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塘:毁于乾隆年间,但是作为银川文脉,不应该被人忘记

《南塘泛舟》-陈棐

长夏阴阴柳带烟,将军清酒载楼船。

远山倒(浸)光浮座,低树随波影入筵。

胡月不惊黄峡口,麦云已熟黑山田。

主人爱客还希范,岂慕风流学水仙。

刑部郎中(明代官职名称,不是医生那个郎中)陈棐从遥远的京城风尘仆仆来到银川视察防务,没想到会看到如此别致美丽的风景。

炎热的夏天里,陈棐在镇守将军的陪同下,一行人走出南门(昭阳门),穿过已经蔚为壮观的柳树林小道,在浓浓的树荫里,享受着清凉。

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嘉靖十六年的(巡抚)都御史杨守礼浚通南塘“水域百亩,植柳千株”,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南塘已经成为银川城百姓休闲娱乐的风景胜地了。

登上楼船,镇守将军用中卫清酒给他接风洗尘,把酒言欢中,他想象里的西北黄沙苍凉景观没有看到,取而代之看到的却是一幅旖旎娟秀的南塘夏色,仿佛置身江南水乡般。

远山仿佛就在湖面上,随着微风浮动,真是人在山前,山在人前;近处的柳树轻拂,随风摇摆,更是增添了几分秀美。

贺兰山口暂时没有鞑靼部落的骚扰,换来了这片刻的宁静,平原上的冬小麦已经成熟,看起来真是沃原千里的江南鱼米之乡模样。

陈棐是谁?

他也算是明代一名有名的谏臣了。史书载其:直谏敢言,不避权贵。因忤上,于嘉靖二十六年谪大名府长垣县丞,后升本县知县。曾任刑部郎中、山西道监察御史,官至巡抚甘肃(宁夏)都御史。

进士出身的陈棐出自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喜诗文,工书法。和古时大多数文人官员一样,公务之暇喜欢饮酒赋诗,交友酬答。工作之余,他四处巡访,陈棐得以阅名山,题胜概,观风采俗,吟咏题刻,留下不少佳话。常年羁旅的官宦生涯,率性恣意的文人性情,使其墨迹遍布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地。

他为官任上,可以说游历了大半个西北,所以在他的诗词中,可以让人领略到五百年前西北的独特风景,就像这首《南塘泛舟》,谁能想象五百年前的银川竟然有如此别致的风景?

可惜的是,这些美好风景都随着一场大地震消失了!

“······乾隆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公元1739年2月2日)地大震,数百年来震灾莫甚于此······宁地苦寒,冬夜家设火盆,屋倒火燃,城中如昼,地多裂涌出黑水,高丈余。

是夜动不止,城堞,官廨,屋宇无不尽倒。震后继以水火,民死伤十之八九,积尸遍野,暴风作,数十里尽成冰海。

宁夏前称小南京,所谓塞上江南也,民饶富,石坊极多,民屋栉比无隙地,百货俱集,贸易最盛。自震后武城府第如赵府,马府俱不存,地多闲旷,非复向时饶洽之象”

从志书上记载的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来,乾隆三年这场大地震对于银川的破坏之巨,影响之深,完全改变了银川的地理风貌。

而兴盛约二百年的银川南塘正是毁于这场地震。

地震造成南塘重新淤塞,周围的亭台,石坊全部坍塌,连柳树也遭了殃。一片满目疮痍之象。这“如西湖”的美景消失了!消失的还有府衙里很多有关银川的典籍和志书。它们都被掩埋和销毁于地震带来的水火里。

孟霦(明)的南塘春色,陈棐(明)的南塘夏色,黄图安(清)的南塘秋色,如今都静静地在诗词中流转,只是读的人少,它也就渐渐成了一个个冷冰冰的文字,成为百姓心里文人们的无病之呻吟的一种表达罢了(换句话说,就是吃饱了撑的)。

如今很多银川人认为,南塘能有多美?不过也就是银川城里一个小小的街头公园!无非也就是绿化好一点,是人们早晨和傍晚锻炼和休闲散步的一块绿地,仅此而已!要说美,还是北塔公园美。谁都没想到,其实明代时候的南塘,要比现在的北塔公园景致要美很多!

由于乾隆年间的人口凋敝,南塘的荣光也渐渐不再被人提起,后面迁徙来戍边的人们也不了解南塘的过往,所以,南塘就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只有那红花渠重新浚通,继续灌溉着银川城东这片农田。

《红花渠·忆》

昔日绿带绕红花,驱引王侯争相(迷)。

一朝落幕无寻处,空余干渠与谁语。

南塘的风光虽然落幕了,但是,红花渠的美丽才刚刚开始!有兴趣可以继续关注威记系列文章!

这里是银川!发现银川之美,感受银川之美!

我是威记,用温暖的文字,记录银川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