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兆骞流放宁古塔,他对外国使臣说两句话,让人明白他发配的原因
在清朝时期,有一个地方曾让人谈之色变,即宁古塔,但是这里却有一位清朝大文人——吴兆骞。根据史料记载,吴兆骞在宁古塔的时候,曾为节度使李云龙写过一篇赋文,并且他写完之后还说了一句话,结果暴露了自己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真正原因。究竟吴兆骞说了什么呢?他又为何会被流放到宁古塔呢?如果您也感到好奇,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宁古塔不是古塔,而是满文中的一个地名,即今天黑龙江海林市长汀镇一带。在清朝时期,宁古塔作为边疆重镇,也算是东北地区的军事和政治中心,但此地自然环境极度恶劣,一年中有七个月的严寒,余下几个月不是暴雨就是狂风,因此除了常年驻扎的士兵外,只有区区几百户人口。在清朝顺治年间,宁古塔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流放地”,即将犯罪后但没有判死刑的人都发配到宁古塔。具有统计,清朝发配的宁古塔的罪犯有3000多人,其中最著名的或许就是吴兆骞。
吴兆骞江苏松陵人氏,自幼天资聪颖,少年后便闻名乡里,还被称之为“江左三凤凰”。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26岁的吴兆骞进京参加科举考试,期间还结识了很多志趣相投的同窗。这年八月,吴兆骞成功中举,但是没过多久顺治皇帝下令,让此次中举的学子再进行一次重考,原因是有人举报此次科举中考生连同考官舞弊,所以原来的成绩全部作废。
对吴兆骞来说,重考并不是什么难事,而最让他受不了的是皇帝怀疑他的才能,这对任何一个读书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根据史料记载,在重考的时候每位考生由两名带刀侍卫监考,这就更让吴兆骞感到不舒服了,于是他将笔一撂了交了一张白卷,所以顺治皇帝龙颜大怒,还不等查明原因就下令将吴兆骞治罪,并流放到宁古塔,史称顺天丁酉科场案。
当时的吴兆骞年轻气盛,对宁古塔根本不了解,虽然常听人提到“宁走黄泉路,不下宁古塔”的说法,但是心中对宁古塔还十分陌生。吴兆骞抵达宁古塔后,就被眼前的万里冰封给镇住了,他在《上父母书》中写道:“宁古寒苦天下所无……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不过幸运的是吴兆骞没多久就适应了,并且还过得滋润。
吴兆骞因为颇具才华,所以当地的宁古塔将军就请其做家庭教师,此举一来改善了吴兆骞的生活条件,在物质上不再发愁,二来也让吴兆骞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和仰慕,因此在精神上也到满足。久而久之,吴兆骞在宁古塔也成了名人,并且还联合其他文人成立了诗社,其名声也一度飘扬到国外,甚至还有不少人特意找吴兆骞求诗。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高丽国节度使李云龙代表高丽国王觐见康熙皇帝,就两国友好往来达成了互助协议。在节度使李云龙返回高丽国路过东北地区时,也特意前往宁古拜访吴兆骞,因为吴兆骞的诗歌在高丽国流传甚广,深得李云龙的仰慕,所以他想见一见这位传说中的大文人,并求一首诗带回高丽国送给国王。然而,李云龙抵达宁古塔的时候恰逢吴兆骞有事不在,于是李云龙就在宁古塔住下等吴兆骞回来,而这一等就是半个多月,不过在李云龙看来这是值得的。
吴兆骞终于回来了,李云龙迫不及待的找到吴兆骞,先说明了自己的来意,然后请吴兆骞为他作一首诗。对此,吴兆骞也感到非常自豪,当即就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吴兆骞让弟子备好笔墨,他略微思索了片刻,然后一气呵成洋洋洒洒地写下了《高丽王京赋》,内容主要赞美了高丽国和高丽国王,也让李云龙惊叹不已。吴兆骞写完之后也得意洋洋,毫不客气说道:“此赋仿佛班固、扬雄所作”。班固和扬雄都历史上著名的才人,吴兆骞自喻他二人可见其依然如少年般狂妄自大。
吴兆骞确实才华横溢,但是和班固扬雄相比还差了一大截,因此他如此高看自己的赋文,可见他一点也不谦虚,而这也正是他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真正原因,即他骨子里那种狂妄自大的脾性,或许这也是很多读书人的通病,我们千万要杜绝。
参考资料:
《清代流放制度研究》作者:王云红,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