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及其写作特点

作者/黄河

七律是大美的诗体,是中国诗歌中最凝练精美的一种形式。属于近体诗范畴,它萌芽于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的诗人沈约,因其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至盛唐:王维、李颀、岑参、贾至诸人刻意锤炼,方使它在体制上达到纯熟;而崔颢、李白仍有骈散交杂、半古半律之作。

盛唐时的七言律诗虽亦有清圆秀朗的名篇,但内容上绝大多数属于奉和应制诗,(即臣下奉命而应和皇帝之作,所以思想内容多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诗歌作品)。虽兴起于五言律诗之后,但写作内容比之五言律诗更见狭窄。而此时的李白、王维、高适等诗人的七律,多有失对、失粘、重字之误。

到了杜甫,七言律诗才展示其诗体潜力而打开艺术天地。杜甫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诸如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诗、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所以,杜甫对七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奠定了后来七律写作的基础与规范。

 七言律诗的诗构成要素

(一)七言律诗的概念

七言律诗又称七律,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律诗分为四联,并且各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

七言律诗,其长处是形式之精美,其难点在于束缚之严格。一首好的七律,一定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律有定对。简言之:七律所谓合乎格律而言,就是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符合规定,每篇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二)律诗的章法

所谓章法,就是一首诗谋篇布局的方法。律诗共八句,两句为一联。根据各个联的位置,一般习惯上称为首联(即诗的前两句),颔联(又叫承接联,即诗的第三、第四句),颈联(又叫转折联,即诗的第五、第六句),尾联(即诗的第七、第八句)。除了正常的格律以及粘对的要求外,中间两联要求对仗。有时由于首联已经对仗了,颔联可以不对,称为偷春体。但颈联是一定要对仗的。
  写一首诗,也同于做一篇文章,必是先有写作的目的,想写什么,打算怎么样写,主题是什么,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为了保证思路完整,脉络清晰,让读者读来明白,就需要好好地安排章法。先交代什么,后交代什么,这顺序不能乱。如果是见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势必会造成文理的混乱。自己写不明白,别人就没办法阅读明白。有时作者写的东西,作者自身心里很清楚,可是读者却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其原因就是章法出了问题。可见,起、承、转、合是很关键的。
  所谓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办法开个头。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
  所谓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
  所谓转,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帐,要制造些波澜。表面意思是往远了扯,但内在的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
  所谓合,就是不能把话题扯得过远,要结束了,总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算完整。尤其是中间两联,出句与对句之间,要尽量说不同的方面,不要内容太近或相同。内容太近和相同就是合掌了。颈联在颔联的基础上要发展,要递进,避免说同一层面上的事情。只有递进一步,发展一步,结尾才好结出更有意义的思想或感受。

(三)七律的写作要点

古人作诗就是靠平仄的交替,来形成旋律美的,也叫做抑扬美。就是指句内“平仄之和调”。为什么平仄能够形成旋律美呢?中古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康熙字典》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升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格律诗词中平仄的运用与四声有直接关系。作诗填词选用平仄声不同的汉字,错落相间,就会形成一种和谐的音乐美。因此平仄是形成近体诗词的最重要因素。正如语言学家王力所说: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格律。平仄是平声和仄声的合称。平仄主要是求其“异者相从”:一句中平仄交替,一联中平仄相反。诗律的“对”是平仄相反,“粘”是平仄相同。其实,“粘”是在同中异,因为只有“粘”,才能使前后两联的平仄相反。音步是诗歌中的基本节奏单位。汉语中,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不同数量的音节又构成音步。

七律诗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

1七律的格式及韵脚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说明: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

第一种格式: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二种格式:首句平起仄收式,为第一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三种格式: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四种格式:首句仄起仄收式,为第三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以上七律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只是在基本格式基础上稍有变化而已。“首句平起”和“首句仄起”通俗地讲,是指首句第二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因为往往首句的第一个字是“中”,即可“平”可“仄”。所以从第二个字论“平起式”还是“仄起式”。

