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大全(隋唐--明)9
161、白玉镂雕双鹿牌饰
金
高3.5厘米 底宽3.9厘米
1974年黑龙江省绥化县奥里米古城周围墓葬出土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白色。体扁,作三角形,镂雕而成。器两侧边各饰一树,树梢于上角交接。树下立两只马鹿,一只长角弓背,双目前视;另一只回眸凝望,与前述一鹿相呼应。两鹿欲行而止,前雌后雄,成双结对。双鹿头顶饰一只大雁,引颈高飞。
此器以双鹿为主题,以树和飞雁为陪衬,描绘出一派秋高气爽的景象。表现了琢玉匠师高度的概括能力和技术水平。
162
162、163、玉虎纽押
元
通高2.7 厘米 边宽3.5 厘米
1956 年安徽省安庆市范文虎夫妇合葬墓出土
安徽省博物馆藏
玉呈青色,局部有黄褐色浸斑。纽凸雕一虎,面作方形,上有剔地阳文画押。押是古代文书契约上签字或代替签字的符号。此押雕工娴熟,形象生动,是元代同形作品中的珍品。
164、青玉龙纽押
元
长 5.8 厘米 宽5 厘米 通纽高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白玉,边缘有绺,微有沁色。长方形片状。其上有一镂雕龙形纽。龙四足伏于地,躬身,头低垂,长发后披,三岐尾,两岐卷向两侧,中间一绺长而上冲,与顶发相接。押正面有朱文图记。
165、渎山大玉海
元
高70厘米 口径 135 厘米至 182厘米 最大周长 493 厘米 膛深 55 厘米
北京市团城玉瓮亭内存置
玉质青白中带黑色。体椭圆,内空。体外周身浮雕波涛汹涌的大海和浮沉于海中的海龙、海马、海猪、海鹿、海犀、海螺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膛内光素无纹,内阴刻清高宗弘历御制诗三首及序,概括了大玉海的形状与经历。其序曰∶'玉有白章,随其形刻为鱼兽出没于波涛之状,大可贮酒三十余石,盖金、元旧物也。曾置万岁山广寒殿内,后在西华门外真武庙中,道人作菜瓮。……命以千金易之,仍置承光殿中。
又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载,玉海曾于乾隆十一年、十三年、十四年和十八年进行过四次修饰,将原来的纹饰略加修改。玉海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件重达3500公斤的大型玉雕,作于元至元二年(公元 1265年),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它的制作,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琢玉工艺上'量料取材'和'因材施艺'的传统技巧。此外在俏色方面也有独到之处。玉海形体原重古朴,气势雄伟,雕刻纹饰既粗犷豪放,又细腻精致,具有强烈的神秘感和浪漫色彩,确是划时代的艺术珍品。
167、青玉镂空龙凤钮
元
高7.5 厘米 底径 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呈青白色,局部留有原玉璞表面的黄褐色斑痕,体圆。上弧凸,底内凹,并有穿孔可与炉盖结缀。通体以朵云镂雕加线刻饰一龙穿牡丹花纹。龙首在顶部,双角,张口露齿,作在花丛中穿插游玩状。牡丹花枝叶繁茂,或鲜花盛开;或含苞欲放。作者巧妙地利用玉璞原有皮色分别作花、叶,产生了形色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168、 白玉苍龙教子带钩
元
长 12 厘米
1976 年西安市小寨南乡瓦胡同村出土
西安市文物局藏
白玉。琵琶形,一龙首为钩,长眼,粗眉上卷,宽鼻,鼻梁凸起,眼睛下凹,大嘴微张;崴露牙,头顶长双角,三束发须后抿,侧面看颈宽,腹上有一小螭龙,爬行,其周围刻云朵。头额宽阔,眉、眼、鼻、口都集中在面部下方,仅占三分之一,其颈下弯,发须飘拂,身圆,前腿弯曲柔软,后腿一弯一伸,其关节饰卷云纹,双肩也饰云朵,圆背到尾刻有二道阴线及三对横双线,表示脊柱及肋骨,小腿上刻有短横道,使造型矫健有力,姿态美观,其意为苍龙教子。背有钩形钮。
169、玉带钩 元
长 7.4厘米 宽2厘米
1960 年江苏省无锡市大浮乡钱裕墓出土
江苏省无锡市博物馆藏
