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到底怎么盖?明明四周都没斜坡,新说法“关键斜坡在内部”
根据近几年的考古发现,不少研究者认为狄奥多罗斯主张的“斜坡说”很可能是破解金字塔谜团的关键钥匙。
然而,一说到最重要的问题──也就是斜坡本体究竟长什么模样,竟然造成许多古埃及研究者各执一词,至今无法拿出能够“一统江湖”的有力见解。究竟这个看似单纯的定义问题,蕴含了哪些操作上的困难和盲点呢?
如同某感冒胶囊有三种版本一样,现行的“斜坡说”也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理论。首先,最容易联想到的斜坡形式,就是在金字塔侧面,铺设一道以泥土或石材制成大型直线斜坡(外形有点类似现代的无障碍坡道)。因此,这个说法便被部分研究者称为“直线斜坡说”。
“直线斜坡说”主张古埃及人以泥土或石材铺设一条实心斜坡连接金字塔侧面,外形有点类似现代的无障碍坡道。
从建造金字塔的角度来看,一条连接金字塔的大型直线斜坡,可以让工人的作业空间更为宽阔,因而能够同时投入大量的工作人力。此外,未与斜坡相连的金字塔侧面,可以让施工者确认建筑外观,是否发生扭曲变形等问题,对需要精密数学计算的金字塔建筑而言,堪称一大优点。
话虽如此,随着金字塔越盖越高,想要把石材拖到金字塔的上层结构,这条直线斜坡的高度与长度也必须随之加高拉长。这样一来,铺设斜坡所花费的人力和材料,很可能和打造一座金字塔不相上下,可说是个劳民伤财的建筑方式。
更为关键的是,目前没有考古团队发现古埃及人,曾在金字塔侧面铺设大型斜坡的相关遗迹,致使不少研究者对于“直线斜坡说”是否就是正确解答,抱持着高度怀疑。
“直线斜坡说”的致命缺陷,在于兴建大型直线斜坡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建材,可说是极度缺乏效率的建筑方式。
眼见“直线斜坡说”提出没多久就被其他同行KO,另一批古埃及研究者连忙推出“斜坡说2.0”,宣称古埃及人在金字塔侧面铺设的并非大型直线斜坡,而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型斜坡。为了与“直线斜坡说”划清界线,这个理论便被称为“螺旋斜坡说”。
相较于“直线斜坡说”,“螺旋斜坡说”的坡道形状更为复杂,大致可以分为曲折型(左)、直线改良型(中)和螺旋型(右)三种。
与“直线斜坡说”相比,“螺旋斜坡说”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用较少的建材,完成通往金字塔上半部的斜坡道路,完美解决了修筑大型直线斜坡,不符合经济效益的致命缺点。
但是,正因为这条螺旋斜坡,是以较少材料迂回铺设而成,如此不但会大幅增加金字塔建材的搬运距离,同时也让作业人数受限于空间过于狭窄而被迫减少,连带衍生延误工程进度的潜在风险。
比起利用大型直线斜坡,螺旋斜坡会大幅增加建材的搬运距离。图为中国贵州境内的“二十四道拐”。
另外,若是在金字塔外侧兴建螺旋型斜坡,势必会大面积遮蔽金字塔外观,进而影响建筑测量的准确性。由于缺乏明确的考古证据予以支持,“螺旋斜坡说”正打算华丽的飒爽登场,随即就在许多研究者的猛烈砲火下逆风高飞。
就在此时,本业是建筑师的法国人让皮埃尔·乌丹(Jean-Pierre Houdin)运用电脑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建立吉萨大金字塔的建筑模型,并在“直线斜坡说”和“螺旋斜坡说”的基础上,另外推出看似天马行空的“内部斜坡说”。
鉴于“直线斜坡说”和“螺旋斜坡说”各自有其缺点,法国建筑师让皮埃尔‧乌丹又提出“内部斜坡说”试图解释金字塔的建筑技法。
根据乌丹的论点,古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的基座部分时,先是铺设一条大型直线斜坡搬运建材;等到建筑大约完成三分之一的高度,古埃及人便动手拆除直线斜坡,并将这些建材,转而用来打造金字塔的上层结构。
读到这里,各位朋友可能会好奇,既然直线斜坡已经被拆毁,那么古埃及人要怎么将建材,拖到金字塔上半部呢?事实上,这正是“内部斜坡说”最令人惊叹的部分:乌丹认为,古埃及人在金字塔的内部(而非外部)开凿通往建筑顶端的斜坡,并利用这些坡道,将建材一层层地搬到金字塔上层!
如果大家看了以上文字描述还是觉得满头黑人问号,不妨看看乌丹为了推广“内部斜坡说”而制作的动画吧!
客观来说,乌丹的“内部斜坡说”不只分别解决了兴建大型直线斜坡会耗费过多人力物资,以及铺设螺旋斜坡可能会影响测量准确性等问题,更对考古人员为何至今没有在金字塔周遭,发现大型斜坡遗迹提出了合理解释。
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学者批评乌丹的理论过于牵强而复杂。目前看来,除非乌丹能用“内部斜坡说”实际盖出一座金字塔,不然想要被动成为破解金字塔谜团的第一人,就跟想看《名侦探柯南》的结局一样还有得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