2押韵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根椐七言律诗的要求,把同韵的几个字放在同一位置上。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

3平仄平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在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应该是相对的。这就是相对律。任何一首律诗,只要知道了首联的出句平仄,就可根据相对律,推出他的对句的平仄,再根据相沾律,推出颔联的出句的平仄,以此类推到第八句,整个是的平仄就出来了。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这种“交错”包括:①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②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例如: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4粘对。“对”就是对立,“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试看毛主席的《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七言律诗的粘对要求

5对仗律诗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对偶就是将同类概念或对立概念并列起来。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实际上,名词还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对仗即体现整齐美,也是形成音韵上的抑扬顿挫,即音律美。一般说来,律诗除了首尾两联外,其余各联都要求对仗。但现实中,作者往往并不完全按照这个要求。总的来说,就是不以辞害意!

一是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就更工整了。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时。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像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例如毛主席《送瘟神》其二: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红”对“清”,“着意”对“随心”,“翻作”对“化为”,“天连”对“地动”,“五岭”对“三河”,“银”对“铁”,“落”对“摇”,都非常工整;而“雨”对“山”,“浪”对“桥”,“锄”对“臂”,名词对名词,也还是工整的。超过了这个限度,那不是工整,而是纤巧。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低。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同义词比一般正对自然更“劣”。像杜甫《客至》: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缘”与“为”就是同义词。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缺点。再说,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

二是宽对形式服从于内容,诗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同一诗人,在这一首诗中用工对,在另一首诗用宽对,那完全是看具体情况来决定的。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等等。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这类情况是很多的。稍为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最普通的情况。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李白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就是这种情况。如果首句入韵,半对半不对的情况就更多一些。颔联的对仗本来就不像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是这种情况。现在再举毛主席的诗为证:毛泽东《赠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三是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又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对“白”,又《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以“沧”对“白”,就是这种情况。

四是流水对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例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白居易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时有更大的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时,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无原则地追求对仗的纤巧,那就是庸俗的作风了。

6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关于律诗的平仄,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因为它是简单明了。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的禁忌。至于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如七言律诗的特定句式之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小拗救的特定句式被确定为是符合格律诗规范要求的,但用“二四六分明”这句话来衡量,其第二、第四两字是“分明”的,但第六字就不“分明”了,“三平尾”,而“三平尾”是写作律诗之另一“大忌”。

7律诗的节奏所谓节奏,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律诗中,则是指在吟诵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

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或者说,主要是根据其语义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其平仄要求上去看,或者说,是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问题。

一是节奏的划分

①自然声律划分法。自然声律来缘于《诗经》的时代,当时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当时最典型的音节是两字节节奏,两字一顿,如平平或仄仄。这既是律诗句式中的短距离音节,又是声律结构标尺中的一个单位,所以称之为“节”。

由于“节”在诵读过程中具有声调距离短、中间轻停顿的特征,就像人们步行一样,两个跨步之间会有间隙,所以又被形象地叫做“音步”。细心的读者可能在一些古装影视里看到,诗人一边吟哦,一边踱步,步幅与吟哦紧密配合,其实这就是音节。音节是古典诗歌声律结构的基本单位,通常是两字为一节,所以又叫“两字节”,一般为平平或仄仄。

②七言的节奏:

(1)七言一般的节奏形式:是2.2.1.2节奏。如: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七言另一基本常见的节奏形式:是2.2.2.1节奏。如:“楼船夜雪瓜洲渡”。

韵律划分法:通常读七言句式会自然地在第四个字处稍作停顿,再读后三个字,这样会有一种整齐划一的韵律美。仔细观察《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也叫做4/3式。第一句为三个独立的意象,西沉的残月,凄唉的乌啼,霜华满天,读时可以运用四三式停顿“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样读来,错落有致,把三个意象自然停顿。前两个意象为每两个字一个意象,最后一个意象为三个字,诗人在写诗时,本身就有意识将诗句做了相应的停顿。