带钩面上镂雕草卉纹。中间一向内微卷的荷叶,叶茎清晰柔和,线条流畅。下面衬托着繁茂的草卉,一旁伸出一枝荷莲。纹饰刀工精致细腻。
170、白玉龙首带钩环
元
通环长 10.5 厘米 高 2.3 厘米 最宽3.8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呈鸡骨白色,尾部多黑赭色沁,分钩环两部分。钩为两角龙首,三绺长发后披,钩尾浮雕加镂刻荷花,荷叶及水纹,上有皮色。背面琢圆形荷叶为脐。环口隐起云纹,高起小钩部分镂雕蟠卷龙纹。刀法粗犷有力,为元代典型作品。
171、青白玉螭纹连环带环
元
通长12 厘米 宽.5.1 厘米 厚2.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青白,微有沁色。原坯为子玉,碾琢为由一方环连接的两块方形带饰组成。环上雕灵芝。一侧带饰中心有一孔以供钩扣,四周凸雕一螭,首尾相连。另一侧带饰凸雕一螭,口衔灵芝,背面雕一圆形钮,可接束带。
这类玉带环在目前的元代出土玉器中尚未见到,带环的造型、纹饰、雕琢技法有明显的元代玉器特征,据此定为元代。元代玉器中,较多地出现了螭虎纹样,与汉代螭相比,元螭身细长动态灵活,这件玉带环亦为元代螭纹的代表作品。
172、青白玉镂空凤穿花璧
元
径 9.3 厘米 厚 0.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为青白色,局部有黄色斑浸,正面镂雕一展翅飞翔的凤凰,并衬以缠枝牡丹;背面平磨,内外缘各弦纹一周。雕琢精美,风格华丽。
173、白玉蟠螭纹带饰
元
高6.6 厘米 宽6.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白玉,厚片状。两侧贯一长方形孔,可穿带。方形委角,正面饰凸起的边框,框内减地上凸雕一蟠螭。螭圆眼,'、O'形眉,双耳向内翻卷,独角,脑后两绺长发分向两侧。身饰火焰纹,四肢粗壮,车轮形爪。背面光素无纹。唐代及明代的玉带板,一般都带蚁鼻孔,缝缀于带上,这种将带自玉中穿过的带饰,主要见于宋、元之时,这件作品玉质优良,雕琢精致,为元代玉带饰的代表作品。
176、青玉螭龙圆牌饰
元
直径 3.9 厘米 厚0.4厘米
1965 年西安市南郊东何家村出土
西安市文物局藏
青玉有土浸痕。圆形饰牌,左右各有一长椭圆形孔与一圆孔,面上浮雕螭龙,其盘旋爬行,凸鼻长眼,双耳后抿,长尾卷曲,前腿爬,后腿用力蹬地,雄健有力。
174、玉鱼形饰
元
长4.7厘米 宽2厘米 长4.8厘米 宽3.2厘米
1960年江苏省无锡市大浮乡钱裕墓出土
江苏省无锡市博物馆藏
鱼形饰为一对鳜鱼。鳞、鳍、尾均用阴线刻成,线条精细,刀法娴熟,形态逼真。鳜鱼产于淡水河流湖泊中,鱼形饰不仅反映了江南水乡的风情,同时取音又颇具吉祥意,不失为一对精美的饰件。
175、 青玉佩饰
元
长5.3厘米 高3.2 厘米 厚1.2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带黑斑,有烤色,下端平直,上端近似如意形,两面均饰剔地阳文图案,一面雕一虎卧于地,虎身饰虎皮纹,身旁一棵柞树。另一面雕一熊,后足卧地,前足腾起,回首,身后柞树一棵,树上栖一鹰。熊与虎身边缘皆有细阴刻饰线。佩饰中部有一自上而下的扁方孔,可穿带。
177、 水晶项链
元
直径 0.9厘米
1960 年江苏省无锡市大浮乡钱裕墓出土
江苏省无锡市博物馆藏
水晶珠圆润洁净,均匀透亮。串珠中间为一只精巧玲珑的菱角作挂饰。水晶项链素而典雅。
178、白玉凌霄花嵌饰
元
长 12.8 厘米 宽7.4 厘米
1962 年北京小西天师范大学施工时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嵌饰体扁,采用镂雕、浮雕技法而成。正面为四朵盛开的凌霄花交叉盘绕,花瓣肥厚微曲,花茎细长,嵌饰两侧各有一组藤蔓。背面光素、中间略凸,并有互相穿连的六对小孔,可系结嵌缀。嵌饰色白无瑕、雕琢简炼,为同期作品中的上乘。
179、 白玉贯耳盖瓶
元
通高7.1 厘米 口径 3.2 厘米至 2.7 厘米
1956 年安徽省安庆市范文虎夫妇合葬墓出土
安徽省博物馆藏
玉呈白色。体扁圆,盖面平,上隐起蜷卧虎形纹,有两圆穿孔。颈饰双贯耳,宽腹,圈足,口腹之间隐起四圈弦纹。
此器纹饰简洁,注意抛光,充分显示了羊脂玉的温润而泽的玉德及其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