具有两腿共同分担,共同承担的一个基本步子,是双实步,要求扣步,坐胯,落胯,锁胯,不能敞裆。身要正,腰要竖。后腰成90°。肩平,胯开,裆圆,身松,手柔。虚领顶劲,含胸塌腰,松肩沉肘,呼吸自如,通畅,具有下实上虚,沉下根扎,上身松灵的意味。
2,偏沉马步,重心转移的结果,裆圆,胯开,松灵开合,吞吐收放,尽在此中,左右云手就是典型。步分,胯沉,腰转,手随。步到,身到,手到。意到,神到,韵到。
3,弓马步,典型动作“弯弓射虎”,要求落胯,沉胯,斜支撑,气沉丹田,上下相随,左右相顾,八面支撑,威风凛凛。马步分高马,中马,低马,各有所用,各按所需。要求守中,用中,持中,最起码不失中。
扎实的腰腿功夫,灵动的步态步伐,松沉的身手,组成中国武术的特点,太极拳的每一式一势,都能在传统武术中得到验证,找到它的影子。它们是一脉相承,同根同源的。和任何传统拳架一样,太极拳之弓步要求前弓后踞。前弓腿要膝不露足尖,后踞腿,曲成蓄势状态。弓步是常用步,分攻、守、转三用。
(一)攻击步
对正前方进行攻击,此时的步要求,前弓步是桥梁,起到输送力量的作用,作用力在于后踞腿上,要求力发于脊,植于根,发于端。利用后踞腿的蓄势,把腰背脊上形成的劲力,利用大地的反作用力把劲发挥到所要发挥的部位,形成攻击力。这里就有几个慨念要说明。
1,腰背脊上的发力,这里有体重级别的因素,也涉及到所谓内功,内力,内劲等因素,这是长期训练的结果,也就是所谓功夫。这是一串肌肉筋膜的活动,递次的移动,转换形成的能量效果。带动这个效果的是一连串神经运动,这种神经运动,出于意识的反应,条件反射,和本能机制。
2,植于根,这是一切陆上动物的特征,是对大地特性的掌握,就像水中动物掌握的“水性”,飞行动物掌握的空气特性一样,人则可以借助大地的反弹力,定柱性,扎根性等等,把作用力通过反作用力发挥或者吸收。
3,发于端——肩,肘,手,指,掌,头,腿等,可以达到攻击目标的部位。这里面也有功夫,如铁头功、铁砂掌等等,是长期磨练出来的。
(二)防守步
接受对方发力的一种防守,要求把对方的发力通过自己身上各关节的缓冲,吸收掉,通过后踞腿传递到大地去。这种传递也是功夫的反映,是防守机制的自然启动,应激反应,也有一串从意识到肌肉到接受部位的条件反射。
(三)转换
有攻守,必定有转换,这种转换是得机得势之反映,是熟练的本能,是功夫的丈量,是步伐对身体、手法的切换能力、强弱、虚实对比的关系的比例。转换极其关键,可意会,极难言传。弓步亦有顺步和拗步之分。
值得一提的是太极拳要求的是虚领顶劲,含胸塌腰,松肩沉肘,松腰沉胯,迈步如猫行的架式。坐胯,收胯能锁胯,会提胯的胯部动作。不撅臀,不跪膝,不塌腰,保持中正的发劲形式。
弓步的发劲,需要不断练习。听得到,化得掉,发得出才是太极拳的全部。太极拳中的虚步是常用的步伐,就是用后腿坐实,前腿虚放的用步方法。用得好,功夫扎实;用得不好容易伤膝,伤胯。正确与否往往差之分毫,谬之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