    因此,四三式朗读,契合诗人的节奏和意图,也有助于读者对诗意的理解。同样,后面三句也可以运用相同的读法“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二是划分节奏的要领:找到各句畸零的单音节。

①一 个音节单独作为一个节拍。

②其他音节,只要不违背意思,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拍。这样的方法,对于常见的两种结构形式都是可行的,如: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首先找到诗中各句的畸零单音节:平、混、泽、城、无、耻、情。这样很快就可以给全诗标出节奏点: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221)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221)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212)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标好后,可以看到,第一句为二二一,第二句为二一二,这一联是散联。中间两联对仗,一联为二二一,一联为二一二,整齐中有变化。注意看中间两联,承联为二二一,转联为二一二,整齐中有变化。所以要记住,中二联的结构和词性不能犯雷同的毛病。

以上的例子属于两种常规意义结构。其实,打破了常规意义结构的诗句,也适用以上方法,如“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杜甫《宿府》)。

两字节是五言、七言律诗重要的音节单位,除句末(即句脚)是半节外,其余都是两字节,广泛适用于律诗之中。

  三是为什么律诗要“以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律诗句子的结构形式,其实是同节奏紧紧的,常见的七律诗句,通常划分为四三式和二五式,即上四下三、上二下五的句子。这个四,就是我们诗句中的前两个音节,其实也就是二二的结构。一般是不能变的,要变,是在此句后面两字的音节和单字音节组成部分,分别有二一、一二、一一一或者三这样的句式。如崔灏的《黄鹤楼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四二一结构)

    此地/空余/黄鹤楼。(四三结构)

    黄鹤/一去/不/复返,(四一二结构)

    白云/干载/空/悠悠。(四一二结构)

    晴川/历历/汉阳树,(四三结构)

    芳草/萋萋/鹦鹉洲。(四三结构)

    日暮/乡关/何处/是,(四二一结构)

    烟波/江上/使/人/愁。(四一一一结构)

格律诗的句子结构形式,不仅同节奏意念(即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基本一致,而且同意义单位(每两个音节构成的一个双音节词或词组)基本一致。所以格律诗的声律句读与意义句读,基本上也是一致的。律诗的节奏我们就介绍到这里,大家一定感觉很抽象,但这是基础,我们为下步写作扎马步,大家下来后认真领会。

 七言律诗的写作技巧

所谓技巧,就是诗词写作时采用的手法、手段。比较常见的技巧:赋、比、兴、复沓、夸张、假设、对比、双关、反问、象征、暗示等等。这里只讲赋比兴最常见也是最常使用的技巧。

    (一)赋:铺陈直叙,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咏物诗常常采用赋的手法。我们以杜甫的《登楼》为例来具体说明一下: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起联交代登楼时的心态,是叙述的方式。颔联写作者站在楼上看到山、看到水,进而对对象进行具体的描写和议论,但也是采用叙述的方式来表达。颈联作者抒发了一些想法和担心,还是叙述的方式。结尾说的很含蓄,可叙述的方式依然没有改变。在赋的过程中,有许多具体的办法,比如白描、摹状、议论等等。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感伤、感喟(kuì)。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再来看笔者的《快递小哥》:

脚踏三轮电掣驰,辛酸岁月众人知。

东西送货担心慢,街巷传书意恐迟。

戴雨披风传喜讯,严寒酷暑递相思。

送完包裹归来晚,抖落征尘夜静时。

首句的“脚踏”,第二句的“辛酸”,在诗的构思上,起着递进的作用。“担心慢”、“意恐迟”;“传喜讯”、“递相思”;这都是快递小哥的心理反映。尾联“送完包裹归来晚,抖落征尘夜静时”写出了快递小哥的艰苦生活,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和叙述。即兼顾时间和空间,又增强了诗中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

(二)比:就是比喻,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比的手法同样很常见。比如笔者的《乡愁》:

花絮瞥然梦里香,朦胧岁月小孩王。

一群光腚留合影,满脸泥巴做彩妆。

牵手青梅官场客,绕栏竹马贾家娘。

老来还把旧情念,应笑眼前霜鬓郎。

乡愁,是一种心情,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这里首先把乡愁拉入梦境,在“朦胧岁月”中忆起了对“小孩王”的留恋。颌联、颈联叙述了儿时生活。最后“老来还把旧情念,应笑眼前霜鬓郎”这一流水对,又回到了题目《乡愁》。在诗中,先把几十年来的生活,以乡愁为比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直接比喻、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使用比喻的技巧,处处在写乡愁,实际写的都是生活的经历。结尾在回到生活中来,进行总结。这种比喻手法,是用来抒发人生感慨。如果没有这样的比喻,就很难在这样短短的篇章里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兴:就是兴起,或者叫起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言。说白了,就是触景生情和因物生情的手法。在这里例举一首七绝,如笔者的《到访》:

躬身揖手问年尊,村长家宅哪里寻?

水岸衙前风摆柳,雕龙刻凤一豪门。

诗中一问一答,前两句是问,后两句是答,问的目的是起兴,是为下面抒发“水岸衙前风摆柳,雕龙刻凤一豪门”的做铺垫。诗意切中时代脉博,反映了现实生活。

(0)

相关推荐

  • 平平仄仄平平仄的七律诗句

    最佳答案:首先,韵脚存在重大问题,a.an.ang多次换韵,是律诗大忌.其次,对仗问题,律诗颈联必须对仗,而其他要求则宽松些,单从词性对偶这点来说,首联对仗最为工整,而颔联.颈联都有瑕疵.(颔联缱绻与 ...

  • 五律和七律的写作要点

    五律和七律的写作要点 七言律诗学习要点 七言律诗也叫"七律". 其格律严密,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代表作品有崔颢 ...

  • 今日荐读 | 写作经验谈:七律对仗的开合之法

    写作经验谈:七律对仗的开合之法 作者:凌天明(中山大学中文系2017级博士生) 元代范梈评杜甫<送孔巢父谢病旧游江东兼呈李白>曰:"七言古诗要铺叙,要开合,要风度,要迢递.险怪. ...

  • 今日荐读 | 写作经验谈:七律句法的顺与逆

    写作经验谈:七律句法的顺与逆 作者:刘梓楠(中山大学中文系2016级博士生) 王世贞<艺苑卮言>说:"句法有直下者,有倒插者."换句话说,就是诗的句法有顺有逆.相比于其 ...

  • “诗词写作入门”系列四:五律、七律、七绝

    本文作者徐晋如先生 怎样学写古诗词之五律 近体诗中律诗比绝句要容易写.因为律诗中间有两副对子,易于铺排诗意,作者表情达意要从容优裕得多.相反绝句的字数少,只得四句,在短短的二十字或二十八字中,而要闪赚 ...

  • 七律写作五要

    一是要把握好七律的结构. 七律的组成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可以把它写成四副对联,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

  • 格律与写作18 七律写作快速入门

    格律与写作18 七律写作快速入门

  • 【诗词微塾】格律与写作18 七律写作快速入门

    诗词微塾 本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七律写作的难点分析

    七律写作的难点分析 七律是很多诗词爱好者都非常喜欢的体裁.但是要学好七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七律写作至少有以下六大难点: 一.对仗 七律中间两联要求对仗,而对仗是令很多爱好者头疼的问题.对不少人来说 ...

  • 颜子楠:非经典文本的程式化写作:以谢榛七律送别诗为例丨【学术研究】

    非经典文本的程式化写作:以谢榛七律送别诗为例 文/颜子楠 基于一个长期的经典化过程,在现今的文学史框架下,学界对于中世诗歌的认知已经非常成熟,针对诗歌文本的分析方法也较为完备,从传统的文献考证.知人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