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端午之日不生子,生子父母必克死”,究竟是咋来的?
由于马上就到了端午节了,因此,关于端午节的话题也就多了起来。这不,前两天在与一位老农聊天时就聊到了端午节的话题上,在聊这个话题的时候,老农忽然冒出了这么一句农村俗语:“端午之日不生子,生子父母必克死”。由于这句俗语有些晦涩难懂,因此,尽管我对这句俗语认真琢磨了好久,但还是没有能够琢磨出这句俗语的意思来,于是,只好向老农进行请教,老农告诉我说,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这样的:
其实,我们从字面上来看,就应该明白这句俗语的意思了。其意思就是说:在端午节这一天是不能够生孩子的,否则,生出来的孩子将会克死父母亲。
那么,这句俗语里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在古代的时候,我国北方地区的人们认为:一旦到了农历五月份,天气就会炎热起来,而天气一旦炎热,就会“五毒将生”。而所谓的“五毒”就是指蜈蚣、蛇、蟾蜍、蝎子和壁虎。因此,人们认为农历五月为“恶月”,意思是“恶毒的一个月份”。
既然人们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那么,人们便想在这个月份中找出一日作为“最恶毒”的一天,由于人们联想到了“五毒”,因此,人们便称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为“恶日”。
王充在《论衡·言毒篇》中称:
夫毒,太阳之热气也,中人人毒……太阳火气,常为毒螫。天下万物,含太阳气而生者,皆有毒螫。
王充似乎在文中以强烈的太阳光线为万“毒”之源。他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强烈的太阳光线照射,温度就不会升高,而温度一旦没有升高,“五毒”就不会出现了。
但不管怎么说,古代的民间都认为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是“恶日”,人们是需要“避五毒”的,以免被“五毒”所害。
在汉代之前,民间虽然有农历五月初五为“恶日”的说法,但并没有与女子是否能够生孩子联系在一起,而到了汉代的时候,王充在《论衡》中的这么一句话提醒了人们,王充说:“五月五日生子不举,五月五日子杀父、女杀母不得举也。”其意思是说:农历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成人,则男孩害父、女孩害母。
王充的这种说法无论是否有科学根据,但在当时的民间是非常笃信的。于是,应劭在《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均对王充的说法给予了肯定。
应劭在《风俗通》中称:
“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在王充的说法得到应劭的肯定后,民间就更加笃信王充的说法了。于是,民间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出生在农历的五月初五。
但是,生孩子是很难控制出生日期的,女子一旦赶到五月初五这一天生孩子该怎么办呢?
在过去,一旦孩子出生在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便会采用两种方法“处置”孩子。
第一,将孩子扔掉。
《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记载,孟尝君就出生在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当孟尝君的母亲生下孟尝君后,孟尝君的父亲曾要求孟尝君的母亲将他扔掉,以免克死自己。
第二,寄养到别的家庭,并取一个非常骇人的名字
东晋大将王镇恶就是出生在农历的五月初五的。从他出生的那一天开始,他的祖父便把他寄养在别人的家里,并给他取了一个“镇恶”的名字。
那么,农历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真的会克死父母吗?
答案是:当然不会。这仅仅是一种迷信的说法而已。
上面我们说到的孟尝君不但没有克死父亲,而且,还成为了齐国的宗室大臣。同时,出生在农历五月初五的东晋大将王镇恶以及宋代的宋徽宗赵佶,都没有克死父亲。由此可见,王充和民间的这种说法都是非常唯心的,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因此,我们是不能够相信的。
以上所言,就是“端午之日不生子,生子父母必克死”说法的来历。
听了老农的解释后,我总算是弄懂了这句俗语的意思以及这句俗语的来历了。不过,正如老农所说,这种说法仅仅是一种迷信的说法而已,是完全不能够相信的。